分享

七个方证辨治耳鸣

 昵称iata4 2023-10-28 发布于江苏

导读:中医对耳鸣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耳”属孔窍,为轻清之府,外邪骚扰则不宁,受热则鸣不止,故后世医家将耳鸣细分为风热上扰、肝火上炎、痰火郁结等证型,一般认为耳鸣多属热证,治则多用清热之法,或养阴潜阳。经方家认为,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其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因半表半里之邪无路可出,易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热象,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亦为孔窍,因此从经方医学体系来看,耳鸣多属半表半里证,多从少阳治,然而,依据症状反应,又不拘泥少阳,下面以实例阐述,以飨同道。

风引汤方证:

风引汤原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大黄、干姜、生石膏、紫石英、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我们常用风引汤原方,依据病情加减,基本为表虚不解,里热不除。大黄在这里起活血的作用,用干姜治下虚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太阳阳明合病,风引汤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病的时间更长了,不但有里热,还有下寒,病情比较复杂,故多由石类。

《马王堆医书》中五十二病中有风引汤,用于治疗破伤风、脑病等引起的痉挛、瘛疭。汉墓马王堆记载,伤痉就是破伤风,还有狗咬是狂犬病,破伤风也好,狂犬病也好,没有好办法,但是据《马王堆医书》记载的能治,有一定的办法,这个方子在当时可能应用还是比较多的。方中大黄和干姜一起用,起胃动力的作用,有温下的作用,大便干,必须用大黄,有干姜,为温下。大黄和干姜在一起温下的作用,邪从下走了,就治疗耳鸣。

例1:冯世纶先生医案:

杜某某,男,40岁,2023年3月18日初诊。

右耳鸣6年加重1月,腰疼,记忆力下降,新冠后咳嗽,现在偶尔咳,汗出多,盗汗,口中和,身热,喜凉饮,纳可,大便粘日2-3行。苔白腻舌暗,脉细弦。

处方:桂枝24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姜半夏30g,生石膏45g,炮姜10g,大黄5g,紫石英12g,苍术15g,茯苓12g,七剂,水煎服。

2023年3月25日复诊:

服药后左颈红热,耳鸣减,盗汗少,身热轻,咳已,汗出不多,大便日1-2行,腰疼已,口臭,喜凉饮已。苔白,脉细弦。

处方:上方加生苡仁30g,七剂。

按:风引汤原方加减,水气上冲重重用桂枝、茯苓、白术降冲逆;热重者,用生石膏,紫石英、白石英、寒水石清热、重镇、降逆;寒重者,用干姜、赤石脂、白石脂温中祛寒;湿热重者,大黄,生苡仁清热祛湿;大黄少量可去瘀。

苓桂术甘汤方证:

《伤寒论》中没有说明苓桂术甘汤证有耳鸣,但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中说“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临床中确实有表不解,水气上冲引起耳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常见。

病例2:

李某,男,43岁。2019年6月17来诊。

高血压病史,近一周耳鸣如蝉来诊,头晕,心下不适,大便微溏,夜尿2次,余(—),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桂枝18g,茯苓15g,生白术15g,炙甘草6g,七剂,水煎服。

6月22日二诊:

耳鸣大减,血压降至正常,二便正常,苔白,脉沉。

上方加丹皮10g,桃仁10g,七剂,水煎服。

按:此患者非常明显属于苓桂术甘汤证,用苓桂术甘汤耳鸣好转,血压亦随之降到正常。若有血瘀证可合桂枝茯苓丸。

泻心汤方证:

泻心汤方证在《金匮要略》中是治疗心气不定,吐血衄血者,但是,在临床中对于心悸烦,精神不安,失眠惊悸,癫痫亦有机会,特别是高血压出现耳鸣者较多。

例3:陈某某,男,53岁。2019年4月6日初诊。

发现高血压10余年,常耳鸣,头痛,失眠,鼻衄,大便硬,烦躁,腹胀。并且先有大便硬,而后有耳鸣等一系列症状出现,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处方:大黄10g,黄连6g,黄芩12g,生石膏45g,生地炭10g,血余炭10g,五剂,水煎服。

4月11日复诊:服三剂大便畅,五剂耳鸣已,血压下降,鼻衄少。服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生地炭栀子一月,带亲属诊病时告知血压也正常,耳鸣未复发。

按:阳明实热证之耳鸣见上证者多,并常有高血压病史者,用泻心汤多验;鼻衄者加生地炭、血余炭效良;后续服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栀子多不复发。

小柴胡汤方证:

小柴胡汤是太阳证转少阳证常用方,也有起病就是小柴胡汤证者,常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四大证,而有以耳鸣、眼涩、鼻干、口苦等孔窍多见。

例3:黄某某,男,54岁,2019年3月17日初诊。

耳鸣,眼痛三天,今日口苦,鼻干,腹胀,纳差,烦躁,手足热,大便两天未排,小便黄,苔白至舌尖,脉弦数。

处方:柴胡24g,黄芩12g,党参15g,姜半夏30g,炙甘草10g,大黄3g,栀子6g,生姜3大片,大枣(擘)5枚,五剂,水煎服。

结果:服三剂病减大半,五剂愈,后带来很多患者治病。

按:孔窍不在里也不再表,为半表半里,其功能失常多为柴胡证。大黄用2—3克对舌苔上至舌尖的少阳证疗效极佳,这可能是对大黄的气化作用和推陈出新作用的理解,与同道商榷。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属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此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例4:栾某某,女,57岁,2021年9月7日初诊。

患者失眠1月余。西医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佐匹克隆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易惊醒,烘热汗出。其人精神不振,易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悸,耳鸣,乏力,下肢发凉,纳差,大便干,小便可,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处方:柴胡24g,黄芩12g,姜半夏30g,党参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桂枝10g,茯苓15g,天花粉10g,磁石10g,远志10g,石菖蒲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并嘱停服安眠药。

9月14日二诊:

服上方每晚能睡5~6 小时,耳鸣减,足凉、口苦已,余症减轻。随证加减继服14剂,诸症已不明显。

按:柴胡加龙骨牡蛎证宜记住4个要点:①少阳半表半里之孔窍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恶心、胸闷、胁胀、精神情志疾患等;②同时兼阳明之热,如汗多、盗汗、口干、便干等;③兼太阳之表,如头痛、身痛、汗出、恶寒等;④亦伴太阴里虚或里饮之症,如胃胀、纳差、嗳气、恶心、心悸、苔腻等。

临床随证加天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远志、石菖蒲安神定志解郁,有定志丸意。因铅丹有毒,多用磁石或生铁落代替。

苓桂术甘汤合肾著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对于耳鸣证很多见,若合病下焦虚寒者宜用肾著汤。

例5:姜某某,女,45岁,2023年6月9日就诊。

耳鸣月余,口中和,时心悸,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则胃脘不适,时腹泻,头晕,无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桂枝20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干姜15g,清半夏15g,陈皮30g,七剂,水煎服。

结果:服药七剂后耳鸣大减,继服,注意饮食。

按:该案水饮内停证,水饮上犯清窍致使耳鸣,又有下寒致腹胀腹泻,辨方证为苓桂术甘合肾著汤加半夏陈皮汤方证。太阴病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并不少见,《伤寒论》中“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的描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苓桂术甘汤有“降气冲,逐水饮”之攻,有腹胀,腹泻,在此基础上合肾著汤加半夏、陈皮和胃降逆,陈皮有健胃作用,治疗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上热下寒证,表现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脉微细,临床中亦常见耳鸣,多为上热明显,兼血虚水盛。

例6:林某某,女,58岁,北京人。2023年3月18日初诊。

新冠后耳鸣,味觉失灵,失眠,口干口苦,乏力,手足凉,时冷时热,大便偏硬,2-3天一次,夜尿3—4次,苔白,脉沉弦细。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桂枝12g,天花粉12g,干姜10g,生龙牡各30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茯苓30g,泽泻20g,生白术30g,炙甘草10g,七剂,水煎服。

3月25日二诊:耳鸣减轻,口中和,醒后能入睡,大便畅,夜尿1—2次,苔白,脉细。继续服上方七剂。

4月6日来诊,上述症状已,又出现嗳气,腹胀,给予半夏茯苓饮治疗。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疾病属上热下寒,或但寒不热,或微有热者多验,临床常见半表半里寒证而有四肢厥冷、口干口苦、大便硬或溏者,然耳鸣而见上述诸证者不可不知。

总结:

冯世纶教授强调:经方辨证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对于耳鸣治疗,当遵循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使方证相应,方可收到良效。 总之,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床治疗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治疗方不犯原则性错误。

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半表半里热者居多,依据症状反应,六经皆可出现,可据证选用风引汤、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合肾著汤、真武汤、茯苓饮等,可获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