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望诊之浅谈望舌(全)

 悟疗田振有 2023-10-28 发布于甘肃

舌诊被认为是中医望诊的核心技能,就在这几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医师通过连接视频的方式为患者进行诊断或者复诊。非当面的方式进行诊断,中医师一些诊断方法无法实施,比如无法实施触诊、按诊,尤其是脉诊无法实施的情况下,舌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舌诊自古以来就被中医师广泛运用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特征,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心、神的病变,脾胃的功能状态,其他脏腑的病变,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等信息,从而辅助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顺便提一下,人体的经脉系统与舌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就我知道的列举如下: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系舌本;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而肝藏血,主筋;足太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而肾藏精;肺本身上系于咽喉,与舌根相连;足太阳膀胱经结于舌本。当这些脏腑出现病变时,在舌质和舌苔上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有规律的表现,这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好的。那么中医望舌,主要是望什么?

望舌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正常的舌形适中而扁平、运动自如、柔软灵活;颜色淡红而鲜明润泽,不胖不瘦,不老不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

舌苔是指正常人舌背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的舌苔薄白而润的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

先说说望舌质。

一、望舌神

1、有神之舌,又称荣舌,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2、无神之舌,又称枯舌,舌色干枯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望舌色

舌色,即舌体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1、淡红舌,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2、淡白舌,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3、红舌,舌色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者,称为红舌,主实热、阴虚内热。血得热则行,热使血管扩张、血行加速,热使气血沸涌, 致使舌体脉络充盈而舌色鲜红;或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而舌红。舌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多提示外感表热证初起。舌尖红赤破碎,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赤,多为肝经热盛。舌色红而有苔者,多属实热证;舌色鲜红少苔或有裂纹、舌体瘦小多为虚热证。《辨舌指南》说:“舌色鲜红,无苔点,舌底无津,舌面无液者,阴虚火炎也。”

4、绛舌,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谓之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原因一是邪热亢盛,气血沸涌,舌部血络充盈而舌红绛;二是因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血热充斥于舌而舌绛;三是可因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而舌红。所以,绛舌比红舌的病情深重。舌色红绛而有苔者,多由外感热病热入营血或内伤杂病,脏腑阳热偏盛所致,属实热证;《辨舌指南》说:“绛,深红色也。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营中。”舌色红绛而少苔或无苔者,提示胃、肾阴伤,多由热病后期阴液受损,或久病阴虚火旺,属虚热证。《辨舌指南》说:“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

5、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局部现青紫色斑点,均称青紫舌。青紫舌还有多种表现,舌淡而泛现青紫色,则为淡青紫舌;红绛舌泛现青紫色,则为紫红或绛紫舌;舌上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一,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青紫舌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全舌青紫,表明瘀血较重,多是全身性瘀血所致;舌有紫色斑点者,瘀血程度较轻,多见于瘀血阻滞局部,或局部脉络损伤所致。紫舌色的深浅与寒热性质有关。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多由阴寒内盛,阳气不宣,气血不畅,血脉瘀滞而致;舌色青为寒凝血瘀之重证,提示阴寒内盛,阳气受遏,血行凝泣所致。舌色紫暗或绛紫舌而干枯少津,舌苔少而干,多见于热证,提示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气血不畅。舌色泛现青紫或出现瘀斑是由肺失宣肃,或肝气不疏、血行不畅、或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而致血流障碍。青紫舌还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药物、食物中毒等病症。此外色紫暗或舌上有斑点,多为瘀血内阻所致。

三 . 望舌形

舌体的形质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和齿痕等方面。

1、舌之老、嫩: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舌体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舌体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嫩舌。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舌质老嫩是形质的综合表现。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 一。《辨舌指南》曰:“凡舌质坚敛而苍老,不论苔色白、黄、灰、黑,病多属实;舌质浮胖娇嫩,不拘苔色灰、黑、黄、白,病多属虚。”邪气亢盛,充斥体内,正气未衰,邪气壅滞于舌,故见舌质苍老。气血不足,无以上充于舌”。

2、舌之胖、瘦: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胀大满嘴,舌色鲜红或青紫,甚则舌肿胀而不能收缩回口中,称为肿胀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肿胀舌主心脾热盛、外感湿热。瘦薄舌主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胖大舌多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津液输布障碍,体内水湿停滞所致。舌色淡白,舌体胖大者多为气虚、阳虚。舌胀大而色红者多为里热。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舌失濡养所致。舌体瘦薄,舌色淡白者,多见于久病气血两虚,血不上荣;舌体瘦薄,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多见于阴虚火旺,阴液亏虚无以滋养舌体故舌瘦薄,阴虚火旺则舌色红绛,阴液不能上承则舌干少苔或无苔。

3、点舌、刺舌:点,是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的星点。大者称星,小者称点。色红者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者称白星舌。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峰,形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点和刺相似,可以并见,故合称点刺舌。点刺舌最多见于舌尖部。点刺舌提示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等。根据点刺所在部位,一般可以推测热在何脏,如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舌两边生点刺为肝胆火热等等。点刺数目的多少与邪热程度有关,点刺越多,邪热越盛。观察点刺的颜色,可以估计气血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程度。如点刺鲜红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盛而气血壅滞。

4、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裂纹或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多属病理性变化;裂纹可呈现“人”、“ 1 ”、“井”等形状,严重者可呈脑回状、卵石状、或如刀割、剪碎一样。如沟裂中有舌苔覆盖,则多见于先天性裂纹。裂纹舌多见于精血亏虚,或阴虚火旺,或脾虚气弱者。裂纹舌多由舌体失养,舌面乳头萎缩或组织皲裂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舌色淡白而裂者,是血虚之候,多为血虚血不上荣于舌所致,故《辨舌指南》认为:“有纹者血衰也。纹少,纹浅者衰之微;纹多、纹深者衰之甚也。”舌色红绛而裂,则由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阴津耗损,舌失濡养所致。全舌绛色,或有横直裂纹而短小者,表明阴虚液涸。舌色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多为脾虚气弱,舌体失养所致。在健康人中也有一些人在舌面上有纵、横间深沟,裂纹中有苔覆盖,且无不适症状,为先天性舌裂,有别于病理性裂纹舌。

齿痕舌:舌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多伴舌体胖大,主脾虚、水湿内盛证。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多由寒湿壅盛体内,或阳虚水湿内停而致;舌色淡红,舌边有齿痕,常见于脾虚、气虚;若舌红肿胀满口,舌边有齿痕,为湿热痰浊内蕴。此外,有先天性齿痕舌者,多见舌体不大舌淡红而嫩,边有轻微齿痕;病变中见之表明病情较轻,常见于小儿及气血不足患者。

四、望舌态

舌态,指舌体的动态。正常的舌态是舌体柔软,活动灵活,收缩自如。这是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的表现。

要判断一个人的舌态是否正常,并不需要这个人将舌头伸出口外动一动才能判断,而是只需要通过这个人的语言行为就可以判断了,一般来讲,只要言语正常,舌体的动态基本上都是正常的。

常见的病理舌态主要包括萎软、僵硬、歪斜、颤动、吐弄和短缩六种,这六种舌态的变化通常预示着病情比较重。

1、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便收缩自如,言语困难,多见于阴虚、气血两虚的病人,这是因为阴液亏虚,气血亏虚,使舌肌筋脉失养,而使舌体痿软。其中,舌痿软且舌色红绛少苔,多属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舌痿软且舌色枯白无华,多属气血两虚;舌红干而渐痿者多属肝肾阴虚。

2、强硬舌,舌体失其柔和,活动不灵,语言蹇涩。强硬舌虽为局部表现,但与内脏病变关系密切,多属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其中,舌强硬且舌红绛少津、苔黄多属热盛;舌强硬且舌苔厚腻,多属风痰阻络;舌强硬,伴语言蹇涩,偏瘫眩晕属中风。

2、歪斜舌,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常前半部歪斜明显,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歪斜舌,多因为肝风内动,夹痰夹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而导致的。经络病变的一侧,舌肌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收缩正常有力,因此伸舌时舌向健侧偏斜,歪斜舌通常见于中风,或者是中风先兆以及中风后遗症的患者。

4、颤动舌,舌体不自主震颤抖动,轻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也颤动不宁。颤动舌多为肝风内动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虚、血虚等所致。其中,舌淡白而颤动属血虚动风;舌绛紫而颤动属热盛动风;舌红少津、少苔而颤动属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此外,长期酗酒,酒毒内蕴之人也可以见到舌体颤动。

5、吐弄舌, 吐舌指舌伸于口外,慢慢收回;弄舌指伸舌即回缩,如舌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吐弄舌一般都属于心脾有热,亦见于先天愚型儿。其中,吐舌多属心脾有热或疫毒攻心,或心气已绝之病危;弄舌多属热盛动风先兆。

5、短缩舌,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多与痿软舌并见,多为病情危重征象。其中,舌短缩,伴见色淡或青紫而润,属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舌短缩,伴见色红绛而干,属热病伤津太甚;舌短缩而胖大,属风痰阻络。注意也有先天性舌系带过短,亦可出现舌短缩,无重病之象,不属病态,应与短缩舌鉴别。

五、望舌下脉络。

望舌下络脉,舌下脉络是指舌头卷翘起来后,舌体下面舌系带两侧的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中医称之为舌下脉络。望舌下脉络是我们舌诊里面最直观、直接的诊断患者有没有瘀血或瘀血的严重程度的简单、直接的依据。

1、正常的舌下脉络:颜色青紫,不长不短,无分支、无扭曲、无怒张和无紫点、无瘀点。

2、舌下脉络粗长如网:舌下脉络粗胀增长,呈现紫色或紫黑色网状,这是气血瘀滞的征象。3、舌下脉络曲张:舌下脉络明显曲张增粗,颜色呈青紫或紫暗色,这多是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导致的。

4、舌脉淤血:舌下脉络或者是细小,脉络呈现青紫或青黑色;或者是脉络如紫色珠子状,有大小不等的淤血结节,这是瘀血的征象,瘀血可以是寒热气滞痰湿阳虚等等的诸多因素造成的。

望舌质的部分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说说望舌苔。

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于舌面而形成。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主要望的是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望苔质:苔质,是指舌苔的质地、形态。临床上常见的苔质变化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几个方面。我在学望苔质的时候,学到了五句话:厚薄分表里、润燥分寒热、腐腻食积痰、剥落看胃气、有根无根辨真假。

1、厚薄分表里

舌苔的薄、厚以“见底”“不见底”作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厚苔多主邪盛入里。

舌苔薄白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说明病情轻浅,未伤胃气。

厚苔是由胃气兼夹湿浊、痰浊、食浊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说明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的厚薄变化,称为舌苔的消长。舌苔由薄转厚,为舌苔长,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为舌苔消,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分寒热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抚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苔质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

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寒热与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濡润舌面的表现。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水湿。因寒湿内侵,或阳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液,寒湿、痰饮内生,聚于舌面而成。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邪热炽盛,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输布障碍而不能上承舌面而见燥苔。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

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故《辨香指南》曰:“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润泽者为津液未伤,燥涩者为津液已耗。”

此外,《察舌讲症新法》指出:“湿证香润,热证香燥,此理之常也。然亦有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而反燥者;热证传入血分,舌反润者。”"说明舌苔的润、燥、滑、糙形成的机理不是单一的。

3、腐腻食积痰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层,犹如疮脓,则称为脓腐苔。腻苔、腐苔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所致。舌苔厚腻,多为湿浊、痰饮、食积;舌苔白腻不燥,自觉胸闷,多为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白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是脾胃湿热,邪聚上泛;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腑气不畅。

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正气胜邪之象,是病邪消散;若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者,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4、剥落看胃气

剥苔是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舌前半部苔剥脱者,称为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者,称为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者,称为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为花剥苔;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称为地图舌;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又称光滑舌;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可见者,称为类剥苔。

剥苔的形成,总因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阴损伤,不能上潮于舌所致。由于导致胃气、胃阴亏损的原因不同,损伤的程度亦有轻重,因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剥脱苔。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舌面光洁如镜,甚则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舌苔部分脱落,未剥脱处仍有腻苔者,多为正气亏虚,痰浊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剥苔的范围大小,多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程度有关。剥脱部位,多与舌面脏腑分属相应。地图舌以儿童多见,多与阴虚禀赋体质有关。

总之,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及剥脱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

辨舌苔的剥落还应与先天性剥苔加以区别。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界沟之前,呈菱形,多与先天因素有关。

5、有根无根辨真假

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像从舌体上长出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舌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舌上自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依据,真苔是胃气所生或胃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苔有根蒂,故舌苔与舌体不可分离;假苔是因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旧苔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故苔无根蒂,刮后无垢。

平人之正常苔,见薄苔有根,乃胃有生气。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邪气深重,正气亦盛,病属实证;久病见真苔,说明正气虽有损耗,但胃气尚存,预后较佳。无根之苔,无论厚薄,只要刮后舌面光滑,无生苔迹象,便是脾、胃、肾之气不能上潮,正气已衰竭。

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正如《形色外诊简摩》所说:“前人只论有地无地,此只可以辨热之浮沉虚实,而非所以辨中气之存亡也。地者,苔之里一层也;根者,舌苔与舌质之交际也......无苔者,胃阳不能上蒸也,肾阴不能上濡也。”

望舌苔主要望的是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刚刚讲了望苔质,接下来说说望苔色。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既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参照苔质、舌色和舌的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1、白苔,即舌苔呈现白色。

白苔有厚薄之分: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者,称为薄白苔;苔白而厚,舌体被遮盖而无法透见者,称为厚白苔。白苔为舌苔之本色,是最常见的苔色,其他苔色均是由白苔转化而成。

1)薄白苔: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

2)白滑苔: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3)薄白干苔:苔薄白而干,多由外感风热或凉燥所致。

4)白厚腻苔: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5)白厚腻干苔:湿浊痰饮停聚于体内,津气不能上承。

6)积粉白苔:在特殊情况下,苔白也主热证。如苔白如积粉,抚之不燥的情况。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7)白燥裂苔:燥热伤津。

2、黄苔,即舌苔呈现黄色。

根据苔黄的程度,有浅黄、深黄和焦黄之分。浅黄苔呈淡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色黄而深浓;焦黄苔是深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常与红绛舌同时出现。一般情况下,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1)薄黄苔: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入里化热。

2)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或食滞化热等。

3)黄而粘腻。痰涎、湿浊与邪热交结之象。

4)黄燥苔、黄糙苔、焦黄苔。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5)黄滑苔。寒湿、痰饮聚久化热。

另外,舌尖苔黄,热在上焦;舌中苔黄,为热在胃肠;舌根苔黄,为热在下焦。

3、灰黑苔。苔色浅黑,称为灰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灰苔与黑苔只是颜色浅深有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

灰黑苔的分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愈近舌尖,灰黑色愈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但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1)白腻灰黑苔:苔灰黑湿润,阳气亏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干焦而黑苔: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见黑褐色或如有霉班者,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所致,亦可见于湿热夹痰的病证。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在寒湿病中出现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在热性病中出现,多由黄苔转变而成,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

另外,舌边舌尖部呈白腻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舌边舌尖见黄腻苔,而舌中为灰黑苔,多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所致。

以上尽我所能详细的讲述了中医舌诊。

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舌诊是望诊的一部分,就跟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一样,是收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独立诊断病证的工具。须知“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这是中医诊断的十二字基本原则。中医师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法所获得的大量信息一起来做综合分析、推理和判断,才能做到准确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