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润燥,摆脱难愈干燥

 zhb学习阅览室 2023-10-30 发布于上海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秋高气爽,虽然气温宜人,但是秋燥“干”的气候特点也着实让人烦恼。此时,人体会产生诸多津液亏少的表现,比如:口唇干裂、双眼干涩、皮肤干燥、干咳、便干等症状。

大部分人多喝水就能有效缓解,这属于单纯秋燥。但还有一部分人素来口干眼干,秋季加重,拼命喝水依然不能改善。这时,可不能麻痹大意,这或许是“干燥综合征”在作怪。

“干燥综合征”会逐渐破坏人体外分泌腺,尤其是泪腺和唾液腺。这种情况下,人体需要频繁饮水,甚至进食固体食物都需要用水送服。

由于唾液腺受累,唾液分泌减少,还会导致牙齿缺少营养,逐渐变黑,甚至脱落,最后只剩残根,这就是所谓的猖獗齿。还可能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口腔感染等表现,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重视“干燥综合征”,方可顺利度过秋燥。

秋燥与“干燥综合征”有差别

在临床上,“干燥综合征”有其特定的表现。从口腔症状来看,主要表现为,口干、口唇干裂、吞咽困难、舌头表面发红,有裂纹等。眼部症状则表现为,双眼干涩、有灼热感和(或)砂砾感、视力下降、反复角膜炎等。还有一些其他症状,比如,声音嘶哑、皮肤干燥、干咳、反复腮腺炎、便秘等。

如果一到秋天,就出现各种“干”的表现,建议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究竟是单纯秋燥还是“干燥综合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有效控制病情和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若确诊为“干燥综合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包括使用改善口干、眼干的药物(如人工泪液);系统性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对症处理(如氯化钾补钾)等。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本质属于阴虚津亏、津液不布,常用沙参麦冬汤、一贯煎等经典方药辨证化裁加减以缓解症状。

养阴生津润燥,从饮食起居入手

缓解“干燥综合征”,除了中西医不同治疗方法外,还要从饮食起居多方面调整。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乃“内燥”为患,属无形之邪。《医门法律·伤燥门》有云,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着于骨者。因此,在生活调摄上,需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养阴生津润燥。

首先,要合理饮食。

宜食用滋阴润燥之品,白色的食物通常性凉清淡,可以清泄燥邪,滋润脏腑。如百合、梨、白萝卜、莲藕、鲜芦根、银耳、山药等,以上都可以随意搭配,配上少许蜂蜜,炖成一碗甜汤,养阴润燥。

将药食同源的乌梅(5克)和甘草(3克)冲泡,代茶饮用,酸甘化阴,生津润燥。疲惫、干燥的午后,喝上这样一碗养生汤,美哉。少食用辣椒、蒜、白酒等辛辣之品,以防加重燥邪。

其次,保持良好的情绪。

所谓潇潇满目秋,秋日易造成压抑的气氛,使人产生悲伤、焦躁等不良情绪。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所以,调情志也是防秋燥的养生要务。尤其是老年朋友更应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即使遇到悲伤之事,也应学会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这正是《内经》中所倡导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此外,注意保持环境湿润。

在室内干燥之处,可以适当使用空气加湿器。避免减少水分丢失,避免靠近气流、温度较高的地方,避免吸烟,远离尘雾多的地方。

外出时可佩戴护目镜,有特殊遮挡的眼镜可保护眼睛免受风吹和干燥空气的影响。也要避免服用加重干燥的药物。

最后,不要忽略正确的局部护理保健。

常眨眼有助于保持眼部湿润;使用湿房镜,可帮助眼睛保持湿润;小口啜水、咀嚼无糖口香糖来帮助改善口干;用水漱口,再把水吐出去;在干燥的嘴唇、皮肤上涂抹润唇膏、润肤膏。进食后刷牙或用牙线清洁牙齿,勤漱口,根据医生要求,定期到牙科、眼科就诊。

(作者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陈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