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似是而非的猪油饼子

 心然的原香 2023-10-30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我坐在阳台上,听布谷鸟的叫声,它是属于乡村的。孩童在布谷鸟声中东张西望着往学校走去,炊烟在布谷鸟声中往天空载欣载奔。婆婆妈妈们提着一篓鸡蛋或者盐菜往集市上匆匆走着,去晚了,集散了,东西换不成钱,买不来针头线脑。

布谷鸟声中,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图景:一个傍晚,我在镇上到小街的那条路上走着,手里拿着一个圆圆的洒满芝麻的饼子。故乡人叫它猪油饼子。

师傅把一团包了猪油馅料的面,按成饼状,贴在炉壁上。一会儿,芝麻的香气出来了,猪油的香气出来了,饼鼓起来了,成一个驼背状。师傅拿起火钳,夹一个,“啪”的一声,丢在炉灶的边缘。

在那难得吃到肉的年代,能有猪油的味道可品尝,那几乎和吃肉是不相上下的。何况,这猪油是合在面粉里,被炉火烤过,有压倒一切食物的口感。

贴猪油饼和贴锅盔,用的是同一种炉灶。相比于锅盔,这个饼子的做工和材质都高级些,卖的也贵些。买的人少,就把它定在下午做。下午去镇里玩的人,大多吃商品粮,有钱些有闲些。这饼子,就是让他们买的。

我记得只吃了这一次。想起它来,就是这个画面。一咬,好烫,连忙用手接,怕自己吐出来,糟蹋了。猪油饼子,相比于锅盔,它更酥,且两面都是酥的,能咬出脆响。一定要趁热吃,越烫越好。这样想的时候,我似乎还记起,嘴巴被烫出了一个泡。

里面的猪油馅料,有讲究。如果是板油,烤成液体状,会流出来。它应该是用花油,吃在嘴里,有肉丝丝的感觉。加了葱蒜之类,咸香味足。

后来,我走了很多路,去了很多个地方,再也没有吃到那个味道。多年前的一天,邻居出差回来,送了两个老婆饼给我。那一咬,我似乎咬出了故乡猪油饼的味道,如获至宝起来。又有些患得患失,觉得只是接近。接近到那种味道时,就断裂了。那几日,总想问问邻居,这饼子在哪里买的。想多吃几个,看能不能把那记忆里的味道续起来。但是不好意思问,怕人家以为我馋。

那天,天已经快黑了,路上只我一个人,有一种深秋的荒凉。一个小女孩,拿着饼,这样吃着走着,又很有小说里的意味。我多想一会,反倒不知道,这属于我的场景,到底是生活里的,还是小说里的。

想弄清楚一点,那天,打电话问甫叔,他是小镇的土著。他老人家说,他也只是在小时候吃过,特别香。他说那东西贵,后来没人再做了。

如此,就是记忆问题。我压根就没有吃过猪油饼,是在文章里读的,读着读着,就成了自己吃过的食物。是这样吗?

这其实也好。手机上,可阅读的东西多,一晃而过的,囫囵吞枣的,都不可取。要用眼用心,挑到合适的,内化于心,才是知识。

我把猪油饼内化于心,和儿时的生活揉成一体。

想起自己写《故乡的女儿》。朋友们问我,书里的那些细节,真的都是自己亲眼所见吗?其实,有些细节,不一定是我看见的。

这些听来的细节,经过咀嚼,变成文字之后,到后来,我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听来的,哪些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老了,味觉慢慢向来时之路回归,心心念念的,总是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些食物。我老了,思绪变得越来越简单,袅袅绕绕的,总是那些关于乡村生活的别梦依稀。

年岁渐增,生命的苍茫感和虚无感加重,蓦然明白,文学艺术才是真实的。听来的,读来的,也是经历的,变成文字,变成艺术,就成了永不磨灭的精神。

黑格尔讲过一句话:“惟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

人生很多关键时候,要靠精神支撑。

不过,也不一定,也许我真的吃过猪油饼子。

陈艳萍,笔名心然,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需要购买《故乡的女儿》,可联系我。有合适的事情,可邀我合作。有很多文字,想要出版,愿意帮忙的朋友,请联系我。谢谢。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心然,15818820884。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既在孩子心里根植乡愁,也可作为写作文的素材。

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