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年以前,有一件紫陶这样诞生

 风在香 2023-10-30 发布于云南


100年以前,适逢乱世,中原诸侯割据争霸;滇南建水、偏居边境,虽有动荡,然而比起全国,还是少有的安宁。

在建水城的北郊,有一个制陶能匠,他家以制陶为生已有数百年。这一天,他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制作一件与众不同、富有滇南特色的陶器献给一位当世大人物。


这是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匠人十分重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件陶器的创作上。

泥料不难,建水有非常优质的制陶泥料。他背上竹篓,带上挖具,来到经常采泥的五色山,亲手选取一块块优质的泥料。回到作坊,他将泥块敲碎、挑选、筛除不合格的部分,以传统的镇浆之法制泥待用。


器型的问题也并不如何干扰他,多年的制陶经验告诉他,自己最擅长的器型是饱满古拙的蒜头瓶。于是他一口气拉制出10个蒜头瓶坯体,并从中选了父亲认为最完美的一件,父亲是他的制陶启蒙师,在涉及陶的问题上,父亲总是可以给他十分中肯的建议。

他将坯体进行精修处理,按照以往的做法,似乎等待陶坯达到合适的干湿度便可入窑烧制了。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他也很喜欢,闻惯了的柴烧气息,只要按照以前的做法坚持几天,就可以得到变化万端的落灰釉陶,以前他总是这么做。


但是这次他想做点不一样的,客人吩咐了,要“与众不同、富有滇南特色”;而且要献给当世大人物,自然不能马虎。

他想给紫陶赋予更加丰富的东西,大人物一定是有极高深的文化功底的,因此这件陶器也要做得文化味儿十足,他这么想着,一次偶然的经历印入他的脑海。


那是去年到先生家贺岁,先生平时十分喜爱他,便带他到自己的书房讲解新近创作的书法作品;先生讲着,他也认真听着;书童端来清茶,他上前去接,不小心碰落了书桌上的一幅幅还没来得及装裱的字。待他转过身来一看,忽然发现这若干幅字铺撒余地,各种字体遮挡一部分,露出一部分,错错落落,别有一番趣味。

他反复回想那个画面,尝试是否可以把那幅画面呈现于陶坯之上;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先生,先生表示赞同,并提笔在陶坯之上进行创作。当整个画面完全呈现时,匠人和先生都吃惊不已,画面与蒜头瓶浑然一体,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但问题又来了,字画虽美,然而一经烧制,便会面目全非,除非能够将这美妙的画面永远雕刻在陶坯上;于是他找到建水城里最好的雕刻师傅,将瓶上的画面雕刻出来。

但雕刻的画面完全失去墨感,全然没有了之前的神韵;父亲建议,以泥代墨,将之前的字画原封原样填起来,同时为了再好看一些,不同的字体所处的区块建议使用不同颜色的泥料填起来。


待字画全部填完后,匠人又进行了精修坯工作;但见此时的画面比之先前先生所作的字画更增神韵: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充满了一种值得玩味的”残缺美感“。

终于,蒜头瓶送入了柴窑之中,数天的耐心等待,精心呵护之后,开窑之日到来。然而问题再次出现,之前填好的彩色画面已被柴灰覆盖得几乎不可见。那画面实在太美,匠人想办法要让它重见天日。


他跑到芦江河里捡来粗细不同的鹅卵石,由粗而细,一遍遍的打磨瓶身;数百遍之后,整个瓶身明亮如镜,颜色紫铜,触之温润如玉,敲之其音如磬;先生为其命名:以陶为帖,然残缺不全,产于儒地建水,就叫“建水陶残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