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死李自成的凶手是谁 --再探李自成通山之死

 fdm1025 2023-10-30 发布于湖北

1998年5月以王戎笙教授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一文得出这样的结论:“(顺治二年)四月下旬九江西之战败后,李自成亲自率领大约万余人的一支小部队,为清军八旗劲旅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九宫山区。围追李自成的清军将领,有传记可查的至少有九人,从其职衔推算,大约一万余人。李自成率少数亲随突围,遭到当地乡勇伏击,于清顺治二年五月上旬遇害于湖广兴国州通山县九宫山北麓,即今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北麓。”这个结论表明李自成遇难的大致时间是“顺治二年五月上旬”、地点是“通山县九宫山北麓”,通过了大量的史料证明是没有问题的。但文章并没有说清李自成“少数亲随”有哪些人、伏击李自成的“当地乡勇”是哪些人;遇难详细地址也是模糊的:文中表明是九宫山北麓,且没有更详细的地址了。要进一步了解李自成的结局,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尤其是杀死李自成的凶手是谁。

从史书、方志、族谱记载看,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凶手有:“乡民”、“乡人”、“村民”、“乡兵”、“伏兵”、“土人”、“居民”等较为笼统模糊的说法①(《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一文结论采用的是“乡勇”,但文中采用的所有史料并没有用“乡勇”的,不知是何故);也有:“程九百”、“程九伯”、“陈九伯”、“程可选”、“程可开”、“金华生”等明确的名字②。而有明确杀死李自成的凶手名字的主要是湖北地方方志及当地各姓氏族谱,如:方志有康熙《湖广通志》、康熙丁卯《湖广武昌府志》、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嘉庆《湖北通志》;族谱有通山《常祖派下高公房世忠堂程氏宗谱》(丙子谱)、《大源美祖宏万公派世忠堂程氏宗谱》(丁丑谱)、民国十三年通山《金氏宗谱》、《彭城郡世美堂义门金氏宗谱》(2010年庚寅谱)、民国二十六年《朱氏宗谱》。另有费密《荒书》,无论人物还是地点都很明确,应是旅鄂之时调查过程九百或其通山籍亲信随从。

官修史与地方谱志记载的死因和凶手差异如此巨大,一个推翻明王朝的抗清农民领袖被害,满清修《明史》竟然不能准确记载凶手,而仅仅只有殉难地湖北省内方志及当地族谱记载或少数史学家记载,其原因值得深思。

一、满清政府和南明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权力斗争让李自成之死问题复杂化了。

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以“世爵国公,禄万石,视徐达”的名利悬赏诛杀李自成,以报思宗崇祯皇帝之仇,满清以为明朝崇祯皇帝报仇为旗号逐鹿中原获取民心。无论南明还是满清,官员们都希望李自成死于己手,荣获大功,谋取高官厚禄。所以关于李自成已死的奏报必须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不然就会遭到同僚的质疑和敌方的讥笑。

1、从满清政府方面看

在满清政府这边,“尸朽莫辨”,不见贼首,因阿济格疏报就被怀疑。

《清世祖实录》卷十八记载:(顺治二年)闰六月初四日,靖远大将军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等疏报:“流贼李自成亲率西安府马步贼兵十三万并湖广襄阳、承天、荆州、德安四府所属各州县原设守禦贼兵七万,共计二十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我军亦分水陆两路蹑其后,追及于邓州、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等七处,降者抚之、拒者诛之。穷追至贼老营,大败贼兵八次;贼兵尽力穷,窜入九公山。随于山中遍索自成,不得。又四出搜缉,有降卒及被擒贼兵,俱言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自缢死。因遣素识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

这是清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战报。当时阿济格对李自成之死,并没有说的十分肯定。奏疏中说明了信息来自“降卒及被擒贼兵”,李自成是“自缢死”,逼死李自成的凶手是“村民”,而“尸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表明阿济格并不能证明李自成已死,也不知“村民”是谁,需要再去九宫山求证。

因为阿济格写这份奏疏是闰六月,李自成已死两个多月,九宫山下在五六月间气温较高,尸体容易腐烂,“尸朽莫辨”是合情合理的。再说满清追李自成至九宫山曾有多次恶战,《清史稿·车尔布》载: “与巴牙喇甲章京囑达浑逐贼九宫山,败其骑兵。”《满名臣传·瑚里布》载:“剿至九宫山,五战皆捷。”《清史稿·瑚沙》载:“瑚沙复与甲喇额真苏拜、希尔根等遂捕余贼,斩二千余级。”《清史稿·阿积赖》:“逐自成至武昌,窜入九宫山,率师搜剿,歼其徒甚众。”死亡高达数千人。清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卷八载:“顺治二年五月初四,闯贼数万人入县,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幸国朝王师荡除,百姓如解倒悬,渐复故土。”说明大顺军在李自成死后曾对当地进行报复,杀了数千人。也就是说,当时地形复杂的九宫山地区有数千具腐朽的尸体,自然是“于山中遍索李自成不得”。且据通山高湖人传说,李自成遇害后,当地人怜他一外乡人惨死,用做水缸的石板做棺材,将他葬于牛迹岭小月山下黄株包,当地人并不知道程九百等人杀死的是李自成,就是知道也不敢说,那就更找不到了。

摄政王多尔衮最初是选择相信的,李自成死于满清之手,正好符合满清获得民心巩固统治的迫切需要,所以多尔衮立刻“告祭天地太庙,宣谕中外”。其实阿济格并未肯定的说李自成已死,“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多尔衮自己着实心急了些,还未确定就“祭告天地太庙”。顺治二年七月传闻“自成逃遁,现在江西”,多尔衮骑虎难下,只好严厉谴责阿济格,“尔等之意,特以奉命剿除流寇,如不称流寇已灭、李自成已死,则难以班师,故行欺诳尔。”③ 这个黑锅只能阿济格背了。另外阿济格在军中称顺治皇帝为“孺子”的事被人告发,福临虽未成年,但藐视顺治皇帝就是藐视摄政王多尔衮,这是多尔衮不能容忍的,所以阿济格倒霉了。《清世祖实录》记载:“法司议罪,阿济格应削爵位”、“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谭泰、鳌拜不肯公开传示谕辞亦受牵连,这个处分实际上与所谓“欺诳”行为并无多大关系。《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魏琯顺治二年八月初四日启本,其中说:“豫王塘报李自成已受天刑,刘宗闵、宋矮子等尽行歼殄, 臣不胜举手加额,叩地呼天。”顺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清荆州总兵郑四维在揭帖中说:“皇上止知闯逆已除,不知余孽全在。佟军门止知余孽就抚,不知真抚者何人。”两个封疆大吏都说李自成已死,却并没有收到多尔衮的训斥和处罚。《清国史·谭泰传》记载“(顺治二年)十一月,谭泰复任本旗都统。”8月份的处分,11月就撤销了。说明这时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很快都相信李自成确实已经死了。但阿济格的处分撤销却要晚很多,他在历史舞台上再次出现已是顺治五年了,这说明阿济格降为郡王不仅仅是所谓的“欺诳”,其中原因与满清高层政治权力斗争密切相关。

阿济格最初上报李自成“自缢死”是不想李自成死于南明统治下的乡民之手,李自成只能是被清军逼迫而死,这样才有利于满清的统治。阿济格被贬为郡王,八省总督军门佟养和自然不敢将程九百杀死李自成之事上报,上报只会坐实阿济格“欺诳”。不久佟养和也受阿济格影响离任,其他人更不敢再上报。清政府因阿济格被贬也不愿再宣扬他的功劳。虽然阿济格很快恢复原职,但顺治七年欲谋乱夺政失败被赐死,直到乾隆十一年才平反。乾隆皇帝评价:“英亲王阿济格秉性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再次将顺治乙酉年闰六月阿济格疏报定性为“谎报”,让李自成之死更加扑朔迷离。

但中央和地方上的历史记录事实根据已然成文,乾隆皇帝的评价不能改变《清世祖实录》、史学家的记载和地方方志中的记载。

费密《荒书》中说“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査到县”与阿济格奏疏“有降卒及被擒贼兵,俱言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自缢死”是一致的,即信息来源都是降卒,都说李自成死于村民之手,但不知村民是谁。阿济格说“俟就彼再行察访”,《荒书》记载“行査到县。九伯(百)不敢岀认。县官亲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九伯(百)始往见总督,委九伯(百)以德安府经历”。这前后明显是一致的,程九百等人杀死李自成时,并在不知道死者是李自成,大顺军降卒出首时言李自成被村民杀死,两方对照,才知道程九百等杀死的是李自成,这才真相大白。

然而李自成之死牵涉满清高层权力斗争,很是复杂,中央不愿明言,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文字狱盛行的情况下,李自成之死成了政治敏感问题,官修史说的就较为含糊了,只有地方方志、族谱记载还是简略直白的。

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卷八“杂志·灾异”:顺治二年五月初四,闯贼数万人入县,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幸国朝王师荡除,百姓如解倒悬,渐复故土。

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卷五“人物·武勋”:程九伯(百),六都人。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万余人至县,蹂躏烧杀为虐,民无宁处。九伯(百)聚众围杀贼首于小源口,本省总督军门佟嘉其勇略,札委德安府经历。

康熙丁卯《湖广武昌府志》卷三“兵事”:李自成入楚境,众尚数十万,及渡江,多奔窜至通山县九宫山,为农民程九伯(百)乘便以锄击死,众遂星散。

    康熙《湖广通志》卷三十七:程九伯(百),通山人。顺治二年五月,闯贼李自成为王师所蹑,败溃至邑,九伯(百)聚众杀之于小源口。献功辕门,罗总督旌其功,委任德安府经历。

光绪《德安府志》卷之九“职官·职郡”:陈(程)九百,通山人,顺治二年任。

民国二十五年《程氏宗谱》卷三“常祖派下高公房”:安思,恭达三子,字九百,号南枝,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三月初九午时生,于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省督宪军门佟,札委德安府经历,后选陕西西安府守备,未赴任而逝。文林郎知通山县正堂任题赞曰:“仗义勤王,竭毕生之壮胆,挥弋殄逆,建一时之功勋。正拟麟图,何其豹隐;才全德备,式用赞扬!”公于康熙十三年癸丑五月二十三子时殁,葬黄土堪,丙山壬向。

    民国二十五年《程氏宗谱》卷四“大原美万祖宏公派”:可选,中缘长字,字华楚,有勇力,识武略,剿李贼有功。殁葬于王家湾,有碑。

可开,中缘次子,字相楚,生于万历戊申年八月初五日戌时,享年八十二岁,殁葬余家畲小砦辛山乙向,有碑。公勇力过人,武艺超群,与兄弟楚同三卿共擒李闯,未得报功。

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卷一“尚岩公科第官阶年代辨”:顺治乙酉五月,王师南下,闯贼窜扰吾通,被锄于六里乡民,而公之后裔家小源口,正当逆锋,故所著文集、《家礼》等书暨所遗封诰谱谍,尽成灰烬。

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卷三“志隆公黄客世系”:一柏,世俊次子,字华生,追剿李自成于牛迹岭下,葬二都夏端坟林山下。

这些方志记载说明虽然顺治二年没有找到李自成的尸体,不能给予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的直接证据,但也说明了清军追李自成至九宫山的事实,这和阿济格的奏疏是一致的,同时表明杀死贼首李自成的凶手是程九百或者是程九百、金华生、程可开、程可选等人。

2、从南明政府方面看

在南明政府这边,何腾蛟的奏报同样受到南明政府君臣的怀疑。

南明政权企图剿灭李自成的大顺军急切。弘光皇帝朱由“世爵国公,禄万石,视徐达”的名利悬赏思文皇帝朱聿键得到何腾蛟的奏斩李自成的报告,“方亟勋名,镇天下望”,便迫不及待地令相关衙门议赏,封伯给世券。但对何腾蛟熟悉的南明官员有很多是不相信的。他们不认为一个刚刚遭遇左良玉反叛、左梦庚降清单身跳江逃回长沙的何腾蛟手下的那点残兵败将能剿灭李自成,更不希望一个败将得到巨大的封赏凌驾于他们之上。于是廷中重臣都御史郭维经及时上书皇帝,分析利害得失首先点明自成死于“江西宁州界内”,不是何腾蛟的辖区;其次点明何腾蛟是自成死后据传闻第二年才报上来的,不可信;第三,万一李自成没死,“臣又不知皇上之何以收反汗也”。尽管思文皇帝剿闯心切,但面对郭维经的上书和何腾蛟奏疏中“周二南已死,失首级”的关键问题,不得不慎重行事。于是“辍给世券”。并令何腾蛟调查战况核实闯贼首级真假。

《逆闯伏诛疏是何腾蛟的第二次奏疏,基本上是重复上次奏疏的内容,但说得婉转和留有余地,尽量解释道听途说的情况,不再强调“周二南已死,失首级”之事。因为南明失通山已久,通山被大顺占领近三月,现在已是满清统治区,所以只好解释说“闯之首级,已化为异物”或“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今日逆首已泥”⑤,无法验证。但不能提供李自成首级,怕朝臣议论,不敢接受朝廷的奖赏。好在收降了一大批起义军,思文皇帝还是提拔何腾蛟为“兵部尚书、副都御史,赐蟒玉尚方剑,便宜行事,总督豫、楚、秦、蜀、黔、粤军务”⑥,至于李自成之死,因清军南下战事频繁,无暇他顾,无处査询,便不了了之。

实际上,何腾蛟《逆闯伏诛疏记载的信息来源于李自成身边的参将张双喜、亲兵刘伴当以及高级将领刘体仁、郝摇旗、袁宗第、蔺养臣、王进才、牛有勇等,众口同辞,应该是可信的。⑦而且这些将领统率二十余万兵马,远超湖南等地南明的军队,不是何腾蛟能掌控的,周二南就死于他们手中。只有李自成死了,群龙无首,他们才会于降清降南明间犹豫不定,南下湖南后才决定联合南明抗清。何腾蛟上报李自成死于乡兵之手,并没有谎称是自己杀死的,也就没有贪功之嫌。当然,由于“道阻音绝”,既不能调查李自成之死真假,也就不能弄清这个杀死李自成的“乡兵”是谁了。

3、从史料来源看

大顺政权如果从李自成崇祯四年揭竿起义算,至康熙三年李来亨在湖北茅麓山率大顺军余部坚持抗清最后壮烈牺牲止,前后达三十三年;若从大顺建国算,李自成到李自敬、李过,前后也有六年。明清之间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权没有一纸史料传世是不正常的。大顺政权的文献资料要么毁于战火,要么毁于满清政府。    

当时各方逐鹿中原,满清、南明都在争正统,对于大顺政权,一贯称为流寇流贼,从未承认,李自成牺牲后,满清与南明更不承认他的继承者,所以清方的奏报中,官员不敢有丝毫的逆犯。满清政府害怕再有皇室家族(无论姓朱还是姓李)出来争正统,对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崇祯太子案,还有大顺的李自敬,一概一杀了之。对不利于满清统治的文献资料,一概毁之,修《四库全书》就毁了和《四库全书》一样多的书,还有文字狱,更是罄竹难书。

所有有关大顺政权和李自成的史料只能来自满清的档案、清修官史、地方志、明末遗民的笔记著作等。而对于大顺政权,无论是明末遗民还是满清知识分子,都不会有好感,所以在那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客观公正的记载和评价,对大顺政权和李自成歪曲、污蔑之词比比皆是,在他们眼中,李自成只能是“贼”是“寇”,这是改变不了的立场。所以这些史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寻找历史真相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程九百杀闯迟迟得不到官方确认,以至传说各异。

康熙四年《通山县志》、清康熙丁卯《湖广武昌府志》、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记载,顺治二年五月,李自成因清军所迫,率残兵进入通山,被通山六都乡民程九百聚众杀死。

按常理说,杀死推翻明王朝的反贼李自成是大功一件,为何程九百没有及时去找南明政府报功呢?

第一,程九百等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杀死的是李自成。费密《荒书》记载“不知其为闯贼也。”何腾蛟《逆闯伏诛疏》载“乡兵初不知也。使乡兵知其为闯,气反不壮,未必遂能剪灭”,就因为不知,所以才能有胆气杀死李自成。据当地人传说,他们看到尸体上的物件才知道这个外乡人不是一般人,尸体被附近村民用做水缸的石板葬在牛迹岭小月山下黄株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法修整李自成墓时,确实发现了石片棺材,由于技术等原因没有打开)。之后“闯贼数万人入县,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⑧。通山是一个很偏僻的物资匮乏的山旮旯,除了清军与大顺军在此打了几仗,南明政权早就跑了,当地人并没有组织什么抵抗,大顺军数万人却在此“蹂躏三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顺军在报复。

笔者查过《大源世忠堂程氏宗谱》(民国丁丑谱)、《小源世忠堂程氏宗谱》(1989版,民国丙子谱已送北京珍藏)、《紫阳堂朱氏宗谱》(共和国丁卯谱)、《彭城郡世美堂金氏宗谱》,明末,程、金、朱是高湖几家大姓,其谱序中都记载顺治初年遭到闯贼焚燹。几家族谱上,以与李自成同一时代的程九百、金华生、程可选、程可开、朱万年为准,同时代上下三辈人中,有大量的人生殁庚无记载,且不少人无后人记载,其同代人最多,人丁急剧萎缩。很显然,通山高湖地区遭到大顺军屠杀。然而谱中记载程九百、程可开两个直接参与者没有被杀,生殁庚清楚,都活到了康熙年间,很显然当时杀李自成一事知晓人并不多,所以大顺军来时,他们发现了问题:那个被他们杀死的外乡人是大顺军重要人物。他们不敢声张,躲藏起来才保得性命。

第二,当程九百他们发现被他们杀死的外乡人是大顺军重要人物时,找谁报功?作为官宦子弟(九伯父亲是“由吏员省祭至壬寅年出仕”),杀了闯贼,自然要向南明政权报功。但是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已弃武昌下芜湖,何腾蛟走江西,武汉为墟,长沙守备单弱,侦探者不敢逾洞庭,皆不知贼所在。”⑨“腾蛟乃从宁州过浏阳,走长沙,大号湖南、湖北,言良玉反”⑩。也就是说,顺治二年四五月间,左良玉反,弃武昌下芜湖,何腾蛟走长沙,湖北东南地区南明政权已失去控制权。所以程九百想找南明政府报功是不可能的了。之后清军到来,剃发令下,也是烧杀抢掠,程九百哪敢找清政府报功。顺治二年“武昌已系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八省总督佟养和才知李自成已死,派人行査到县。九百不敢岀认。县官亲自入山,“谕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其有功。九伯(百)始往见总督,委九伯(百)以德安府经历。”⑪也就是说,程九百不是主动找清政府报功的,是自成亲随出首时言李自成被村民杀死,两方对照,才知道杀死的是李自成,而且得到官方认可夸奖,程九百这才出认的。

第三,通山县九宫山北麓高湖地区关于李自成殉难传说各异的原因。

小源口传说:当年李自成在李家铺与清军一战,战败后和随从失散,在黄土洞(皇躲洞)躲过清兵搜捕,一路翻山到了小源口,又累又饿,赶上程九百母亲提着玉芦粑去送饭,就用银子强买了玉芦粑,程母找程九百哭诉,九百伙同弟弟八百(应该是程三百)、外甥金华生追赶。时逢大雨,道路泥泞,李自成至牛迹岭小月山被程九百等赶上,一开始,八百就被李自成踢到墈下,九百与李自成搏斗,被骑在下面,李自成抽刀杀九伯,刀上沾满血渍和泥水,拔不出来。九百喊救命,金华生赶到,一铲子将李自成打死。当时不认得这个外乡人是谁,分了些银子给附近村民将李自成葬了。金氏后人和小源口的说法一致。

据传朱万年写的《甲申弋闯志》载:“......时源口寨首勇程九百闻,遂领寨勇剿,逐至牛迹岭下。吾寨(朱家寨)百余众亦放拏铳,闯趋林内而避。诸勇奋力,犹未能近。须臾夺路,猝遭拏铳击毙,九百剸其首,尽得剑骑、缨盔、龙袍、佩玉,献于督宪军门佟。翌日,有庄人怜者草葬之。”李自成是遭朱家寨人“拏铳击毙”。

大源口传说:当年,程九百、金华生等在小源口遇到一个带着武器孤身逃难的强人,上前盘问,发生了纠纷。九百等不是强人对手,强人也无心恋战,摆脱了程九百,经葫芦槽,牵马翻越牛迹岭,想过往江西。程九百一面在后面沿小源河旁的道路,穿小源垅,往牛迹岭方向追赶强人;一面派金华生从大屋场抄小路,经肖家、桴梴林去大源口通知武艺高强的华楚、相楚(程可选、程可开)兄弟,顺大源垅,径投高湖方向,去拦堵强人。适逢大雨,强人路途不熟,牵马翻山艰难,在牛迹岭小月山下被众人赶上,九百、华生等和华楚、相楚兄弟,合力擒住强人。程九百刀杀强人,向清廷报功。后来才被证实是李自成。附近村民出于怜悯之心,就近取做水缸的石板,装了遗体,把李自成葬在木鱼包附近虎爪上。

分析以上李自成殉难的传说:

1、小源口的传说:据《程氏宗谱》记载,程九百父亲恭达仅娶戴氏一人为妻,“恭达......娶戴氏,生子四,安应、忠、思(九百)、慧(三百)......妣殁於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十月十九申时”。“恭达三子字九百, 号南枝, 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三月初九午时生”。 谱中明确表明戴氏死于万历四十五年即1617年,当时程九百才2岁,所以这个传说明显是错的。可能是小源口与大源口因程九百报功的问题产生了些隔阂,小源口后人有意将程可开程可选兄弟从李自成之死事件中撇开而编造的。

小源口人对清军的烧杀抢掠是极其仇恨的,因此对程九百去当满清的官十分反感,所以有了“神马哭坟”“借坟祭父”等许多讽刺程九百的传说流传下来。九百先当了德安府经历,后选陕西西安府守备,就没有赴任了,没过两年死了。

2、金氏宗谱上记载金华生“追剿李自成于牛迹岭下”一事,却没有他的生殁庚,也没有直系后人,不知是不是死于大顺军的报复?他所在的村庄黄客舍自那年之后不断没落,现在已经没人了,连房子都没有了,变成了田地,看不到一丁点当年繁荣的样子了。所以金氏后人一般采信小源口的说法。

3、朱氏说法的凭据是《甲申弋闯志》,该文有误之处甚多:首先时间不对,李自成殉难于顺治二年五月初,它写的是甲申年;其次李自成并未占领九江,而是在桑家口失败后折向西了;第三,当时并没有“湘勇”,“湘勇”是清末曾国藩的部队。即使是“乡勇”,李自成率领一股“谋占九宫”的队伍又岂是一群乡勇能对付的,又怎么敢去迎战?第四,据说原件已烧毁,这只是民国时期后人的抄录本。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到通山调查过,他认为这是那个自称在朱氏家谱中发现此资料的民办小学教师朱某的伪托,不可信。

4、大源口的传说最接近事实真相。康熙四年《通山县志》、清康熙丁卯《湖广武昌府志》、嘉庆《湖北通志》都记载程九百“聚众杀贼首”,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载“一柏, 世俊次子, 字华生, 追剿李自成于牛迹岭下”,表明金华生参与了杀李自成一事。《大源美祖宏万公派世忠堂程氏宗谱》(丁丑谱)载“(程 ) 可开 , 字相楚......勇力过人 , 武艺超群 , 与兄华楚同三卿共擒李闯”,这里的“三卿”一说是指程九百,因为九百行三;另一说是指程九百、程三百(安慧)和金华生三人。总之,都表明李自成是一群人杀死的,不是程九百兄弟杀死的,大源口的传说最接近事实真相。

大源口程可开、程可选对程九百去当满清的官意见很大。九百当官后他们就断绝了来往。据当地人说,当初清廷因程可开、程可选两人武艺高强,曾派人请他们出仕,但他们拒绝了,而且还参加了民间抗清活动,当地还有他们二人抗清的传说。据说大源口的甘露寺和吴主庙是他们参加的抗清组织的堂口,从清初一直传承下来的。

参与杀死李自成的几个人因为政治理念不同,所以高湖各地对李自成殉难的传说就有了差异。

民间传说不能作为客观历史的直接证明史料,但还是可

以作为参考的。毕竟民间传说是选取客观历史事件作为传承根基的,因为有李自成殉难通山这件事,才有了关于李自成的这些传说,虽然因政治立场或其他因素差异,导致他们对李自成殉难通山的细节产生差异,但也不能否定李自成殉难通山的这个事实。更何况还有程氏宗谱、金氏宗谱、朱氏宗谱、湖北各地不同时期的方志这些重要史料作为直接证据,这让李自成殉难通山的历史真相更加丰满和明确了: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下旬九江西之战败后,李自成亲自率领大约万余人的一支小部队,遭到清军八旗劲旅多次追剿而惨败,队伍星散。五月初,李自成率张鼐、刘伴当等数十骑在通山李家铺与清军遭遇,打散后李自成独自一人在黄土洞躲过清军追击(《李氏宗谱》载因李自成曾躲过改名皇躲洞),经过通山县九宫山北麓牛迹岭小月山时,遭六都人程九百为首的金华生、程可开、程可选等人以打家劫舍的匪盗围杀,后来附近村民用石板水缸将李自成葬于小月山下黄株包。

李自成结局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不过就是因为明末清初各个政权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权力斗争所致,同时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处置各取所需而造成的。当然,满清的文化专制导致相关文献的损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①《圣武龙兴记》;《续九宫山志》;《小腆纪传》;《江夏县志》;《明史·李自成传》;《清世祖实录》卷18;文秉《烈皇小识》;蒋良騏《东华录》;何腾蛟《逆闯伏诛疏》;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三《高李列传》;郑达《野史无文〉卷七〈西南死事诸臣传·何腾蛟传);崇阳抗清乡勇首领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跋文。

②康熙《湖广通志》卷三十七;康熙丁卯《湖广武昌府志》;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卷五《人物·武勋》;嘉庆《湖北通志》;费密《荒书》;通山《常祖派下高公房世忠堂程氏宗谱》(丙子谱)卷三;通山《大源美祖宏万公派世忠堂程氏宗谱》(丁丑谱)卷四;民国十三年通山《金氏宗谱》卷三《志隆公黄客世系》;民国二十六年通山《朱氏宗谱》卷首;通山《龚氏家谱》。

③《清世祖实录》卷十九。

④王夫之永历实录》(清)

⑤⑦文秉《烈皇小识》(清)

⑩《永历实录》卷七 何腾蛟传

⑧清康熙四年《通山县志》卷八

⑨《永历实录》卷十三 高、李列传

⑪ 费密《荒书》(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