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与毒品:洋海古墓的箜篌之谜

 aiaiweiwei 2023-11-01 发布于新疆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洋海墓地的抢救性发掘中,位于一号台地的M90号墓葬引起了大家的一连串疑惑。

图片

洋海古墓一号台地M90号墓葬打开后的场景。

这座长方形的墓葬位于墓地的中南部,墓底中部摆放着一只高0.3米的四足木床,床上躺着半具中年男性的骨架,年龄在45-55岁左右。之所以说是半具,是因为这具骨架只有上半身,并没有下肢。而在墓地的西南角,还有一具年龄大约在30岁以上的女性骨架,不过奇怪的是,这具骨架似乎不在生理解剖位置,也就是说,并不是尸身腐朽后自然形成的位置,考古人员推断,这具女性骨架一种可能是二次葬,也就是尸体在别处腐朽后,又移入此墓的。另一种可能则是坐姿入葬,尸身腐朽后,胫骨、腓骨等排列在了一起。

但M90号墓葬的奇特之处,却并非是这两具诡异的骨架,而是墓中发现的两件陪葬品。


·箜篌的出现



图片

洋海古墓一号台地M90号墓葬中出土的箜篌。

M90号墓中的陪葬品颇为丰富,共有陶、木、骨、角、皮、毛等各类器物33件,包括了陶罐、木盆、木箭、海贝、皮袋、皮扳指、皮辔头、毛编织袋、细皮条与芨芨草编织的草篓、羚羊角磨制的角锥等等,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一件奇怪的木器。

木器用一整块胡杨木刻挖而成,通长61.8厘米,像是一个巨大的木勺,“木勺”把的根部垂直镶嵌着一根圆柱形木棍,整体呈“L”形,木棍上残留着一根用羊肠衣制成的线,连接着“木勺”内的一根柽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红柳棍上,“木勺”之上则蒙着羊皮,整件木器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岁月,但保存基本完好,看起来在制作时进行过精心打磨。

图片

洋海古墓一号台地M90号墓葬中出土的箜篌线描图。

考古工作者经过仔细辨认,终于确认,这是一件早已失传的古老乐器:箜篌。而木器上那个巨大的“木勺”,是箜篌的音箱,尾端竖立的木棍是弦轴,连接着音箱与弦轴的羊肠线,则是琴弦,虽然目前整个箜篌上只有一根琴弦,但弦轴之上五道清晰的磨痕显示,这只箜篌上曾有着五根琴弦。

而在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箜篌之前的1996年,考古工作者也曾在且末县的扎滚鲁克古墓中出土过两件箜篌。

那么,什么是箜篌?我们今天听到的箜篌演奏中,所使用的箜篌,与之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失传的箜篌



在中国史料中,最早记载箜篌这一乐器的,是《史记》。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汉武帝“灭南越”之后,进行祭祀时,规定自此以后使用二十五根弦的瑟与空侯进行祭祀时的演奏,而“空侯”,便是后来的箜篌。

关于箜篌的起源,古籍上说法众多,比如有人认为箜篌就是汉武帝时命人所造,因为工匠姓侯,音箱中空,因此得名;有人认为箜篌所演奏的音乐为“郑卫之音”,“靡靡之乐也”,也就是会使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是亡国之音,“故号空国之侯”;还有认为箜篌来自于东南亚一个叫空国的地方,而又有人考证空国是位于今天印度西北部的一个小国,或者是泰国北部的孔丹,因此得名,等等。但这些说法却基本都是望文生义,经不住推敲。

通过当代考古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其实已经基本清楚了箜篌的渊源。

箜篌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是由弓演变而来的乐器,后传入古代伊朗,被称之为“cank”,音译为“坎侯”,事实上在汉代典籍中,也有着将“空侯”称之为“坎侯”的用法。在今天的伊拉克,俄罗斯的巴泽雷克等地,都曾出土过箜篌。截至目前,仅在新疆境内,发现出土的箜篌便达到24件。而在洋海古墓2003年的发掘中,除了M90号墓葬中发现了箜篌,在二号台地的M63号墓葬、三号台地的M48号墓葬中,也各出土了一只箜篌。

图片

洋海古墓二号台地M63号、三号台地M48号墓葬中出土的箜篌。

至于西汉的汉武帝时期所弹奏的箜篌,现在普遍认为是卧箜篌,由伊朗传入印度,再传入南越,最终被汉武帝所改造,而无论是在且末还是在洋海所发现的箜篌,均为竖箜篌,也被称为胡箜篌、竖琴,应是自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

在《后汉书》中,就记载了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胡箜篌传入中原后,迅速风行,并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只唐代箜篌残品。演奏箜篌的形象,也广泛出现在佛窟的壁画之上,如在新疆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苏巴什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等佛窟中,均有着大量的箜篌图像,时间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而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甘肃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陕西铜川药王山石窟以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也都有着关于箜篌的壁画与雕塑。

图片

古巴比伦的箜篌演奏雕像。

唐代为箜篌的兴盛期,作为一种备受帝王喜爱的乐器,箜篌在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李贺等都写过题为《箜篌引》的作品,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备受推崇的乐器,到了今天,却已经失传了。

一般认为,箜篌之所以后来失传,是因为其长久以来被宫廷垄断,禁止流入民间所致,史料中最晚见到关于箜篌的记载,是在北宋时期,当时箜篌依然流行于宫廷燕乐中。到了明代之后,箜篌便如蒸发了一般,失去了踪影。

也正因为如此,关于箜篌如何演奏,其音色如何,也成了未解之谜,事实上,洋海古墓的箜篌出土之后,考古工作者也参照壁画与实物对箜篌进行了仿制,但安装上琴弦后,却怎么也弹不出动听的旋律,只能发出单调的噪声。考古工作者推断,很可能这种原始的竖箜篌在当初就是一种弹拨节奏的乐器,不具备演奏复杂音乐的功能。

有人或许会疑问,那为什么在今天明明可以听到箜篌演奏的音乐?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界、乐器界便已经开始参照国外出土的箜篌,进行箜篌的仿制,在上世纪80年代使其登上了舞台,但这种仿制的箜篌与出土的原始箜篌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事实上,作为一件乐器,箜篌的融合、演变和改造一直也没有停止过,至少自汉武帝时期,这种改变便已经存在,时至今日,箜篌便至少有着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大的类别。

那么,出土了箜篌的洋海M90号墓葬中的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考古人员猜测,这位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也是一位萨满巫师,而陪葬的箜篌,很可能就是其在通灵时所使用的一件法器,但,如果真要确定M90号墓主人的身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行,而墓中两种植物的出现,最终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大麻与巫师



图片

洋海古墓一号台地M90号墓葬中盛装大麻的篓子。

在M90号墓葬中,有一个用细皮条与芨芨草编织的草篓,纹路细密而精致,里面盛满了绿色植物的叶片和种籽 。同时墓葬中还随葬了一个大木臼,里面同样装有绿色植物,似乎是被捣碎过。这个木臼用整块原木刻挖而成,其乌黑发亮的外表,表明曾被长期使用过,大概因为长期的使用,木臼底部甚至已被磨穿。那么,这些植物到底是什么呢?

图片

洋海古墓一号台地M90号墓葬中盛装大麻的木盆。

这些植物有人凭肉眼,觉得像是香菜,但要搞清楚这些植物究竟是什么,显然不能只靠着肉眼来判断,因而考古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请植物学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比较,以及对植物的茎、叶进行扫描、切片观察,最终确定,这些植物为大麻。这下,M90号墓主人的身份可以基本确定为萨满巫师。

大麻,原产地在印度,后来传入波斯和阿拉伯等地,适合在干旱、温暖的环境下种植。古代先民们除了用大麻籽榨油和用大麻纤维织布、拧麻绳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用大麻的花和叶子制药,有着止痛、抗痉挛和松弛肌肉等麻醉、致幻作用。事实上,三国时期著名的神医华佗,所配制的“麻沸散”,一般认为就是以大麻为主要原料之一。

图片

洋海古墓中出土的大麻。

而在远古时期,巫、医合一,也就是说巫师本身就兼具着医生的职责,为人驱邪治病,大麻显然是一味不错的药物。更重要的是,萨满巫师可以通过使用大麻等药物,制造幻觉,达到或癫狂或梦幻的状态,进而进入出神、通灵的状态。这一点,在世界各地均有证明。

比如墨西哥的萨满巫师,就会把一种仙人掌当圣物,这种仙人掌内含有一种名为墨斯卡灵的致幻药,因此用它帮助萨满巫师进入出神状态,以使之与神灵交流。西伯利亚的萨满巫师为了进入状态,会吃下数片长在当地的红白相间的致幻蘑菇,这些蘑菇毒性很大,如果食用过量很容易置人于死地。但是,这些巫师凭着多年的经验知道服用剂量,这样既能产生幻觉又不会得病。

与洋海的巫师类似的,则是位于俄罗斯巴泽雷克的远古人群,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里公元前4世纪聚居的人们,在举行埋葬仪式时,萨满巫师会带头饮用大麻酒,使人产生幻觉,同时还会将大麻进行烧灼、炙烤,人们围坐吸食,相信以此可以祛魔、医病并将死者的灵魂带到阴间灵界。

显然,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已通过宗教,将音乐与毒品结合在了一起,以求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麻醉,进而追求灵魂的飞升与天地的交流,这一点,在洋海古墓出土的箜篌与大麻中,有着清晰而鲜明的印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吕恩国 张永兵《从洋海墓地的萨满巫师墓解析新疆的萨满教遗存》[J]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石云涛《汉代外来文明研究》[M]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2017

王子今《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M]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23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