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全文)

 guanghua4210 2023-11-02 发布于北京

浅析李煜词的艺术魅力

摘 要:李煜,南唐李后主,是中国著名的词人,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词虽经千年,但至今仍为人们所痴迷。李煜词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内容不同,其艺术价值也不同,在亡国后,对往日生活的追思也使其词达到了更高境界,其艺术价值也更高。本文从内容的真实性、高超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艺术性三个方面探讨了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分析了其词的艺术性所在。

关键词:李煜 词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1-02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继其父李Z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961――975)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975年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祖用药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他在文艺方面妙解音律,能书能画,尤长于词,是晚唐、五代词人的代表,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李煜的词,在前人看来视若明珠,而对于今人来说,仍倍受青睐,为什么李煜的词有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其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于内容的真实性

填词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作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自觉不自觉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吸取营养,提炼素材,并把他们溶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李煜的词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李煜的词明显地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虽然他是宋主的附庸,但仍然是一国之君,过着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他的所见所闻自然流露,所以他的词大都与他的颓废的生活一致,虽然在创作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技巧,但由于内容的限制,作品都呈现出花间的气息。李煜词的代表作大都出现在后期,亡国以后其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李煜作为阶下囚时才对政治人生有深一层的领悟,感到了往日生活的舒适,精神的自由,故国江山的可爱,并对过去的种种错误产生悔悟,一切尽去,一切趋于毁灭。在这种沉重而又绝望的情感中,李煜直抒胸臆,不加雕饰产生出来的作品,形成了感伤低沉的消极情调。

李煜词深刻地反映了他的生活环境,根据其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他的词分为三类,但无论哪一类都体现了其真实性,并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一类,艳情生活型。早期作品中多属此类,反映了南唐小朝廷的宫中享乐生活和艳情遭遇,但却避免了传统宫体诗中的腐朽昏庸味。如《一角斗珠》(晚妆初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着“人间色彩”、人间的情调、人间的思绪、人间的爱恋。《玉楼春》上阙(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描写春夜宴乐的情景,语言形象生动,真是读其词如临其景,如看“明肌雪”句可联想到嫔娥晚妆初了的情景,读“鱼贯列”句,可知嫔娥们翩翩走来的情景,闻其声给人以真实之感,“人味”很浓。

第二类,离情别绪型。词人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在社会动乱生活中的内心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离别情绪方面。李煜被俘前和被俘后的作品,都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反映,如《捣练子令》(深院静)、《清平乐》(别来春半)、《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等。《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离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在这里用平常、朴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真挚的思想感情,创造出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淡淡的几笔,直抒愁情,感情自然真切,使人如痴如醉,离别伤感凄婉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类,忆昔伤今型。多写于在汴京的囚禁生活中。

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痛苦是可以想象的,这类作品痛苦地回忆昔日故国的生活,哀伤今天的凄凉的遭遇。李煜的这种生活感受非常深刻,因而在作品中的体现也非常真实感人,时常能唤起人的情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均属此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一开头便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人们审美的对象,时常被人们作为美景欣赏,想留都留不住的,相见只恨去得太快的景致,这里作者却用了一个“何时了”,说明他度日如年,反映了他的囚禁生活的痛苦难熬,今天生活的痛苦,必然联想起昨日的幸福,无数往事涌上心头,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已不堪回首。那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却因愁苦而形容憔悴。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就好像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这首词充满了凄惨、悲凉、正反映了亡国之痛的感情,虽然李煜写出的“亡国之痛”是非常个别的,比较特殊的,即使写得再深沉,再悲伤,也很难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意义。他的词仍能感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在于他是对不幸遭遇的慨叹,对痛苦境地的哀伤,对舒适生活的回想――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属人之常情,人在社会生活之中,谁能够总是一帆风顺?谁没有不幸的痛苦?谁又能对自己的安宁舒适和谐生活的逝去不伤感?不留恋?

2 在于高超的表达技巧

在表达技巧上,李煜的词没有温(庭筠)词的浓艳、细腻、具体鲜明形象的描绘,词藻的堆积绮靡,也没有秦观的笔力的细致,情感的深细,而是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通过创造许许多多人人懂得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既通俗又带有较强艺术性的语言来直抒胸襟,形象鲜明,风貌朴素自然。例如《浪淘沙》: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容,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去也,天上人间。

词上阙大意是窗外的小雨,告知人们春将衰残,“罗衾”能抵御春寒的袭击又怎能抵御心寒?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忘记自己是个“客”(囚徒、俘虏),才能寻到短暂的娱欢。下阙写独自一人莫要凭栏远眺,故国的河山,别的时候容易再相见却很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帝王变囚徒,真是天上人间之别!这首词作者运用白描对照比喻,语言精练自然,音韵和谐流畅,词的表现力极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用语言通俗易懂,感伤离情,亡国之痛自然流露,到“天上人间”句,无限凄苦之情,欲吐还吞,戛然而止的,余味无穷。

再如《乌夜啼》(又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为白描,感情自然真切,表达内容丰蕴,读后虽咀嚼再三,仍余味无穷。开头一句:无言独上西楼,意蕴极为丰富。“无言”二字一方面写出了李煜无人共语,孤独无欢的惨淡愁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的心境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诉无词,“欲说还林。”“独上”写出作者孤独寂寞,“无言”“独上”放在一起,更是勾画出了作者郁懑沉重凄凉的心情。“月如钩”即残月高挂,凄清、幽冷又与之悲凉心境相符。冷森森的月光把现实的悲惨景况映照得清清楚楚,既照见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切在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李煜就是用这种白描的手法,把他的万千愁绪悲冷之情,溶于言语之中,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倾泻于纸上,而我们读起来却深感真挚浑厚,感人肺腑。

3 在于语言的艺术性

李煜善于构造和锤炼语言,遣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结构缜密,有惊人的表现力,最突出的没有书袋气,到了晚期也没有了脂粉气,用纯粹的白描,创造出了具有高超艺术性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那最普遍最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把这些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不仅心里可以感受到,眼里可看到,几乎手也可以接触大到。如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一句话,通俗明白,朴素自然,同时又形象鲜明壮阔。这种在语言的艺术性,是当时及其以后的词人望尘莫及的。虽然前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是答句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的凄凉愁绪。又如《浪淘沙》整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在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词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生愁恨等抽象东西,作者却通过形象化的艺术语言,恰当的比喻表达出来。如似“流水落花”形容快乐的一去不复返,以“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反映由帝王到囚徒的变迁,恰当、生动、形象、准确。其次,其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概括了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愁别恨等,人们容易只感到共同之处而共鸣却不易区别彼此间的差异,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不就是概括了很多他乡做客之人的共同感受吗?再次,其“语言精练准确而又意蕴丰富。如罗衾不耐五更寒”,一个“寒”字,却容纳了作者所有的酸楚,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的余地。再如《相见欢》(乌夜啼)下阙。

总之,李煜在抒情技巧和语言的艺术上,能将精练和通俗高度地统一起来,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成就。词人中,有的有他的精练性,却没有他的通俗性,有的有他的通俗性却有没有他的精练性。他的抒情是善于高度概括、富于暗示,感染力强,造境生动,对于周围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构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

李煜的词,能够为历代所欣赏,足见其本身之魅力。他的词,特别是亡国之后的词,冲破了词原有的藩篱,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在内容风格上超越了温庭筠和冯延巳,对于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实属管中窥豹,远不及其词本身魅力的百分之一,只是笔者的一点点粗浅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

[2]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6.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

作者简介:葛云霞(1976-),女,中文本科,讲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