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宋襄公)《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1-04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泛指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B.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意思不同。
C.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2)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13.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9ADF 10D    11B    12.(1)所以君子很赞成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
2)古时,披上铠甲戴上头盔,不是为了振兴国家,就是用来讨伐无道的国家,难道能用作战报仇雪耻吗? 13《公羊传》认为宋襄公具有帝王的品德只是没有臣民辅佐他,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也能与周文王发动的战争相提并论。
《谷梁传》认为宋襄公为了雪耻而错误发动战争,又没有抓住时机,顺应形势,因此失败。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灭亡的国家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
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A处断句;
君子作主语,不厄作谓语,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
寡人不忍行也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ADF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有官吏请示宋公说。/并召来官吏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B.正确。请求别人做某事;/愿意。句意: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凭借臣张仪就可以换取汉中的地,臣愿意前往楚国。
C.正确。
D.错误。意思不同。真诚,可靠;/信用。句意:说话如果不真诚。/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错误。由原文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可知,宋襄公以人多的军队败于人少的楚人,却不是因为骄傲轻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很赞成;,攻击;不成,没有摆好。
2婴胄,戴上头盔;,用来;岂曰以报其耻哉,省略句,后边省略了作战,难道。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可知,《公羊传》认为宋襄公具有帝王的品德只是没有臣民辅佐他,这场战役虽然失败,也能与周文王发动的战争相提并论。
根据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可知,《谷梁传》认为宋襄公为了雪耻而错误发动战争,又没有抓住时机,顺应形势,因此失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公与楚军在泓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灭亡的国家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成阵势时攻打他们吧。”宋公说:“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赞成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是可惜他具有帝王的品德而没有辅佐他的臣民,认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季,十一月己巳日,是初一,宋国和楚国在泓地作战,宋军失败。春秋记载三十四次战役,没有尊贵者被卑贱者打败,人多的军队被人少的军队打败。如果尊贵者败于卑贱者,人多的军队败于人少的军队,那就是因为骄傲轻敌。宋襄公以人多的军队败于人少的楚人,却不是因为骄傲轻敌。为什么(记载他)?是责备他。泓地之战,宋公是想以此报复雩地会盟上的耻辱。雩地会盟时的耻辱,是宋襄公自讨的。他趁齐有丧事伐齐,抓滕子,围攻曹国,主持雩地会盟,不看自己力量够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楚成王一怒就把宋襄公抓起来。所以说,礼敬别人却得不到报答,就不算敬;爱他人却不被亲近,就不算仁;治理百姓却治理不好,就不算有智慧。犯了错误不改,又犯同样的错误,才叫错误,这些说的就是宋襄公。古时,披上铠甲戴上头盔,不是为了振兴国家,就是用来讨伐无道的国家,难道能用作战报仇雪耻吗?宋公和楚国在泓水边作战。司马子反说:“楚国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渡河危险时攻打,肯定取胜”。宋襄公说:“君子不趁人之危,别人困厄时攻击,等他们过河。”楚军已经过了河,上面指挥的军旗乱了,下面阵容也乱了。子反说:“敌众我少,此时攻打他们,肯定能胜。”襄公说:“君子不进攻没列好阵的军队。”等待楚军排好阵列,而后才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公自己也受了伤,七个月后就死了。(军队作战),兵力是对方的一倍就主动进攻,兵力和对方相当就可以打,兵力少于对方就坚守不出。人称为人的原因,就是能说话。人如果不能说话,还算什么人?言语叫做言语的原因,就是真诚。说话如果不真诚,还叫什么言语?真诚之所以真诚的原因,就在于它符合真理。真诚如果不符合真理,那还叫什么真理?真理的可贵就在于它合乎时机,顺应形势。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