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主张“压抑自我”还是“解放自我”?

 我的书海601 2023-11-04 发布于广西

谈起孔子,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印象,认为孔子总是强调“克己复礼”“孝悌忠信”,很少谈及个性、自由、自爱,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庄子那般“逍遥”自在。

其实并非如此,孔子不仅不反对“自爱”,甚至极力强调个体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他说,“人人都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要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件养家糊口的器具。”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成长成才的天赋权力。他说,“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免去职务,但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梦想,谁也不能将它夺走。”(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孔子的学生仲弓因为出身贫贱,他父亲有偷盗的不良行为,许多人瞧不起他,仲弓因此感到很自卑。

孔子鼓励仲弓说:“哪怕是一头普通的耕牛,也可以生出毛色纯正、牛角周正的名贵小牛。你尽管不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但如果你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国家难道能够舍弃不用吗?”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图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孔子是一个极其“自爱”的人。

他喜欢音乐。在齐国时,孔子听到尽善尽美的《韶》乐,高兴得很长时间都吃不出肉味。他对弟子们说:“实在没想到,一首音乐竟然能带给人如此美妙的享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论语·述而》)

他喜欢美食,用料和加工都有特别的讲究。孔子认为,为使生肉尽可能除腥味,必须切的薄些、细些,味道才能更可口,也便于咀嚼和消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如果肉和酱搭配不合宜,是影响口感的。(“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他很注重健康。孔子对三件事最为慎重,斋戒、战争和疾病。(“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一次,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但是他说:“我还不了解这药的药性,不敢使用。”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

他很能享受闲暇时光。回到家中,总是仪态温和舒畅,轻松愉快。(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谈起各自的理想,唯独曾点与众不同,他只希望在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曾点说完后,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让弟子们大感意外。(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图片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考题。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今人杨伯峻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他认为“为学大病在好名”,此处的“称”应读chèn,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要求考生从以上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解释其合理性。

以上两种解读,各有侧重。但我更倾向于杨伯峻的观点。

其实孔子并不忌讳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声。他说:“追求财富和名声,是人之常情,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他甚至还半开玩笑的说:“如果财富真能求取,即便是让我去赶马车,我也愿意。但如果求不到,我还是愿意做我喜欢的事情。”(“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佛肸起兵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十分反对。

孔子说:“我难道是个不能吃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是挂在那里不给人吃呢?”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当然,孔子后来并没有真去,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急切想要出仕以行其道的心情。

图片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确是一个十分“自爱”的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珍视”自我呢?或者说,在孔子看来,“自爱”究竟有多重要呢?

孔子认为,不“自爱”的人,不会有“自信”。孔子曾经赞扬子路说:“即使是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

有这样一个故事,桓温与殷浩年轻时齐名,两人常常互竞短长。后来桓温当了晋明帝司马绍的驸马,统揽三军,权势熏天。

有一次桓温问殷浩说:“你觉得自己比我怎么样?”殷浩巧妙地回答说:“我与我相处得很久了,我还是宁肯做我自己。”(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

孔子认为,不“自爱”的人,不会去“爱人”。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有一次,子贡十分高调的问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财富施舍给百姓,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达到您所说的'仁’的标准了吗?”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

孔子说:“这哪里只是符合'仁’呢?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其实所谓'仁’,就是自己想在社会上立足,就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要通达,就也帮助别人通达。能以爱己之心推及别人,可以说就是为'仁’的方法了。”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马克思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图片

孔子认为,不“自爱”的人,就不会“被爱”孔子说:“不要成天想着人家怎么不喜欢你,要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地方。”(“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自爱”不是“自高自大”,不是“刚愎自用”,不是“固执己见”,不是“自私自利”。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真正“自爱”的人,内心温暖,阳光灿烂,正如孔子自我评价说,“我每天都很快乐,忘记了忧愁,甚至忘记了岁月正一天天的催人变老。”(“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真正“自爱”的人,珍爱时光,积极向上,他懂得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不断在学习中努力改造自己、提升自己、重塑自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真正“自爱”的人,懂得生命的尊贵,人生的价值,因此他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像鼓励自己一样去鼓励别人,像宽恕自己一样去宽恕别人,像照亮自己一样去照亮别人。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