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不动一圣人,随机而动致良知

 人杰地灵h8p9lk 2023-11-04 发布于湖北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知而不行是不知,行而不知是无用。
古来圣贤皆寂寞,阳明心学耀千秋。
五千年来,中国出现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何为圣人?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称为圣人。王阳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留下了很多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明穆宗评价王阳明: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国藩:王阳明功不在禹下。沈德符: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黄宗羲:自孔孟以来,未有如此深切著明者也。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勋业。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毋庸置疑,王阳明是千古第一“完人”。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是一座丰碑。作为心学集大成者,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开始,是原因,即意动。所谓“心外无理”,也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就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就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的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不会有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世界,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知是认知,行是行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能分离。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得到这个知识。因此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内容图片
“致良知”是根本目的,很多人以为良知是伦理道德,如果良知就这么简单的话,那是没有任何威力的。良知至少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宇宙天体的规律、原则、真理、法则,这个不能违背,不能偏离;二是隐藏的神心意识觉知,你观察到的肉体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觉知;三是人生理想、愿景、使命、目标,这些良知建立起来以后有如神助,只等待奇迹的出现。阳明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影响了中国五百多年,并且还将持续发挥巨大的作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内容图片
王阳明不仅在心学上达到了巅峰,在军事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精通孙子兵法。王阳明从小就对兵法十分痴迷,日夜研读《孙子兵法》。为了验证自己的兵法学问,家中但凡来个客人,他都要拿出一堆小石子,和客人摆兵布阵。如果客人赢了,摆出他不认识的阵法,他定当死缠不休,询问个明白,为此没少挨他爹的训斥。因为在父亲心中,儿子王阳明专心读四书五经,像他一样考个状元,入朝为官,光宗耀祖才是正道。
但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他小小年纪,就说出“有文事必有武备”的大哲理,不能死读书做腐儒,他要做个文武兼备的大儒。父亲听了王阳明的解释,也被折服。后来,他还在京师给王阳明找了一个好老师,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的兵学启蒙老师许璋,许璋是个隐士,有大才,他十分精通孙子兵法,还熟知天文地理,懂得奇门遁术,诸葛亮的阵法。许璋有一身的本领,他见王阳明是个好苗子,于是就将平生所学,悉数传授给王阳明。
内容图片
王阳明把心法和兵法融合,创建了心兵法,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一个人若是能修到这个层面,也就意味着可以由凡入圣了。我们普通人的心,每时每刻都处于妄动之中。为什么我们的心一直处于妄动之中呢?因为我们一直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牵引,其心念一直相续不断,从未停息,于是才经常不懂得自己究竟想什么,应该做什么?达不到知与行的同步,这是普通人具有妄动之心的最大体现。
当然,也正是由于心在妄动,才会破绽百出,错误不断,在这样的状态下,更无法领悟与践行圣人之道,而这正是兵法之大忌。随机而动,能够随时因应对方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在对方变化当中寻找出破绽,瞅准时机,一击而中。所谓随机而动,并不是随意而动,而是强调在对手还没露出破绽时,不要轻举妄动,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对方破绽时,要沉得住气,但是当对方由于妄动而露出破绽时,就要及时把握住这个机会伺机而动,消灭对手于无形之中。
王阳明运用这八个字打了大大小小无数阵仗,从无败绩,而且都是以少胜多,甚至仅用几封劝降信,就能使敌人土崩瓦解,自相残杀,敌人率部来归。比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先是赴江西调用三千士卒,就平定了朝廷十余年不能平定的南赣匪患;刚卸任南赣巡抚,宁王朱宸濠又起兵造反,不到两个月,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令满朝文武震惊。晚年时,嘉靖帝又授王阳明两广总督职,希望他能平定思田、诸瑶之乱。当时的嘉靖帝心中并无把握,以为王阳明要打个几年,消耗无数钱粮,却不想,王阳明几乎未动刀枪,动了动心计,就平定了叛乱。
可见王阳明的心兵法极为了得,其中平定宁王之乱最为惊心动魄,堪称经典。宁王经过十多年的蓄谋,兵强马壮,粮草丰足,起兵时,号称18万大军。而这时王阳明手中并无兵权,无一兵一卒,临时征用三千囚徒,这个仗怎么打呢?王阳明充分运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智慧。在当时极为危险的紧急情况采用了四大兵法谋略。
内容图片
第一个用的是离间计。他制作假情报,让宁王误认为他已经调集了数万兵马;他又制作蜡丸密书,让宁王误解他的幕僚军师刘养正、李士实是朝廷派去的间谍!密书里让刘、李鼓动宁王赶快发兵南京,里应外合,一鼓聚歼!宁王一下子懵住了。身边的亲信怎么成了大奸细?等到弄清真相,这一惊一诈一疑一查,时间就过了十几天。王阳明赢得了筹集兵马的关键时间。
第二个是围魏救赵计。宁王大兵围困安庆。安庆乃长江要口,倘若失守,危及南京。当时有人主张火速向安庆进发,解救安庆。王阳明以为不然。他提出先攻打南昌,这是宁王的老巢,留守的兵力较弱,典型的围魏救赵。果不出王阳明所料,南昌苦战攻下后,宁王放弃安庆,回救南昌,朝廷危局得到缓解。
第三个是设伏包抄计。宁王回兵之后,双方主力对峙在赣江口及鄱阳湖一带,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就兵力来说,双方很悬殊,正面交战肯定不利。王阳明先在樵舍引敌深入,佯装兵败,吸引叛军的先遣部队进入埋伏圈。当敌军钻进王阳明设伏的口袋之后,结果可想而知,伏兵四出,打得对方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就是著名的黄家渡战役。
第四个是火烧连船计。王阳明一连数胜,宁王气极败坏,战局己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了加强攻势,宁王将战船锁在一起,结为方阵,表面看来甚有气势,却让王阳明看到机会,绕到背后,以火攻之,宁王彻底大败而被俘,其他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宁王叛乱就此平定,前后仅用35天时间,堪称军事奇迹。
内容图片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下属问王阳明打胜仗的秘诀是什么?王阳明告诉他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首先心不为情势所乱,遇大事必须平心静气,静观其变,通过侦查获得真实情况,基于全面的敌情我情分析,知道得失成败关键所在,找到敌方的弱点与不足,一击致命。凡成大事者,善于从事物的变化规律中寻找破局点,运筹帷幄之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方可决胜千里之外。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蕴含巨大的智慧与天机,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不被情绪所左右。《孙子兵法》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君主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愤怒兴师开启战端,将军更不可以因为情绪管理失控而进行战争。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国亡不可以复存,人死不能复生,君主和将军的情绪一定要稳定,是否可以作战依据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中明确指出,在开战之前要进行严格的、理性的、近乎严苛的战争胜负计算,胜了才能打,不胜千万不能发动战争,对君主和将领的心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是不为敌人的诱惑所动。王阳明在出征之前,有朋友担心他是读书人不会带兵打仗,就专门去看望他,看他是否有对敌的妙法。见完面之后,这位朋友说,王阳明此去必能建功,其他人问,你怎么知道王阳明一定能获胜呢?朋友说:“吾触之不动矣”。意思是说,王阳明已经修炼到不动心的境界,无论用危险、警告、利诱、威逼等手段都无法让他动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够在战场上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的信心并且有必胜的手段的,确实要打败这样的对手非常难。
《孙子兵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战争中,致人和不致于人同样重要。前者在于调动敌人,后者在于不被敌人调动。不动心就能够做到“不致于人”。敌人的伪装、示形、动敌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毛主席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这种不动心的境界,你怎么安排你的兵力,怎么使用战术,我知了,但我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安排战斗的时间、地点,而不受你的战略、战术的影响。
三是创造机会随机而动。所谓的机与几同义,易经上说“几者,动之微也,吉凶之先见者也”。在敌人的动作很微小的时候,就能觉察出来,甚至通过自己一系列的示形、佯动创造机会。在平定宁王叛乱的过程中,宁王处心积虑,准备了十多年之久,在其生日当天举兵。而朝廷那边虽然兵部尚书王琼知道宁王迟早要反,但宁王反时,皇帝并没有迅速知情,各地也不敢给皇帝报告,因为有前车之鉴,万一宁王成功了呢?故而朝廷方面对宁王谋反的反应速度非常慢。
为了赢得宝贵的准备时间,筹备兵员、粮草。王阳明“多方以误之”,即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让宁王认为朝廷的大军已起,只要宁王一动就会掉入朝廷为他设置的陷阱里。王阳明大肆宣扬各地平叛的兵员、粮草,对宁王形成合围之势。同时,王阳明伪造文书,说宁王怀疑重要谋士刘养正、李士实是安插在身边的间谍,随时准备与王阳明里应外合。当时王阳明的学生对这个办法表示怀疑,认为这些招术管用么。王阳明说,且不说他管用不管用,你说宁王会不会怀疑。学生说,怀疑肯定是会怀疑的。王阳明说,只要他怀疑这事儿就成了。
当时宁王谋反有三策:上策是举兵北向,直接攻占北京。朝廷内部兵力空虚,四方擒王之兵来不及响应,这就相当于靖难之役又来一回;中策是顺长江而下,攻占南京,就具备了与朝廷一较高下的实力;下策是固守南昌。宁王果然被王阳明的这波骚操作所迷惑,没能及时起兵,派探子去打探,看看王阳明说的朝廷大军到底存不存在,这一查就是十几天。就这十几天时间,宁王就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本来可以直接举兵北向的,现在最好的计策只能顺江而下攻占南京了。同时,宁王对刘养正、李士实也起了疑心,为宁王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内容图片
王阳明用兵之法,深藏在其心学之中。自己做到不动心,却使用各种手段让敌人动心,只要敌人一动心,王阳明就能打胜仗。如何能做到不动心,识破敌人布下的迷魂阵,这就要靠心学平时修炼出来的智慧。通过静坐、冥想提升觉知能力,一是良知无照无不照;二是动亦定,静亦定。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这是心学修炼出来的从容优雅。王阳明够狠,狠的是什么?心不动,500年来第一精神导师。
如何修炼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呢?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做到:
第一,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才能随机而动。要保持此心不动,很难,相反,心动天天上演。遇到坏事,人难免会抱怨,难过,内心被负面的事情裹挟,情绪低落,这是心动。遇到好事,难免会欢呼雀跃,开心,内心被积极的事情影响,情绪高涨,这也是心动。看到喜欢的东西,念念不忘,这是心动。遭遇不顺的事,耿耿于怀,这是心动。人得不到平静,心得不到安定,就是心动。反过来,得到平静,得到安定,就是心不动。要做到心不动,需要在日常中,一点一点地学会自控,控制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内心,回归平常自然,有足够的定力,荣辱不惊,不被外界或好或坏的事情所控制,情绪不大起大落时,你就能真实洞察到外界的变化,尔后因应变化妥善应对,这就是随机而动。
第二,平时多磨炼,关键时候才经得起考验。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随机而动、以计谋取胜的战役。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当时身在其中的士兵,被吓得魂不守舍。王阳明说,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向身边的人发出准备火攻的命令,好久没有反应,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在危急时刻,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得住考验。心理素质不强的人,自己就乱了方寸。这种人平时历练不够,一临事,就惊慌失措。那些临危不惧,能做到急中生智的人,他们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磨炼。平时多磨炼,关键时候才经得起考验。日常的一点一滴,都可以磨炼自己心不动。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骄傲;一时委屈,能忍耐;恶意攻击,不在意,这就是磨炼心志。一开始,可能做不到。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好,最终达到心不动。
第三,心动是常态,心不动靠修行。在世俗生活中,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接触不同的事物,思考不同的问题,人心一直在动荡。《清静经》说:“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一个人要心不动,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膨胀的时候,人心是最难自控的。降低欲望,清静下来,心神安宁,自然定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在具体的实践上,王阳明有一条心法,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的身体是动,是静,由自己的心主宰。
心不动,气定神闲,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圣心而发,内圣外王,才能妥善处理每一件事情,这或许就是阳明心学的意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