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不和则卧不安”: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

 看文海 2023-11-04 发布于陕西

引用格式:宋玉强,付渊博,孙三峰等.基于“气不和则卧不安”浅析针刺治疗鼾症的临证思路[J].中国针灸,2023,43(8):951-954.

图片

鼾症,又称鼾眠或打鼾,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鼾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其主要临床特征为睡眠时鼾声较响,甚或出现呼吸暂停。相关指南已明确指出OSAHS为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咳嗽等。治疗首选无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但nCPAP费用昂贵,长期使用会导致口干、眼痒、流涕或面部损伤等与面罩相关的不良反应,患者的长期依从性欠佳。既往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调节鼾症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提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改善眠时打鼾及白天嗜睡等症状,提升睡眠质量。笔者团队近年在探索治疗鼾症的过程中,立足于鼾症的关键病因病机和病位,结合临证经验及思考,创新性提出了“气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及“调气通达、止鼾安眠”的治法,通过多种针刺方法以直调病所之气、通调脏腑之气、调畅经络之气,最终达到气和、鼾止、眠安的目的。本文从此观点出发,探讨针刺治疗鼾症的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鼾症提供一定参考。

图片

1 针刺从调气论治鼾症

1.1 临床应用

整合分析针刺治疗鼾症的文献后发现,“调气”这一总则贯穿治疗始终。临床通常辨证选取可通经络、调气血、祛痰瘀的腧穴,或联合其他具有调气之功的治法以改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暂停次数,进而起到“调气通达”的作用。研究发现针刺印堂、迎香、旁廉泉(廉泉左、右各旁开1寸)、风府等鼻部、咽喉部腧穴能够通达局部经络气血,使鼻咽部气道恢复通畅,可达到通经、开咽、调气、止鼾的目的边芳子等在营卫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鼻内针及中药治疗不同阶段的鼾症患者,以调营卫、畅气机、祛湿浊、利咽喉、通鼻窍。

笔者在治疗鼾症的过程中尤重“调气”,常采用贺氏火针点刺百会、廉泉、旁廉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百会属督脉,具有振奋阳气、培补正气之效,可调理五脏气血;廉泉及旁廉泉则可通调舌咽气血,调节舌咽、迷走神经及颏舌肌的兴奋性,有直调病所之用;足三里、丰隆分别为胃经合穴及络穴,二者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祛除体内痰湿;三阴交可通调脾、肾、肝三经之气,有行气活血、祛湿通经之功。借助具有强烈温通之性的火针点刺上述诸穴可共奏调气、止鼾、安眠之功。团队前期的探索性临床观察也初步印证了火针治疗鼾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对于不愿接受火针或不适合火针治疗的患者,可取毫针微通经络,调其气血,亦可收获良效。在应用火针治疗鼾症时要求做到快、准、稳以充分发挥火针温热之用;毫针针刺时则辨证施以补法或泻法来达到“得气”的目的

1.2 现代研究

近年来,针刺治疗鼾症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调控神经肌肉控制失调、呼吸中枢不稳定、颏舌肌中枢调控异常等非解剖学因素,继而调节气道内压,改善通气功能展开。研究发现在超声引导下电针外金津、玉液可有效调节咽喉处气血,调控颏舌肌及舌下神经的兴奋性,促进气道扩张肌群的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气道内的负压环境及通气功能。Zhang等发现针刺廉泉穴结合西药可缓解中风患者打鼾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其潜在机制可能为刺激、调控局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此外,研究还发现针刺治疗鼾症起效潜在的机制还包括激活尾中缝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刺激上呼吸道运动神经元,加强中枢对咽喉区域颏舌肌等肌肉张力的调控,从而有效改善通气功能。

2 针刺调气治疗鼾症的思路

《灵枢·终始》载:“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载:“用针之要,在于调气”,可见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气。围绕鼾症“气不和”的核心病机,笔者确立了调气通达、止鼾安眠的治法,其中以“调气”为首。治疗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调气,即直调病所之气、通调脏腑之气、调畅经络之气,进而使诸气各行其道,最终达到气调血行、鼾止眠安的治疗效果。

2.1  直调病所之气

鼾症病位在咽喉,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述“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当各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行滞涩、阻于咽喉、气道不利时,均会引发鼾症。结合调气安眠的治疗思路,笔者常选取位于咽喉处的廉泉、旁廉泉,旨在直调病所、通调咽喉部气血廉泉主要在局部病症的治疗中发挥近治作用,位于咽喉部,为任脉经气之所发,为任脉、阴维之会,可治舌咽病症。《素问·刺疟》所述“舌下两脉者,廉泉也”,程知认为廉泉非一穴,舌根下左右两廉亦各有一穴。因此旁廉泉亦为廉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肾经相通,与廉泉相伍可共奏利咽通喉、消壅散结之功。针刺此三穴治疗鼾症的疗效及机制已在现代研究中得到充分阐述,研究发现针刺咽喉处局部腧穴可直接刺激穴下密集分布的神经和肌肉,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咽部肌肉随意运动和咽部收缩肌群功能的恢复,使咽腔、喉腔等上气道恢复正常,进而恢复正常通气,达到直调病所、改善呼吸功能、止患者之鼾的治疗目的。

2.2  通调脏腑之气

《类经·不得卧》言:“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因而脏腑的功能失调、气机不和亦能导致“卧不安”。《素问·调经论》载:“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五脏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经隧运行气血,气以经隧为运行通道,以五脏为载体。治疗时笔者常通过针刺刺激相应腧穴,通调经隧之气,进而激发、调整脏腑之气,促进内在脏腑功能的恢复以畅达气血、止鼾安眠。腧穴选择上,可通过俞募配穴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如肺、肾虚损较甚,可选用肺俞、中府、肾俞及京门或佐以照海及列缺,以宣通肺气、助肾气化,使呼吸摄纳有权、均匀调和,达到共治肺肾、共调脏气、共止鼾症的目的。咽部肌肉塌陷可责之于脾,治疗时可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补脾气、充气血,从而发挥濡养肌肉、改善咽部痿软塌陷和气道狭窄的作用。脾胃盛、运化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时,不仅可以为营卫之气的正常出入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也为改善患者卧不安之症提供了必要条件,阻于气道中的各种有形、无形之痰亦会随之消散。此外,还可配合点刺心俞、肝俞等背俞穴来调和心气、疏达肝气。痰去、咽开、气通、脏气和,则鼾自止。气为血之帅,若脏腑之气不和日久,则血行受阻而瘀,在调气之时配合点刺膈俞及血海可活血化瘀行气。

2.3  调畅经络之气

经络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黄帝内经》中记载直接循行于咽喉的经脉即有13条,且另有手足三阳经的经筋循行于咽喉。治疗时,笔者将调摄三阳经经气视为关键,其中少阳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欲调经气当首调其枢。外关作为三焦经之络穴,针刺可调畅三焦气机、通表达里、通利咽喉;《素 问·逆调论》言:“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从阳明经入手,取络穴丰隆及气机升降之枢纽天枢,可有效调运经气、调达气机、疏导治理一身之气血,使阳明经气血升降复常。吴崑言:“太阳在表,敷畅阳气”,阳气布散则一身之经脉通畅调和,笔者常借火针或毫针循经点刺膀胱经以温通经脉、引阳达络,温养、疏导太阳经经气,促进阳气布散周身,使经脉通畅。太阳经又主表,统司营卫,对于风温之邪侵袭机体后,因风气壅塞、卫气不利、肺失宣肃所致的鼾症,亦可通过针刺风门、风府或肺俞,使邪气去、卫气利。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初诊日期:2022年3月11日。

主诉:眠时打鼾,时或憋醒20余年。

现病史: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眠时打鼾,时或憋醒,伴侣反馈其夜间鼾声如雷,不堪其扰,于外院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后提示为中度OSAHS(AHI 21)。

刻下症:睡眠时打鼾,鼾声如雷,夜间常被憋醒5次以上,多梦,日间乏力,驾车期间时有打盹,体形稍胖,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西医诊断:OSAHS。

中医诊断:鼾症(肺脾气虚、脏气不和证)。

治以补肺健脾、燮理脏气、利咽止鼾。

采用火针点刺治疗,穴取百会、廉泉和双侧旁廉泉、肺俞、脾俞、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照海。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以贺氏细火针每穴散刺2针,每周2次。治疗2周后,患者自述打鼾症状较前有所缓解,眠时憋醒次数减少,睡眠质量亦有所提高,日间嗜睡、驾车时打盹较前改善。治疗7次后,眠时偶有打鼾,但鼾声强度较前降低。治疗10次后,眠时憋醒不再发生,梦少,日间精力较为充沛,驾车时不再打盹。患者对疗效较为满意,遂再次行PSG监测,结果提示已由中度OSAHS转为轻度OSAHS(AHI 13)。

按语:本案治疗时考虑患者病情较重,恐毫针难以起效,遂采用火针,以期借火温通之性,激发、调摄肺脾之气。取廉泉、旁廉泉直调病所之气,配合足三里、肺俞、脾俞以使经脉气血畅行,补益肺脾二脏之气,调畅阳明经气。因鼾症本质属睡眠问题,故取百会、三阴交以镇静安眠、养心安神。诸穴共奏燮   理脏气、调气通达、调畅呼吸、利咽消鼾及宁心安眠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