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声‖​​我的童年

 昵称70808387 2023-11-04 发布于山东


我的童年
文/心声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发小,纪念我们贫困而快乐的童年。

阔别四十五载的小学同学聚会,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童年生活犹如一幕幕的电影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20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陕西关中渭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母亲生下体重八斤的我之后,又添了三个孩子。当时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因为母亲要照顾四个孩子,仅靠父亲一人参加生产队劳动,所以我们家的工分挣得很少,每年都是生产队超支户。好在不管几口人,生产队会按照家里人口多少分配粮食和蔬菜,我和弟弟妹妹从没有饿过肚子。那时,虽然家里养鸡,但是不舍得吃鸡蛋,妈妈总是攒下鸡蛋换酱油和醋。从我六岁的照片可以看出,瘦弱的肩膀上扛个硕大的脑袋,似乎把身体都压歪了,显然是营养不良,但父母能把我们平安地养活已实属不易,的确是托了共产党毛主席的福,沾了社会主义大大的光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农村人日子都是捉襟见肘,日常饭菜只有玉米糁子、玉米面、黑面馍、小米、大白菜、萝卜、咸菜和酸菜。那时候,农村小孩打架,一方吓唬一方:你把我打烂了,我躺到你屋让你妈给我打鸡蛋、擀然面吃!可见鸡蛋、面条是多么昂贵、稀有的饭食呀!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就经常和村里的小姐妹一起去挖野菜。荠菜生长在麦田里和田间小路两边,挖回家洗干净可以包饺子,也可以直接下到汤面条里吃,还可以轻轻炒一下,作为吃搅团时的一道菜也是很不错的。水芹菜冬天生长在水渠边上,清洗干净可以腌酸菜吃。白蒿和苜蓿能蒸麦饭,野蒜清炒,这些吃起来都非常香!
那时候,我们小孩活动量大,胃肠消化得快,刚刚吃完饭不久,肚子里的馋虫就开始闹腾,看见什么都想吃。村子里有个供销合作社,专门给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供应日常生活用品,我们这些小孩经常在那里徘徊流连,怯怯地望着来往顾客,巴望着哪位大人垂怜这些眼巴巴望着的孩子,能给块水果糖吃。可是这种万分幸运的事情从未降临到我的身上!


上学后,学校经常组织学雷锋活动。放学后我们要给学校饲养的猪割草,至今我的右脚仍然留有当年割草的纪念——一块比黄豆略大的疤痕。当时,受伤后鲜血直流,小伙伴急忙从土墙根取一点“面面土”洒在伤口上止血消炎,几天后伤口就不治而愈了。    
春季,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砍些树枝插树,绿化校园环境。
夏季,老师要求学生们轮流去操场旁的麦地里驱赶啄食麦穗的麻雀,因为不用听课,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值日。除此,“三夏”(夏收、夏种、夏管)时节学校还临时放假几天,让学生给生产队拾麦穗。麦子收割以后的地里,一根根麦茬似短剑般直立着,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刺伤。但是为了确保颗粒归仓,几天下来,伙伴们的手臂、脚腕和腿上无一不是伤痕累累,可是从未有人抱怨过。
秋季,遍地开满一朵朵雪白的棉花甚是喜人,我们也像大人一样在肚子前边系一个布兜,学着摘棉花,即使被棉花壳扎伤手指也毫不在乎。等到把满筐的棉花交给生产队仓库保管员,在小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和交棉重量时,心中欢悦得无以言表。
冬季,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平整公路,使坑坑洼洼的马路平坦整齐,方便行人车辆通行。
当时有很多反映学习雷锋的儿童歌曲,比如,《我是公社小社员》、《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我们就是在学雷锋教育和这些歌曲的熏陶下一天天长大的。
小时候,我家里也养猪和羊,放学后经常要拔草喂家畜,以至于现在的我,只要看到路边的青草就有一种想上前去拔草的冲动。更多的时候我的母亲默默承担了一切家务,腾出时间让我写作业、看书。那时候,家里几乎没有藏书,看的最多的是小人书,那是我获得知识、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书我就读大人借来的小说,煞有介事地披览,陆续看过《艳阳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渔岛怒潮》、《沸腾的群山》。《渔岛怒潮》因为人家只借给我一天时间,我通宵达旦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完的,就连当时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我也偷读过。我的好友家里有一本《三滴血》剧本,我翻阅了无数遍,里边的台词和唱段全部背诵得滚瓜烂熟。这些文学作品的滋养对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在暑期的时候,我会在树上捡蝉衣(知了壳),跟着村子里大一点的姐姐们步行十几里路去渭河岸边挖草药。把晒干的草药和蝉衣送到镇上的药店换钱,一个暑假可以挣几毛钱学费,能帮家里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也算是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酷暑难耐的夏季,在清凉的水渠里摸鱼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了。首先选择一段长度约五、六米的水渠,用泥巴在两端垒起堤埂,再用脸盆把中间的蓄水舀出去,最后水渠里的小鱼儿就暴露无遗了。这时候,大家猫下腰专心与狡猾的鱼儿斗智斗勇,虽然弄得脸上、身上满是泥,但依然乐此不疲。每个人都恨不得双手变成螃蟹钳子,出其不意地夹住鱼儿。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逮到泥鳅、黄鳝,捡到田螺、贝壳,这样就可以和家人美餐一顿了。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里,农村人总是会找到填饱肚子的食材。每年的4月份,槐树就会开出一串串白色的花蕊,散发出淡淡清香,这时我们小孩都会帮大人摘槐花蒸麦饭吃。榆树还未长出叶子前先长出很多圪塔的榆钱,吃到嘴里稍带甜味,孩提时代我们经常以此充饥。可以说,槐花、榆钱是我们童年的零食。
       
  
大雪纷飞的冬天,刺骨的寒风冻得人瑟瑟发抖。下过雪之后,房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溜子,我们小孩会用小棍捅下一根含到嘴里,凉凉的、没有味道。有个顺口溜:“远看一只鞭,挂在房下边,太阳见一面,越哭越心酸”,说的就是冰溜子。
对于孩子来说,数九寒天早晨离开热被窝是件极为困难的事,因为房间温度比室外高不了几度。为了不让冰凉的衣裤刺激孩子娇嫩的肌肤,母亲总是在厨房锅灶上把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热后迅速抱进屋,让孩子们快速穿上,这样我们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无比舒服的热被窝了。
学校的教室里也很冷,每上完一节课,大家都纷纷逃离像冰窖一样的教室,到室外踢毽子、踢沙包、跳皮筋,活动快要冻僵的手脚。有时候室外很冷,大家就在室内墙角“挤暖暖”。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暖条件,同学们被冻伤脸蛋、耳朵或者手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村子的西头有一面照壁墙,上面是一幅巨型油画《毛委员去安源》。照壁墙的右前方十米开外生长着一棵三百多年的国槐树,粗壮的树身需要三个成人才能勉强合抱住。我们这些小孩经常攀上老槐树,极目远眺秦岭山脉,幻想着远处的世界。1976年9月9日,举国上下悲痛一片,就连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天真的小毛孩也都无限忧虑地凑在一堆儿嘀咕:毛主席没了,咱们咋办呀?
由于村西头地方宽敞,小伙伴们经常在这里玩耍做游戏,比如綳弹球、滚铁环、丢手绢、打尜、老鹰抓小鸡等等,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这些游戏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动手能力。现在的儿童玩具层出不穷,这些传统游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童年的苦难砥砺了意志,培养了我们这代人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品格和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德。那些带给我无穷欢乐的童年时光,将永远是我弥足珍贵的最美好的人生记忆。

【作者简介】


心声原名杨娜,陕西西安人,系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退休干部,爱好文学,2020年2月起在《新时代文学》《现代医院管理论坛报》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引起《健康导报》《体育天下汇》等媒体关注转载,受到网友读者的赞誉和好评。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指导《新时代文学社》公众号平台!为提高刊文质量和编辑效率,现将相关要求提示如下:
请点击——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内容错行现象,是因为手机使用者字号设置问题所致,与编辑无关,请周知。
祝您开心好运,欢迎赐稿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