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时不会自主学习的坑,如何在小学填上?

 圣龙领主 2023-11-05 发布于重庆

图片

Michael Mckee

注:这篇是昨天发过的,因为忘了加原创标了,所以重发一下,文后不少朋友留言这篇文章挺有用的,没看过的不妨看看。
高中的一些坑,小学能提前注意就注意下,要不到时候很难办。

文/糕团

今儿早上看老吴转发了一篇来自公众号“坤哥生活漫谈”的文章,标题为《如果数学学习有段位,这样做才能做真“王者》。
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坤哥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隔壁班的三个孩子,上课一周了,还没有教材。当他问起班上的同学,如果老师上课讲的东西有不太清楚的地方,下课以后会自己重新阅读教材么?
大多同学的回答都是不会!
这种情况让他很着急,这都已经高二了,大多数孩子连阅读课本都不会,这种水平,高中怎么学的动?
对此,他认为是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方式都是老师讲、孩子做,极少有机会独立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所致。
我挺认同这个观点。
安排阅读教材以及自学的课程也已经两三年了,结合一点实际体验,聊聊这种能力为啥那么难教,想当“王者”,先要迈过哪些坎儿。

一、

独立阅读教材,一般体现在两个环节:一个是预习,一个是做题。
先说预习。
在小学阶段,目前最火的学习软件应该非天天练莫属,尤其是数学,不少家长特喜欢在预习阶段让孩子直接看天天练的视频,跟着天天练的题目熟悉所学内容。
这种学习,“效率”很高。
动画的形式很吸引孩子、闯关式的练习也深受孩子喜欢,所以,家长只要把软件打开,孩子就可以自行把新知识“自学”完毕,真是省了大心了。
如果仅从掌握具体知识点的角度,这种做法完全没问题,它的确是一种相当便捷且有效的手段。
但是,如果从长远地、培养学习能力的角度,未必就是最优解了。
试想一下,到了高中,还有类似的视频么?即便有,以高中孩子的心智,还有多少会被卡通式的动画所吸引,从而愿意去学这些抽象的知识?
再者,以高中知识的复杂度,还能像小学一样,简单的两三分钟视频就把一个知识点说清楚么?
等到这些小学阶段常用的预习方式不再奏效时,会发现怎么一下不会预习了!
多年来的习惯,早已养成看着卡通、做着游戏,在声乐、动画的刺激下才能学习新东西,一旦打开纯文字的书,浑身立马跟长满毛毛虫似的不自在。
这就好像一个人早年是通过各类电视剧、电影来熟悉中外古今名著,一提到《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飘》等,对剧情内容那是如数家珍。
但一旦到了高年级,所学内容大多都没有现成的影视剧可以看,即便有,也有可能像《悲惨世界》一样,动不动接近3个小时,且剧情远不及夹带玄幻的西游、战争的三国、爱情的傲慢与偏见吸引人。
届时,还有多少孩子会耐着性子看完,很难说。
咱也不是不能理解孩子,咱也知道相比于动画视频,课本实在是有点枯燥。但是,学会阅读枯燥的文字,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必会技能之一。
否则,小学欠下的债,中学早晚得还回来!
因此,真正的预习,主要指的是自主阅读教材学习,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点,更是顺带训练了如何查阅目录、如何概括例题、如何梳理知识点等深层能力。
看视频,尤其是卡通视频,那也能“预习”,但这种预习,最多叫提前学,是找个人提前教一遍,跟真正的自主学习差的有点远。
而高中阶段,最需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为什么到了高中,大多孩子连读课本都不会,因为确实没练过,一般低年级都是老师讲、视频讲,自己记住就行了。
甚至生怕孩子不喜欢、听不懂,弄成动画、把知识点揉碎了再喂给孩子。一开始吃起来确实轻松舒服,到了高中,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二、


咱再说第二个环节,做题阶段。
在做题阶段,也是可以训练自主阅读教材能力的。比如说,56×42+58×56的简便运算不会,咋办?
一般的处理方式是立马向周围人求助,或者直接看题目的答案。
听人讲完或者看完答案,记住了先把56提取出来,然后变形成56×(42+58)去处理。如果讲题的人讲的再细致点、再延伸点,孩子或许能够通过这道题,彻底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
这是正常的学习方式。
可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详见孩子在高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几乎只能在小学解决,等到高中,黄花菜都凉了!提到过这种方式有个前提,那就是身边时刻要有一个能帮自己答疑解惑的人。
而到了高中,哪怕是以老师配置比见长,已经一个班配一个数学老师的学校,依旧顾不过来,没空给孩子这么讲题。
所以,在小学阶段,遇到不会的题目,最好是按照如下流程去解决:
1、先问自己,这是什么题型?
只要出现在正常的习题或试卷中的题目,绝对都是讲过的,题目可能不会一模一样,但核心知识点或者分析方法肯定是课本或者讲义上有的。
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题型,那就去求教别人,注意,求教的不是具体解法,而是这是什么题型。等明确知道这题属于什么题型时,再进行第二步。
2、顺着题型,去查课本或讲义。
到了这个阶段,就体现出自主阅读书本的能力了。
比如上面这道题56×42+58×56是巧算,那巧算里有哪些具体的法则、规律,这就需要孩子自己去查。
无论是直接查阅课本中《运算律》的章节,还是查看课外教辅《巧算与速算》的单元都行。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的就不仅仅是题目本身,而是遇到不会的题目,如何自主查阅资料去理解的能力。
3、针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自主学习不是完全自己学习、自己理解,孩子又不是天才,不可能说说流程剩下的就全能独立解决。
等到孩子查阅资料后,依旧可能没看懂这题到底怎么变的,那他还是可以找人请教。
但是,注意这其中的区别在于:
一个不会自主阅读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老师,这题我不会,您能给我讲讲么?
而一个会自主阅读,自己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却是这样的:老师,这题涉及到了乘法分配律,但我看它好像和例题的标准形式有点不同,这种也适用分配律么?
也就是说,没有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孩子,只会提出一个模糊的、笼统的问题,而具备这些能力的娃,会尽自己所能,把未知问题探索到一个非常精确、细致的点。
前者,你给他讲完,他可能还是不会,因为通盘都模糊,呼啦啦的听了一大堆,看似当场明白了,其实根本记不住;而后者学的很快,不是他多聪明,而是他卡的地方就一个点,理清楚了,下次自然就会解决了。

三、


总结来说,培养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在目前的主流学习模式下比较难,主要是缺乏实际锻炼的场景。
在预习阶段,成绩好点的孩子一般是由家长带着学,或者看动画视频学,并不会自主阅读教材;差一点的,干脆没有预习的习惯,所有内容都是正式上课时,听一点、背一点。
而在做题阶段,遇到不会的题目,也很少自问一下:这题属于什么题型,考的什么知识点,在书上哪个单元、哪道例题讲的,它跟例题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变化来的。然后顺着自己的问题,挨个查阅书籍或讲义资料解决。
这其实不怪孩子,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引导他,这么去教他。
当他遇到不会的题目,特别有关课本知识点的“简单题”时,大喊一声妈,或者作业帮一扫,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决了,哪还用得着想那么多。
当然,最核心的、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种能力的体现价值不是在小学,而是在遥远的初中、高中,小学低年级训练这些东西,又折磨人,见效又慢,身处这个阶段,甭说学,就是摆在面前,都不一定能感觉它多有用,甚至反而觉得是累赘的也不在少数。
这就像如果考试考的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关系,先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再品读原著的教学方式,在效率和受欢迎度上一定干不过直接带孩子看电视剧,甚至都不一定比得过直接总结成一张A4纸让孩子背的。
美其名曰:知识点精华、汇总干货!语文课外学习是不是挺多类似情况的?
所以,真想学习这些东西,除了找到一些配套课程外,还得家长多上手了解,确实是个挺费爹、费妈的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