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老中医运用经方古法,治疗免疫系统病

 新用户58294542 2023-11-05 发布于重庆
当今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与日俱增,西医除却激素治疗,鲜有良效,然而中医认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本文介绍李可老中医运用经方古法,治疗免疫系统病及代谢病的思路和方法,法仲景六经辨治,扶正而托邪外出,值得临床学习借鉴!
免疫系统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强直性脊柱炎、哮喘等疑难病是世界难题,但大多数可以治愈。“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病因病机:
1、本气先虚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暑,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讲营卫出于中焦。《素问太阴阳明论》:
“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多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此讲脾胃行气于三阴三阳,又言筋骨肌肉之水谷气依赖于脾胃。
人体营卫气血的生成及正常的运行依赖中焦。六淫之邪伤人的基础是脾胃虚弱。脾胃不虚,则邪不能侵,邪侵亦不能潜伏。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免疫病患者在发病前、发病中其中焦不运是必备的条件。
2、伏邪存焉
《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邪是许多疑难大症的发病机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尤占主要位置。
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本气不虚者,机体祛邪之力尚足,多表现为外感表证。邪气从皮毛而入,当从皮毛而解,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麻附细辛汤等可用。表证的发热咳嗽喷嚏等症状具有外散之势,切不可轻易见热用凉,当因其势而利民之,否则邪陷于里,损伤正气。
病从三阳入三阴。小儿常见太阴证(西医所谓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老年人常见少阴证(诱发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中西医不恰当的治疗是伏邪形成的主要机制。
本气虚者,邪初在表,正虚无力驱邪外出而入于经络,内舍脏腑,伏于血气,形成“伤风不醒变成痨”的格局。治疗应该“扶正达邪、助阳透邪”,甚至“但扶正其,听邪自去”,用人参败毒散、小青龙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乌头汤等加味。
此类证不能用白虎汤、银翘散等剂,麻黄汤、桂枝汤等汗法也不能单独运用,必加补气、补阳之剂,否则容易大汗亡阳,寒邪不去。
3、伏邪既存,正气必攻
正邪不两立,人有一息尚存,正气必然去破邪。正气足时有类表征的祛邪表现;正气虚不能一鼓作气而驱邪外出时,正气消耗后偃旗息鼓,伏邪继续隐匿,免疫系统疾病在春季加重,恰是人体借天地生发之大势,驱邪外散的表现。
春曰发陈,亦发陈病也。正邪之间的拉锯战因正始终不能完全胜邪而形成,导致了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临床表现。
治疗上,以扶正为主,固本培元或附子理中汤,或补中益气汤、补血汤、建中汤、桂附地黄汤等。正气充足时,临床定有祛邪反应。如皮疹、关节疼痛加重、关节肿等,此时可在扶正基础上加川乌、细辛、附子、吴萸、麻黄、桂枝、葛根等温开温通之品。
有络病表现亦可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虫类通络。瘀血表现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之属,代表方为加减乌龙汤。
外散之机欲停可已现虚象,如纳呆、便溏、汗多、乏力,脉有空浮象时,停上述温运药,再回扶正之途。如此反复几次,伏邪有望透发彻底,即告病愈。这阶段治疗当拳拳以元气为念,正气足则攻,正气弱则补,或寓攻于补。
4、正气攻邪,必伤正气
正邪相争阶段,若仅见邪实,专事破邪,或恣用寒凉以减症状,加上伏邪一刻不停地消耗正气,易使元气窍乏,造成元阳浮越的危侯。
若出现下肢冰冷或浮肿,上实下虚,上假热下真寒,面如红妆,气升而不降等证,不能祛邪,不能扶正,急敛正气,用四逆汤、破格救心汤、四逆加人参汤、引火汤、潜阳封髓汤等。待下焦有根,元气归宅,再扶正托透交替进行。
总结:
1、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免疫系统疾病的过程虽然强调阳气、寒邪,三阴证,但六经病证均可在不同时期出现,出现哪经病证就按照哪经用方。若体不虚,邪气盛表现出太阳证风湿热痹者用人参白虎汤加味;病从三阴到三阳出现了阳明腑证和少阳证的用承气汤和小柴胡汤加味等。不能仅执一方一法,而应明了疾病的来龙去脉,按六经辨证施治。
2、免疫系统疾病出现热象
当分析热证的真假虚实。若是外感湿邪,外束肌表,内阻经络之发热,当以汗解。若是正邪交争,郁阻气机升降出入则应温通,通则郁解,郁去热清。若是元气浮越之真寒假热,当亟破阴寒,敛固元气。寒去阳回则热去。见热用寒,必伤元气,而致病由轻而重。
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代谢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高血压,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
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肥甘厚味致脾胃过劳,嗜食生冷则直折脾阳,二者均可导致脾气左升、胃气右降的功能下降,中气虚馁。彭子益言: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枢纽斡旋之力不足,整个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必受影响。
中气运则中满,胃气不降则生郁热。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口渴,但无舌红少津,反见舌淡有齿痕,苔滑或白腻罩黄之象,此为中土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所致,非阴液亏少。
赵献可云:脾主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饮而不解渴,甚则愈饮愈渴。青壮年患者许多出现面红如醉,午后更甚,头面为阳明经地界,午后阳明当降,降机不利则郁于上,故见面红而头汗多。
2/少动多逸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蟗,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少动多逸则气血流动不畅,阳气虚则更易导致中气馁,水谷无以化,精微不能生。
3、失治误治
不少中医拘于阴虚火旺之论,不详阴阳,寒热真假,妄投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剂。寒凉之剂首伤中宫,太阴告急,脏腑失养,少阴之气亦不保。消渴者燥热为标,阳虚为本。阴津精血易再生,阳气耗损难恢复。
4、房事不节
脾阳之根为肾中元气,中土为釜,肾之元气为釜中之火,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全赖此火。房事不节则元气困乏,上不能助中土之助,下不能助膀胱气化。临床经验显示,一次房事足以升高血糖。
2型糖尿病,虽病在三阴,但统于太阴。肾中阳气,通过厥阴风木的调动而上入脾,通过脾气之升则达上焦;心肺之气借助阳明之降再入肾中,如此循环。肺胃降气不利则元气游于上,出现中上二焦之假热,热象背后是元气上浮不归宅。
脾升不及则厥阴风木加强调动肾中元气,以助脾之升精散精,表现出肝疏泄太过,风火相煽,表现消渴的同时过度调动元气。可导致下焦虚而生寒,中上两焦郁而生热的局面。郑寿全:消渴求之于厥阴。赵献可:伏龙雷之火。喻昌:始于胃而极于肺肾。
治疗大法:
①龙雷之火时,急则敛固,用引火汤加油桂(熟地90g、巴戟天30g、天冬30g、茯苓15g、五味子6g、油桂3g)、大剂桂附地黄汤先引火归元,看胃气之盛衰加人参、干姜、白术等理中之品。
②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③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附子30—90,肉桂10,人参30—60,炒白术30—60,干姜30—60,炙甘草30—90,砂仁30,生半夏30、白芍45,山萸肉90—120。化裁该方,以运太阴、固少阴、敛厥阴。
注意事项
①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即先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
②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
③服药期间杜绝房事。(切记!)
④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排气排便多,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思路。
高脂血症:理同2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学中医,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如何排出体内的寒气
医圣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明了此话之宏义,自然明晓本文之初衷。
一位朋友说:“今天拿健康换钱容易,明天拿钱买健康难。”人生一世,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健康最重要。健康是千万、亿万财富前的“1”,没这个“1”,后面再多的“0”最终都归于“0”。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很多,但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寒气。君不见,三伏炎天酷暑热,大人、小孩最喜欢泡在泳池中,一回家就打开冰箱喝冷饮、吃雪糕,图一时之凉爽、舒服。君不见,一些小姑娘天癸初至,就落下了痛经的病根。一些小伙子,正值青春年华,却患上了风湿、强直等病。孰不知,今天的舒服,明天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试问病因,是否与当初贪凉有关?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寒气。寒气,犹如幽灵,视之不见,却无时不刻逗留在我们身边,伺机潜入我们的经络、脏腑。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很少用到“寒气”这个词了。但“寒气”却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可现实中,很多朋友却根本不知道“寒气”为何物,“寒气”是怎么进入人体的,更不知道“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本文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料,加上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把“寒气”的危害给大家讲一讲,主要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纠正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
寒气如何伤人?
太阳为寒水之经,寒气袭人,首伤太阳经。人体有两个“太阳经”,即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为寒水之腑,故其性寒,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故其生理寒性甚强。小肠为传化物之腑(即主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其秉心火之余气,性亦属火,而能传化物,泌别清浊。两腑之气相较,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两经一气”合化的结果,是火从水化,热从寒化,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寒气”,故《内经》里讲:“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由此可见,太阳经的“两经一气”为足经司令。
故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太阳经就主要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脉为十二正经之一,是人体内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头顶一直到脚跟,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
中医认为一切外来之邪,要想侵犯人体的话,必须要经过人体毛孔这一关。因此,外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最初就是侵犯太阳经,也就是足太阳膀胱的所行经的区域。故伤寒论首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外来的客气(主要指寒气)侵犯到太阳经行经区域的时候,人体自我的保护反应马上就调动自身的正气去与病邪做战。这个时候就人体就会采取发热的措施来对抗外来的病邪。由于正气是往外表调动,整个人体内正气的趋势就是趋于体表,这是大势所趋,所以脉也有相应的表现。表现就是往上浮,号脉的时候,手指往那里一搭,轻轻接触皮肤就能号到脉。这个时候就说这个脉是浮脉。
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如果体虚、阳气不足,无力御外寒,则太阳与少阴两经同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很严重的感冒了,不及时治疗就会陈寒滞留体内,再慢慢侵犯其它脏器,最终成为三阴体质。(大多数内伤杂证,比如癌证、肾衰就是这样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什么老人、小孩冬季感冒最多?因为冬天寒气最重,寒气伤人时,就称为寒邪。寒邪最易伤人的足少阴肾经,因为足少阴肾经是水脏,其性为寒,这样大气的寒气和肾经的寒气两相感应,两寒相加,雪上加霜,肾阳就容易受伤害,这就叫做寒气通于肾。肾阳受损就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甚至出现腰腿肿等情况。
在中医里面,“寒气”不是重病,却影响深远、祸害无穷。如果不把体内的寒气排出去,万病就由此而扎下了根。如果寒气没有被排除体外,就会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长期盘踞我们体内各个部位。例如,背后长期堆积寒气,就会在腰腹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而侧面的寒气会积存在胆经中,阻碍经络的流通,长此以往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胖,或形成萝卜腿。
要排除寒气,首先要养足血气,使身体有足够的能量。要知道感冒不是身体变弱,而是身体由弱变强。一个从不感冒的人并不一定是身体强壮,反而是身体没有能力排除寒气。通常身体愈强的人驱赶寒气的力量愈猛,感冒程度也会愈严重。(小孩感冒发烧,则是阳气旺的表现,而到了一定年龄,感冒反不发烧了,而是体困神疲、欲睡难寐。这一现象则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因如此,小孩发烧,不要轻易使用退烧药,更不要输液打针,而要帮助正气排邪外出,这才是治病的正道!
二、怎样判断体内有没有寒气?
寒气刚刚进来的时候,它会堆积在皮下的经络之中。人突然之间受冷的时候,这个身体能够自动反应,它就会要抵抗外来的寒气。
用什么东西来抵抗?用我们的元气,调动我们以前储存的能量和元气来抵抗它,就好像一个国家突然发生战争的时候,就会调动那些储备的物资来应急一样。同样的,我们受到寒气入侵的时候,也会调动储存的能量来抵抗它,等到这个寒气被排出体外,你前面调动的那个元气,那些能量就没用了。重感冒之后,感觉很疲倦,原是就是这样的。
寒气排不出去,就会与体内的另外一邪气纠结在一起,比如湿气,形成湿寒之患,表现就是咳嗽、反胃、体倦,这是因为影响了脾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了,影响了中气的升降与肺气的下降。再加一些其它物质(如水湿、痰浊、瘀滞等),气与质相结合,形成一些有形物质,有形物质越积越多,就会滞塞经络,形成劣变脂肪(此系我个的理解的,人体内有正常脂肪,可以帮我温养肌肤、连系脏器、减少外来冲击等。这些不正常的脂肪就是形成肥胖病的病原。因此,要彻底治肥胖病,光靠节食减肥是达不到目的,只有靠温阳、化湿、排浊,把体内过多的水湿、瘀浊排出去了,经脉通畅了,水火二脏气化功能正常了,这些有害物质自然就排出去了。这是冶肥胖病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已故名老中医李可推荐了一个名方,叫“温氏奔豚汤”,治寒湿肥胖可以参考。)这些物质,其实就是垃圾,它一开始会堆积在“腠理”之间,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转移到相应的五脏六腑的腑里面去,严重就的就会转变为风湿结节、恶性肿瘤等。腑是指空心的容器,脏是指实心的器官。
比方说常见的胃寒,我们大腿的正面这一条是足阳明胃经,胃经里面有寒气就会怎么样?就会在大腿的正面形成一层非常硬、并且很厚的一层物质,从而影响走路。
有一些人年纪大了,他走路不方便,老是说风湿,其实就是你胃经里面有寒气进去了。行走不方便,一直一跛一跛,跛了几十年,医生也不知道是胃经的寒气造成的,他一直给他去治风湿,事实上要知道,就是胃经里面有寒气。更进一步,寒气就转移到肺脏里面去,就形成肺虚。
肺虚就是肺里面的寒气太多了,就导致到肺的功能降低。肺功能降低以后有什么症状?这个人就越来越瘦,脸色就越来越黑,这个是肺虚的症状。肺除了有呼吸的功能之外,肺属金,金生水,所以她还会起到一个吸收和处理水份的作用。
肺虚的人一喝水就想上厕所。也就表示水一进入到人体之内,它马上就排出体外,没有被人体所吸收,所以产生了吸收水的障碍,人体的组织里面的水就越来越少了,人就越来越瘦了,令到皮肤没有光泽,并且很黑。如果你看一个人,他是黑并且没有光泽的脸色,就是肺气虚的表现。
并且肺是主忧伤的,这个时候这个人会很悲观,他会就有忍不住想哭的感觉,无缘无故情绪上面越来越悲观,动不动就想哭一场,这样子的人其实就是肺虚。要知道,任何药都无法把深藏在肺里面的寒气排出来。
肺如果虚的话,接下来你容易会有肾盂肾炎、尿毒症,都是因此而起的。因为身体里面与水相关的器官是三个:肺生水,肺是吸收水份的,金生水;脾是运水的;肾是排水的,把体内的水重新过滤,垃圾排出去。
如果你金不能吸收水的时候,肺不吸水,这个脾就无水可运,一喝水就排出去了,这个尿就是很清很清的,一点气味都没有,这样子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要把肺里面的寒气排出去,只有先养足气血。人体里面有了足够的能量以后,就会自己发动驱除寒气的战争,才能够排出寒气。
养气血的时候你会有感冒的症状。有些以前人很瘦很黑的时候,从来不感冒,现在你身体好了,能量加强了,反而会感冒;其实要知道感冒不是坏事,就是把我们身体里面的寒气驱除出去。
三、祛除寒气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下寒上热,这表现这容易上火(指虚火上浮),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假中医如何认识这一情况的。他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他们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他们不知道,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牢固。(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要参悟郑钦安《医法真传》一书。)
阳气不充足,阴寒太盛,自然被寒气逼,浮散到身体的外层或者上层。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气,寒气一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归海,方能温水。去寒当用热药。
下面涉及中药,不能随意长期服用,还是得咨询医生再用:
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小青龙汤去肺寒,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什么呢,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
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的,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
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四、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路径:厥阴→少阴→ 太阴 →<span阳明→太阳。 (此为理想状态,即邪之来路,亦邪之去路。)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以了。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八九了,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
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
现在发烧要挂水,其实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内全是寒气弥漫,阳气被层层围困,甚至被迫逃跑(外浮或者上浮)了,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本方所举方证,须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朋友临证加减,方不至于误事。
《伤寒论》中几首泻心汤方(3)第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伤寒论》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按:食入口既吐者,胃有热也;反复寒下者,脾阳伤也,中气既虚且寒。然既为伤寒,又为寒下,何故反有胃热?此正李东垣所说:脾胃不足,君火乘之。是可推知此证,除有格拒之证外,还当见口干欲饮,心情烦躁,神气疲惫,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夫人以脾胃为后天,两肾为先天。然脾胃气足,则食谷得化,而先天得养,肾有所藏。元气藏于命门,上奉于五脏,以供百年之需。先天元气,至神至圣,生养万物而不名不彰,是其体为坤。坤者,厚德以载物;德者,无形而善感也。然无形之元气,必赖有形之阳精而能留而不去,是寄生于下焦两肾之间,其体变而为坎。元气既立,而能上奉五脏,以供百年之需。坤为土为脾,坎为水为肾,是可知元气藏于两肾,而寄生于脾,是脾胃秉水火之性,行元气之职,脾胃生则生,脾胃败则死。
今医者汹汹,反复寒下,以至元气大伤,水火分离,水寄于阴土,而火现于阳土,为未济之始,而见格拒之证。是当急托其元气,故以人参为君,臣以干姜回阳,佐以芩连去其标热,而重建既济之功。
第七,半夏泻心汤方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按:伤寒五六日,内热滋生,而表邪渐弱,此时当解以柴胡汤,辅助元气以提邪外出。而医者不差,见其里热潜生,口干心烦,心下不舒,以为可下而下之,寒热之邪趁机陷落。若素体强健,脾阳不伤,柴胡证仍在者,仍当提邪外出。蒸蒸而振者,可见寒栗之盛,是阳气复于下而虚于上,阳气复则必必达,是必发热汗出而解。若热于引结,心下满而硬痛,是谓结胸,急当救之于大陷胸汤。但满而不痛者,是热邪陷于脾胃也。
下后伤阴,寒邪入里则为饮,是用半夏为君,以去旧有之水饮,臣以人参、干姜、甘草,益气温阳,托举下陷之元气,佐以黄芩、黄连,以去邪陷之火,使以大枣以滋营血。标本兼顾,真千古之妙方,而东垣之学非出于此乎?
第八,生姜泻心汤方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寒则伤阳,汗则耗阳,今伤寒汗后而表解,是阳气在表,而阴气于里,势成未济,当求之以和法。阴盛于内,则脾阳不运,而胃中不和,食物不化,水气不行走于肠间,雷鸣有声,而下利不止。
是君以生姜化饮去湿,臣以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培补中阳以固本,佐以半夏、黄芩、黄连,以散结燥湿下气,引领一身之阳气从外归里,而复既济之体。
第九,甘草泻心汤方
《伤寒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伤寒中风,邪实于表,正气往敌之,是正气虚于里。医者庸庸不明所以,竟下之,实犯虚虚之戒,而邪气乘机入里。寒邪入里则化饮,耗伤胃阳,而水谷不化,饮走肠间,脾虚不运,是下利不止,日数十行;风邪下陷则化热,克伤脾胃,而做上呕下泻之证,心中烦满不安。心下硬者,以正气大虚,而邪结不去也,是所谓仲景所云之“客气”也。
是君以甘草、人参,辅以干姜、大枣,温阳补脾益气,托邪外出;臣以半夏,下气燥湿开结;佐以芩连,以清下陷之心火。是邪气消于内,而脾阳复,君主安,生化有基。
第十,黄连汤方
伤寒论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按:素体中气不足,脾胃皆虚,脾失健运,胃不腐熟,上下不通,而生寒热。寒则腹痛,以脾阳不足,难以健运;热则胃热,以胃无腐熟之能,积而生热。是“胸中有热,胃中各有邪气,腹中痛寒邪入里而伤阳,是腹中痛”也;复感外寒,寒邪入里为饮,是呕吐者,寒饮上逆也。注:古时之胸多指现时之胃者,古时之胃多指现在之大腹与肠。
寒邪闭表,当先解外,然正气素虚,不任攻伐,汗之则阳气上脱之虞。是用和法,托邪外出。君以黄连清热降气去积,臣以人参、干姜、甘草,培补中阳,以复脾气健运之能,托邪外出;稍佐桂枝,行营解表,是体质为本,而兼顾外邪。
后记:此篇不厌其烦,反复唠叨者,只欲阐明“外邪内陷”之证,古之大家人人皆明,每每因而起死回生之效。时至近日,《伤寒论》虽然为中医学之基本教材,然于此一证,竟多避而不谈,似少有得其理者,是谓可憾。以此观之,仲景之学不用于临床者,久也。
附:进退黄连汤
喻昌曰,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后人牵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脉伏而涩,均足虑也。
《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董德懋论治脾胃病经验
董德懋生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董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且与五脏、四肢百骸有密切关系,因此脾胃有病势必影响其他四脏,故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之论断,了解其辨证关系,对提高临床诊治大有帮助。
脾胃病的证候分类是为了便于辨证论治而分立,临床上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诸方面的病理变化来判断证候,辅以寒热虚实。胃主纳,脾主化。胃纳反常,则病纳减、不能食,胃中嘈杂,或多食善饥;脾化失常,则病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升降反常,胃气不降则为噎、膈、胀、脘痛;胃气不降反升,则为呕吐、呃逆、反胃,病在血分则呕血。脾气不升则脘闷,食后困倦,腹胀腹泻,乏力消瘦;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而致脱肛、阴挺,内脏下垂,泄泻、大便滑脱不禁等。内湿多由脾虚而生,外湿亦可由外入内伤脾而生;脾阳虚易从寒化,胃热者易从热化,可见寒湿困脾、胃蕴湿热、脾虚阳衰、湿邪内渍,为泄、为饮、为肿,胃滞胀满,邪从燥化,则为“胃家实”。
董老认为,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故总结出十种治法运用于临床:①益气用四君子汤;②举陷用补中益气汤;③温中用理中汤或吴茱萸汤、良附丸;④固涩用真人养脏汤、赤石脂禹余粮汤、诃黎勒散;⑤养阴若养胃阴用麦门冬汤、养胃汤,滋脾阴用慎柔养真汤或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⑥理气若行气用加味乌药汤、越鞠丸,降气用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半夏泻心汤;⑦祛湿若芳香化湿用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五加减正气散,苦温燥湿用平胃散、二陈汤,清热利湿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温化水湿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⑧消导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枳术丸;⑨泻下若寒下用诸承气汤、凉膈散,温下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用麻子仁丸、济川煎;⑩清热用泻黄散、清胃散、黄芩汤、白头翁汤、玉女煎、左金丸。应用上法必须针对具体病情,单用或数法合用,才能获效。
对于泄泻,董老分为11种进行证治:寒湿泻用藿香正气散;湿热泻用葛根芩连汤;暑湿泻用六一散,可加玉枢丹;湿泻用胃苓汤;伤食泻用保和丸;脾虚泻用参苓白术散;虚寒泻用附子理中汤;肾泻用四神丸;痛泻用痛泻要方;滑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久泻用补中益气汤。对症加减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他的验方“宁胃止痛胶囊”,药用枳实、槟榔、麦芽各30克,砂仁、白蔻仁、厚朴、党参各15克,香附20克,高良姜10克,制成胶囊剂内服。本方为香砂枳术丸合良附丸化裁组成,适于胃脘胀满,脘腹作痛,呃逆嗳气等证,有理气和胃、温中止痛之功。
黄连汤方证、方义解析
黄连汤所主为伤寒病之胸中有热及胃中有邪证。但其胸中热从何而来?胃中之邪指什么?吴谦曰:“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五)。谓其外邪入里,随体质阴阳之偏颇分别从化为胸热胃寒。但柯琴有不同看法,指出“此热不发于表而在胸中,是未伤寒前所蓄之热也……寒邪从胁入胃”(《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即认为患者胸中素有蓄热,外感寒邪后,寒邪入胃,而成胸热胃寒。细究之,吴氏与柯氏之言并无太多差异,均强调患病前已有胸热或体质寒热偏颇。本证之胸热胃寒为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但柯氏进一步阐发其病机,谓之“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热不得降,故上炎作呕;胃脘之阳不外散,故腹中痛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强调了胸热胃寒、寒热相隔、寒滞腹痛和胃逆欲呕的病证特点。可以断定,黄连汤证系素体寒热偏颇,或已有胸热或胃寒在先,伤寒之邪入里随体质阴阳偏颇,从化为上(胸)热下(胃)寒,寒热相隔,胃气上逆,而见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症的证候。黄连汤君以黄连清泄胸热;臣以干姜温脾祛寒,更用桂枝辛温以助干姜温中散寒兼温经止痛;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合桂、姜之辛散,与黄连之苦降,升降气机,交通上下,以破寒热之格拒;稍佐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养胃,兼助姜、桂复中阳,并能制黄连苦寒伤胃。全方清热祛寒,交通上下,安中止呕。黄连汤方证涉及胸热胃寒,有伤寒注家认为该方由半夏泻心汤变化而来,既然半夏泻心汤方中已有干姜温中祛寒,今去黄芩,何以更加桂枝?柯琴云:“君黄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三),认为桂枝助干姜温中祛寒,如从该证患者素体中焦有寒及伤寒之外寒入胃考虑,此说与病机甚为吻合。罗美谓:“桂枝温散寒邪且交通阴阳”(《古今名医方论》卷三),指出桂枝温散中寒、交通阴阳,与病机中上热下寒之阻隔相应,似也在理。不过此作用似应理解为桂枝(散寒助阴升)与黄连(泄热助阳降)二味配伍之结果,如王子接指出:“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认为桂枝辛散能制黄连之苦降,使之专走上焦,且避免苦寒伤中。考《本经》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于方中有平冲降逆和胃的作用。综上,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涉及温胃散寒、交通阴阳、平冲降逆、兼制黄连之苦寒。(REF范方馨,谢鸣.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证治辨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4):343-346.)
“胸中有热”,即指邪热偏于上部,包括胃脘,上至胸膈;“胃中有邪气”,指腹中有寒邪,病位偏于下部,包括脾与大肠。因此形成胃热肠寒,胃失和降的证候特点。“腹中痛,欲呕吐”,是本证的代表症状。寒邪在腹,脾气受损,寒凝气滞,经脉不和,故腹中疼痛;热邪在上,胃气不降,上逆而作呕。腹中痛与欲呕同见,亦是热在上而寒在下的标志。今病邪在胃肠,所以治疗上就应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为法,黄连汤是主方,使胃和寒散热除而愈。在诸家对此方义的注解中,柯氏之注发人深思:“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去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宗仲景之旨,我们体会到临证不可拘泥,只要掌握其寒热夹杂,阴阳失调之病机,虽病因各异,但病变重在脾胃,脾胃不和,中州升降失调,水津不能四布,病久不愈;邪居胃中,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寒留于下,阳下得升而热隔于上,皆可服用本方。治疗属于本证型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均有满意的疗效。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精心领悟柯氏称此方不离“和解之法”,又谓“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之意。融清上温下、和解、泻心为一体,创拟加味黄连,临床效果优于黄连汤。加味黄连汤由黄连、干姜、桂枝、半夏、黄芩、柴胡、三棱、三七参、连翘、郁金、枳壳、升麻等组成。本方所治,当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证。病变之本,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有关。饮食不节则伤脾胃,脾胃伤则不能健运水谷精微,酿痰化饮,而致胀满之症;情志不调则伤肝,肝伤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郁而生热,而致疼痛泄泻之症。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不条达,极易化热,故脾胃功能失调,而致胃实脾弱,脾湿胃热。(REF:石显方, 傅文录. 从黄连汤证看脾胃病的理法方药[J]. 河南中医, 2006, 26(9):4-4.)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之对比。三方均为和解之剂。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心下痞一证,其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邪气结于心下。“按之心下濡”“满而不痛”为其主要症状,治法为和中降逆消痞。其组方实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此具有调和阴阳、复其升降、补泻虚实之功,故应属于和解之剂。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证,为少阳病之主方。其病机为伤寒表证未解,邪传入里,侵入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木郁化火。“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其主要症状。其治法为和解少阳。黄连汤其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其基本证候是上热下寒证。其治法为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因其能交通阴阳,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故亦可归于和解之方。其组方也可以归结于小柴胡汤的加减,如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中说到“此亦柴胡加减方也”。相同点:病机上都有寒热交错;症状上都能出现呕吐,腹痛;治法上均有调和气机、斡旋阴阳之意。药物组成均含有人参、半夏、甘草、大枣;其中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还均含有黄连、干姜。不同点:半夏泻心汤之寒热互结于中焦,黄连汤之寒热居于上下,小柴胡汤之寒热在于表里。治法上,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而降逆,黄连汤重于清上温下,小柴胡汤重在宣透表里,和解少阳。药物组成亦有差别,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和胃涤痰,调和中焦。在泄热通降药上,比黄连汤多黄芩,比小柴胡汤多黄连,故重在于和降之力。黄连汤以黄连为君,以其苦寒之性清上部热邪。比半夏泻心汤多桂枝一味,王桂利认为黄连汤中桂枝一味用的恰到好处,使上下阳气汇通,阴阳相续;比小柴胡汤多一组药对黄连与干姜,意重于清上温下。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为君,其气质清轻,能助胆气之升发,疏散胆火之瘀滞,合《素问》“木郁达之”之意。并合黄芩,使少阳之火从内清从外疏。以上所述,只是对黄连汤方药进行理论上的浅微探析,《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理论与临床意义远不止如此。对于经方的学习需立足于理论放之于临床,使其功效得到最大发挥。(REF:谭张奎.经方之黄连汤方药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89-90. )
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辛甘温,可补心肾之阳气,黄连、桂枝配伍成对,则全方寒热比例亦随之改变。笔者认为黄连汤交通心肾之类型属“心火旺,肾阳虚”。黄连汤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可以认为仍为泻心之法,然却为何更“泻心”之名?此问徐氏正有解释:“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此番解释,“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与《伤寒论》命名“调中剂”相合。不仅脾胃寒热不调如此,凡调理脾胃的几个方剂,仲景都附之特殊名称,比如承气汤、建中汤、理中汤。但徐氏将方中桂枝解释为和表里,并且因兼表证而更名,却值得商榷。小建中汤亦是表里同治,却为何仍名以“建中”?由此可反证出,变名不因其能解表,而因其中妙义已不在脾胃。黄连味苦,为心家之正药,以此命名正与心相对,如同柴胡汤与肝、麻黄汤与肺、地黄丸与肾。所以笔者认为之所以更名为黄连汤,仲景之意乃因意欲突出此方治心之妙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