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元宵节吃汤圆是因为袁世凯命令禁止过元宵节,是真的吗?

 激扬文字 2023-11-06 发布于四川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想必好多小伙伴们正在为春节期间没管住嘴而悲痛不已吧。在这里要告诉好消息,今天十四对吧,所~以~~胖三斤的机会又要到来啦,开不开心,惊不惊喜?

住手!那谁,放开那块板砖,有事不要冲我来,我只不过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现实而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不论古今都是一个热闹非凡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携家带口的举家外出赏花灯、猜字谜,尽情的享受那一夜鱼龙舞;也可以在灯火阑珊处,于暮然回首中,邂逅一份怦然心动的感觉。因此元宵节又有情人节之称。

当然作为大吃货帝国的传统佳节,自然得有与之相配套的饮食,如此才能彰显其的非凡身份,譬如粽子配端午,月饼配中秋,与元宵节相配的吗,自然是元宵,或者说是汤圆。关于元宵一直流传着一段历史趣闻。

话说清末的革命先烈们经过前赴后继地殊死搏斗,终于通过辛轰轰烈烈的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这一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给无耻地窃取了实。

袁世凯由清朝的重臣一跃变成国家元首,成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然而他并不满足,大总统虽好,可毕竟不是皇帝,既不能终生就任,也不能传给子孙后代,他袁某人历经坎坷,还不容易上如此大位,怎可轻易拱手让人。于是,便产生了当皇帝的想法。

这种做法自然被一众的革命志士所唾弃,被广大民众所厌恶。于是乎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开心心地庆祝团圆之乐,街上也聚集了很多卖元宵的小贩。只不过啊,有些比较皮的人,在路过袁世凯府邸的时候,会故意拉长嗓子吆喝一声:元——宵。

“元宵”和“袁消”谐音,本就被革命志士及民众的七个不服八个不忿,搞得恼火不已的袁世凯,隐隐约约地这个吆喝声后,出离的愤怒了,你们这些混球这是想让我消亡是吧,那么你们也别想好过,便以大总统的身份颁布法令:从今以后,所有人不准说“元宵”二字,只准叫“汤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万民”推戴下,几番“谦让”后,登上皇帝宝座,建元“洪宪”,将国号改称“中华帝国”,一举实现了他的梦想。可惜老天并不照应他这种人,所以当了83天皇帝后,便在全国的一致声讨下一命呜呼了。

然而,元宵和汤圆这两种本不相干的食品,却因此被混为了一谈。

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也!

我在《民国废除春节运动(上):问题的肇始,元旦改期与春节诞生》一文中提到,辛亥革命时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明确宣布推行基于西历的新历,将元旦的日期从本来的夏历正月初一,改期为西历1月1日,同时废除夏历。

既然要推行新历,禁绝夏历,与夏历元旦同向而生的传统节日自然也要改期,如此元宵节也随行就市地改为西历1月15日,夏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自然也就被列为取消范围。袁世凯时期,只不过是延续了这项政策。所以网上流传的袁世凯因讨厌“元宵”二字,而下令禁止“元宵节”完全是不实的民间传言,汤圆的诞生自然也跟袁世凯无关。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能当真,所以元宵节的这种吃食什么时候称汤圆,什么时候叫元宵,且看一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吧!

元宵节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传统节日,汉代就已有元宵节的相关记载,关于它的诞生有纪念平定诸吕说、道教三元说、汉明帝礼佛说等多种说法,不过追根溯源,还是根源于古时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

而元宵这种与元宵节相配的食物,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据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等记载,南北朝时,元宵节吃的是一种加了油脂的粥。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即元宵节这一天,长安城中会出现一种比较有趣的游戏,人们会将写着官位的帖子包入面团中,看谁能吃到,以检测官场运气,称为面茧。这应当是元宵的最初形象。

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则出现在宋代。北宋年间,人们用糯米做皮,里面包糖馅,下入水中煮熟食用,与现在的汤圆已无多大区别,当时有“浮元子”、“元子”、“糖元”等称呼。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就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

元宵、汤圆之名,至晚在明代已经出现,黄道周的《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中提及:“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刘若愚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至于元宵和汤圆这两种,很容易引起南北之争的元宵佳节食品,恕在下眼拙嘴笨,实在是分不清、品不出其中的差别,所以就不掺和了,你们随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