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94年“甲午海战”,邓世昌为何要撞向敌舰?百年后打捞沉船揭开真相

 新用户99826726 2023-11-06 发布于江西
1894年9月17日下午2点左右,“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已率兵激战多时。
当时,北洋水师的舰队与日本舰队相比,虽然吨位上有优势,但航速和炮弹火力差距明显。
后“致远号”中弹太多,船身开始倾斜,邓世昌眼看大势已去,决意与日军舰队同归于尽。
当时在日军舰队中,有一艘叫作“吉野号”的主力巡洋舰,最是活跃。这是一艘英国产的,当时最先进的舰船。邓世昌锁定好后,要干的就是“吉野号”。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邓世昌一边高呼,一边命令致远号全速前进,直向吉野号奔去。
这时,吉野号也发现了致远号,一边炮火攻击,一边准备发射鱼雷。最后有一枚鱼雷正中致远号舰身,致远号当场爆炸沉没。
致远号爆炸后,邓世昌被摔落在大海里,这时有舰船赶来救援,给他扔了一个救生圈。
邓世昌眼见致远号逐渐沉没,舰船上大多兄弟都已牺牲,他自觉无颜面这场失败,于是扔掉救生圈,将自己与致远号一起沉于海底。
最终,致远号250多名官兵,仅有6人被救下,其余全体壮烈牺牲。

图片

“甲午海战”背后真相
甲午海战,严格意义上讲,对大清是一场“遭遇战”,对日本却是蓄谋已久的“攻击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运动,朝鲜危及求助于大清。当时大清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当时日本趁机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在提督丁汝昌的带领下,顺利护送了6000余官兵抵达朝鲜。然而在返回途中,却遭遇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
日本率先发起攻击,北洋水师予以还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水师一开局就十分不利。
当时丁汝昌的指挥部设在“定远号”上,因年久失修,定远号一开战就被震断了舰桥,丁汝昌失足受伤,腿部和脚部受伤严重,一时间舰队失去联系,无法统一指挥。
更糟糕的是,日军开炮后,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号”信号装置也被摧毁,北洋舰队一时陷入了更混乱的困局。
在这种万难的境地中,邓世昌接过了丁汝昌的指挥棒,开始与日军输死搏杀。
其实,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最怕的就是乱了阵脚。北洋水师开局不利,其实也注定了其最终的结局。最终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致远号”也未能完成邓世昌的心愿。
关于“致远号”为何要执意撞击“吉野号”,2014年从丹东海域打捞出的致远号残骸上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致远号上绑着一枚鱼雷,当时技术下鱼雷的射程很近,由此邓世昌只有将致远号行至一定距离内才能发射鱼雷,只不过最终天不遂人愿,令人遗憾。

图片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
虽然甲午海战是日军预谋已久的一场战役,清军在仓皇迎战中表现的不好最终失败。但究其根本,也暴露出当时北洋水师的诸多问题。
1、固步自封,不求升级
1894年“甲午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几乎都是新舰,舰龄不超过5年,而且都装有速射炮。
即便是1886年服役的高千穗和浪速号,在战前也已经完成了升级改造,装添了速射炮,几乎与新舰无异。
而北洋水师,自1888年建立之后,凭借在全世界的排名优势,开始表现的有些松懈,直到甲午海战爆发时,所有舰船舰龄近10年,且中间也没有改造升级过。
尤其是超勇、扬威号本来就是木质的包铁旧式兵船,是北洋舰队十舰中最弱的舰,舰龄已在十三年以上,速度缓慢,火力与防御能力都很差。
另外,在航速上北洋水师的舰队与日军也相差巨大。
北洋水师的“靖远号”和“致远号”航速最高,实际航速达到14-15节;而日军的“吉野号”和“秋津洲”实际航速达到了19-22.5节。
同时,北洋水师的舰船,航速之间差距过大,这就导致了在实际作战中,舰艇之间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支援能力大打折扣,在脱离战场的时候,也往往容易被敌人追上。

图片

2、军费短缺,轻视海军
1891年,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舰拟共购120毫米速射炮十八门,需约五十万两白银,最终户部以经费短缺为由,并没有拨款。
1894年5月,李鸿章出海检阅北洋水师,结束之后,他上奏朝廷请求为海军增购更加先进的新舰,最终也没有得到朝廷重视,不了了之。
然而,朝廷在其它用度上的花费却一点也没有少。
如:1888年,光绪大婚花费的白银就高达500万两;还有修建颐和园,有学者估算总工程费大约需要白银3000万两。

图片

3、朝廷党争,不能一心
当时在朝廷有两大阵营,一个是李鸿章的“主战派”,一个是翁同龢的“主和派”。李鸿章大家比较熟悉,翁同龢曾是光绪帝的老师,权势之高,当时也是一手遮天。
在针对朝鲜内战问题上,当时日本已经介入,俄国也有想法。李鸿章主张先看看俄国的动态再做出兵决定。如果俄国和日本干起来,大清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而当时翁同龢的格局和眼界就小了,他看到李鸿章不出兵,三番五次向光绪帝进言,上奏折,最后李鸿章无奈出兵朝鲜,同时遭遇了“甲午海战”。
这还没完,甲午海战失败后,翁同龢继续落井下石,诬陷李鸿章。朝廷党争不断,面对内忧外患,上下不能齐心协力,这也是酿造失败的原因之一。
读者们,关于“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