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体石经“活”了

 子夏书坊 2023-11-07 发布于江西

在新建成的河南省渑池县文化中心,用三体石经装饰的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种将三体石经的书法字体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先把字印在路易玻璃上,然后按照三体石经原拓片的排版格式,制作成一块块可以拼装的玻璃,再把制作好的带字玻璃拼合安装在外墙上的装饰工艺。路易玻璃可降低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热传递,能够很好地保持室内温度,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这种玻璃幕墙装饰在以彩陶红为底色的墙面上,凸显了渑池县的仰韶“彩陶文化”特色,给人一种眼前一亮、面目一新的感觉。

图片

用三体石经装饰的渑池县文化中心外墙

这种用三体石经装饰外墙的创意,源自渑池县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一块三体石经拓片。

图片

渑池县博物馆展出的三体石经拓片

三体石经,亦称“正始石经”,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刊刻的第二部石经。《辞海》载:“三国魏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其石属诸书所记,多不一致。后经马衡依残石行款排比,推定应得二十七碑。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其中'古文’一体,同《说文》《汉简》所收古文大体相近。碑原在今河南偃师县(市)朱圪垱村,已毁。宋代以来常有残石出土,前后所出约得2500余字,为《尚书》《春秋》两书文字。”

据今洛阳新安县王广庆先生《洛阳先后出土正始石经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乡民朱姓在朱家圪垱大桥之下,掘地四尺取瓜蒌根制药,得一巨石,广约三尺,表里刻有《尚书》《春秋》文,惊为异物,朱恐土豪黄某嫁祸于己,故以醵资与之。后又被洛阳城内谢荣章购去,因石重不便密载,令石主乘夜凿辟为二。之后经协商,一半留置洛阳,一半运往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

1944年春,日军入侵豫西,千唐志斋斋主张钫虑及三体石经放在千唐志斋不安全,派人连夜用牛车运往渑池县石窑村(距铁门镇7公里)其佃户孟兆永家,垒在耕地堰中的乱石层内。日军投降后,解放战争开始,这块三体石经一直未曾运回。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匪反霸运动中,孟家将张钫放在他家的东西如数说出,引起渑池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49年冬,县农会派了三辆牛车,将三体石经和两块墓志用被子裹上,由两个民兵护送到渑池县政府,时任县长李一民亲自批给运碑者每人60斤小米。

渑池县政府接收后,铁路刚修复,迅即派人将三块碑碣用火车运往北京,交给文物部门。现在渑池县博物馆展出的是1928年的拓片,既有考古价值,又具书法价值。

三体石经历经坎坷,险遭磨难,留存稀少,不仅成为我国书法研究的稀世珍品,也成为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珍贵文物。如今,将它装饰在建筑物上,使更多的人可以一睹它的芳容,这是历史文化的重生,也是一个让三体石经“活”起来的创新。

编辑:杨亚鹏  刘爽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