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大师!(20)姜亮夫:大学一年级国文教学私议

 大学语文研究 2023-11-07 发布于浙江

何二元《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316-328页

姜亮夫《大学一年级国文教学私议》录自1942年《高等教育季刊》第2卷第4期。

姜亮夫(1902-1995),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少时敏而好学,转益多师,先后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林山腴、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等名家。深入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学领域,著有《楚辞学论文集》《敦煌学论文集》《古史论文集》《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等专著近30部及论文百余篇,有《姜亮夫全集》 。

姜亮夫“执教六十五载”,终身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历任多所高校教授,任教课程虽然都是国学类的,但与“大一国文”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网上有一篇文章提到:

三台县办学时期的东北大学,各系的教学课程,内容较为充实,结构比较合理;更为重要的是,不少课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讲,如姜亮夫(1902—1995)、潘重规(1908-2003)、蒋天枢(1902—1988)等知名教授,在三台县为各系大学一年级主讲国文课。

当然网上的资料还缺少佐证,不过姜亮夫自己在《大学一年级国文教学私议》开头就说:“即以国文一科而论,这些年来,自己因为职务上的关系,知道的情形较为普遍”。作者自1928年在上海先后任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教授,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7年后先后任东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教授等,都是在中文系、国文系、文学院这些和“大一国文”关系密切的部门,这篇文章发表于《高等教育季刊》1942年第2卷第4期,其时他正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任上 ,所以他说:“即以国文一科而论,这些年来,自己因为职务上的关系,知道的情形较为普遍,每年都在与同仁商量,如何整顿鼓励”,这个口气非常切合一个文学院院长的身份。

关于《高等教育季刊》本书前面已介绍过,该刊是年第2卷第3期推出一种“大学国文教学特辑”,公布了教育部组织专家拟定的“大学国文选目”,以及相关专家的说明性论文与少数商榷性文章,意在发动大家讨论,到了第4期,又刊登了高亨的《大学一年级国文教材之商榷》和姜亮夫的这篇《大学一年级国文教学私议》。

高亨的文章主要只是罗列“大一国文”教材应选哪些文章,姜亮夫的文章则对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各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文章分十个方面,下面简单提示一下:

一、提出首先应纠正一个不合理的思想,即对“大一国文”的轻视或鄙视。文章认为本来“中体西用”还是强调中学比西学重要的,但是经过“科玄之战”,西方物质文明(科学)占了上风,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日益被抛弃,这引起作者忧虑。这和唐文治说的“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心情大致相似。

二和九、十都是讲“大一国文”教师的。二指出教师必须改变自轻自贱的心理和不负责任的做法;九要求国文教师要做“严师”;十指出国文教师辛苦,待遇不够公正,要减少工作量,或增加报酬。作者此时是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充分体现了对“大一国文”教师的爱护和保护。

三是教材方面,指出“大一国文”是一门工具技术的训练课,是训练学生自己去读书,教材不能编成学术史,不能编成文学教材和中国文化教材。这一提示可以说是切中了民国“大一国文”教材(尤其是部颁“大学国文选目”)的根本问题,对今天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也极有启发。

四至八都是讲“大一国文”教学问题。四指出大一国文教学不是“讲学”,更不是“宣传”。这是言人所未能言,前面只有吕思勉说过:“学校的国文成绩,为什么会劣于私塾呢?……其最大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风气,作事浮而不实……讲授所占的时间太多,自习所占的时间太少”。而姜亮夫更从根本上说“教学”不是“讲学”。个中的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讲学”可以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则必须有互动。譬如近年走红的“百家讲坛”,从教育的眼光看可以算是“讲学”,但是绝不能取代“教学”,节目主管曾提议增加听众互动环节,被易中天一口回绝,说“那还不乱套呀”——这说明他知道这不是“教学”。可是一些媒体不懂教育,提出大学语文要像“百家讲坛”那样讲,要请于丹、易中天来讲大学语文,这是不懂“教学”与“讲学”的区别。

那么“大一国文”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四提出应采用注疏法和比较的方法;五提出要重视习作,主张模拟,反对搞文学“创作”;六提出笔记是最好的写作练习;七提出一定要学好文言文;八提出大学生也必须要背诵。这几点除了第七点尚可商榷,其他几点都非常有道理。

最后,录文中几段特别重要的话与大家共赏。

 国文一向被人认为是一般的科目,而不是专家,所以教者也即觉得不足与专家比,看轻的结果,不是随随便便,便是巧取别径,于是国文一科,遂成不可收拾之象,其实这也是一点错误心理,教者不是不知道,但有勇气改良此观念者确甚少,我想这是一个一时的风气,应当有人想个办法来挽回这种风气才好!

记忆是学识增进的最要方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不幸是近十几年来,诵读的风气,日渐低落,甚至于有人大大反对,我真是要很严刻的说:“这是误人子弟的办法”,学生听了那套不必背诵的高论,非常欢迎,先生也非常省事,试问腹中没有些成篇大文,如何会知楷模,会有楷模,并且如何会能去默思熟虑,会去审查商量,会去反省,会去摘下来用,会去比较推敲,不把书读些能背诵,如何会下笔成文,会能有实益!

教国文的先生,作文虽也算钟点费而改卷并无报酬,所以教别功课的人,可以有空闲工夫去郊外旅行,去寻点娱乐,而国文教师,终日忙着改文,这一期才完,下一期又到,结果是工作过重,只有从速度方面设法,于是圈过点过,便算完事,教者是虚应故事,学者是毫无进益,等于白靡国币,是种极可怕的现象,所以我以为要求效力益加,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将教国文的人的钟点减少,譬如一般人教九小时,则国文只教六小时;(二)是依照每班人数的多少,另送改卷费,让教者的时间精力,都顾得到学生,则学生所受利益,定当十倍于往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