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素材】“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07 发布于甘肃

【“一带一路”十周年】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杰赫勒姆河上,卡洛特水电站2022年6月29日正式投产,年均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了巴基斯坦长期受制的电力短缺问题。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优先实施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

非洲大陆上,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在2023年1月开港运营。莱基港项目是尼日利亚首个现代化深水港,也是西非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可以容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轮。港口投入运营后有力推动尼日利亚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将持续创造大量工作岗位,造福民生。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打响,从比赛球场,到供水网络,再到电力保障,中国制造为卡塔尔世界杯提供了有力支持。沙特阿拉伯正在建设的未来城,也已看到中国企业中标,逐步开始参与建设的步伐。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全球治理带来新思路。

“一带一路”倡议对共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也是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所在。

一方面,中国投资致力于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如中老铁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助于沿线东盟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便利地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内部打造标志性基建项目,如印尼雅万高铁、越南河内轻轨二号线,这不仅能加强各国内部的交通连接,也能进一步促进国际互联互通,从而降低营商成本,促进相关产业扩能升级及全球和区域经贸往来。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中国企业还在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投资在这些区域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落户,进一步提升了当地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与中国企业投资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因素,因其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帮助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愈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协助当地社区开展防疫管理,为偏远地区修建学校,解决少数民族村落通电和通信问题,并以实物形式进行公益慈善捐赠等,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直接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这一趋势体现了中国企业在投资合作中的可持续理念,为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共同富裕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带一路”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其将那些曾经处在边缘地区的国家重新拉回到了国际舞台,太平洋岛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和非洲、东南亚相比,太平洋岛国体量相对较小,更能体现大小国家平等合作的精神。在过去,这些国家可以说是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它们离欧亚大陆隔了千山万水,这种地缘的阻隔,也对当地民生发展十分不利。十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取得了颇多进展。这从高效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十年来,中国同10个建交岛国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及一系列的合作规划,政策的互联互通,为发展、合作打下了基石。

十年来,在太平洋岛国,桥梁、港口、码头、机场航站楼等基础设施切实落地。在贸易方面,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贸易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发展合作也是中国同其进行资金融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双方也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深化。

中国还与岛国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在当地推动汉语教育,传播中国文化;在医疗卫生、体育方面、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也有所提升。

共商共建共享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也是中国全球治理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领域贡献了“中国方案”,也同时提升共建国家治理效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有一些观点选择性无视“一带一路”倡议给参与方带来的发展红利,刻意突出债务、环境等问题。

在非洲地区,近年来美西方为破坏“一带一路”建设,阻挠中非关系发展,提出了多项口惠而实不至的对非合作倡议,并抛出“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等理论。

在上世纪70、80、90年代,非洲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改革方案,但这些计划大多依靠艰苦奋斗,自立更生,这种“自力更生”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中很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非洲整体经济发展韧性及致富能力,有目共睹,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优越性。

“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全球所有国家,中国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给每一个合作国家应有的尊重,基于这样的原则,大家才愿意合作,而不是“按照我的方向,听我的指点、用我的模式,我才给你贷款”;第二,从联合国的划分来看,全球许多贫困国家都集中在非洲,一些中小型的内陆非洲国家大多也是资源匮乏型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脆弱,靠单一的市场无法解决困境——既没有外资进来,又没有资源输出,也没有特色产业。先天条件制约了他们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外界的帮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就一直在期待能建设非洲的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基础设施,十年来,中国在与非洲共同推进当地现代化进程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展望下一个十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背景下,将为世界发展治理带来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下个十年,“一带一路”倡议需继续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各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一是共同加快工业化进程;二是共同追求低碳化发展;三是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四是共同加强机制和能力建设。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一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朝向世界的提法,鲜明体现了“一带一路”总体设计中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活跃。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日益显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撼动旧有的“丛林法则”,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流。不过,由于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激化了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态势,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地区冲突日益增多。“逆全球化”的思潮开始抬头,恐怖主义、核弹危机、难民潮等亦在不断威胁世界和平、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面对这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冲突和问题,人类应当向何处去?发展之路在何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世界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整套“中国方案”。中国有信心通过“一带一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哲学范畴与思想理念——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博弈、共享而非独霸、共赢而非零和。因此,在“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国深入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蕴含着中国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创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文明视野 历史情怀

不同文明间的封闭隔阂,阻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纳粹德国在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同种族的文明差异时,采取了极端手段,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深重灾难。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沉痛审视二战历史教训之后,指出:要将封闭一元的单文明主体,扩展为开放多元的多文明主体。只有在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的交往逐渐走向深入之时,文明的交流对话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当然,交往的前提,是对差异性的宽容,对不同文化历史的尊重。当前,持续的恐怖主义行为,正以其暴力表达,威胁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究其根本,仍是西方扩张型的文明,未能真正与非西方的文明之间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对话。文明的隔阂与交流的闭塞,所导致的将是普通个体的灾难。正像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写,“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我而鸣”。因此,化解文明冲突的最有效方式,并非以暴易暴,而是在尊重彼此文明差异的前提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并在积极的互动中,找寻最大公约数的彼此认同。

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互鉴,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一种文明都在其复杂而丰厚的历史传统中,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文明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又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构筑而成。因此,伴随着人类生命活动的变化流转,不同文明注定如同涌动的水流一般,相互交汇,相互激发,进而促进自身文明的更新重建。

例如,在古埃及末期,埃及文明散播到了爱琴海流域,促成了克里特文明的崛起,进而塑造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在希腊化时期,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欧亚大陆交界处和两河流域,促进了东西方宗教的融合以及中东文明圈的形成。西罗马帝国末期,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了阿拉伯帝国。其后阿拉伯世界的翻译运动,又使得西方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织融合,打破了单一文明封闭僵化的体系,为人类绘制出了一幅多元文明的绚烂景观。历史学家赫尔德曾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文化,创造了很多不同的文明,这是人类多元发展的根本属性。

世界历史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虽则枝干分叉,但是深没于土壤之中的却是彼此相连的根系。当前的互联网络,已经让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超越了种族、国家、性别、年龄、阶层的障碍,由着共同的文明向往融合在了一起。在聚沙成塔的点滴分享与交流互动中,一种根植于多元文化基础的主体性力量正在不断生成,一种熔铸了多元文化特征的崭新文明样态正在不断形成。可以说,借助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创造、参与、分享、融合,已经逐渐成为现实。技术进步推动了文明创新,文明间的包容互鉴丰富了人类的本质属性。

立足传统 扎根文化

现代中国,既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亦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回望历史,灾难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华民族每一次都能在废墟中浴火重生,进而延续与开创生机盎然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来说,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由今视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两次最为重大的文化事件,塑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样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一是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其二是近世以来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

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涵蓄,塑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样貌。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曾有过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大思想家,竞相争舸、阐发言说,共同筑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后,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它一方面激活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古典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几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佛学义理与中国本土文化得以完美融合。最终,本土化的佛家思想同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一同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华文化绝非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文明体系。其文明内核,正体现为儒释道合一的价值典范:儒家讲入世之理、治国安邦之道。释道讲出世之理、修身养性之途。此种内外交互、身心合一的圆融达观,使得中华文明创设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并于18世纪达到巅峰,被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称为全球的文明中心。

对外来文明的反思互鉴,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近世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工业化的汹涌浪潮中,渐失高位。工具器物层面的疲敝落后,制度文化层面的保守僵化,使得中国陷入了落后的局面。这一次的文明交汇,不是在异文明之间的惺惺相惜,而是在民族奋起的号角声中展开的。背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这个庞大的文明躯体,开始奔赴于救亡图存与启蒙更新的复兴之路。一场又一场意欲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炸响惊雷,迫使国人睁开双眼,展望世界寰宇。及至抗日战争的烽烟燃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告成立,这一古老的文明,在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的土地之上,再一次实现了凤凰涅槃。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奇迹。尤其是在近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广泛吸收借鉴各种优秀的文明成果,将其内化为现代化的实践力量,进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超越旧有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探索跋涉之后,终于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重归世界文明大国之位。

源自中国 面向世界

展望世界,是为了反观己身;回顾过去,是为了前瞻未来。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奠立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而在与不同文明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态的融合交往、吸收借鉴中,现代中国的文化面貌、发展路径才得以不断呈现。由此观之,想要推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明的巨型国家向前发展,必须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而绝不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中国在历史上,曾以一种胸怀广阔、兼收并蓄的天下主义情怀,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当今中国的发展,亦是要在延续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多元文化精神,使其成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资源。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就是普照天下的光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全人类的视野之上;世界文明的更新转化,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中所蕴含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化理念,对于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不仅在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且在于造福全世界的人民,推进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样一种宏阔高远的战略眼光、深邃厚重的历史责任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使命担当,更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伟大探索。(摘自《学习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