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子铭书法与养生7—内调、外拍、推拿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知识

 名人百科网 2023-11-08 发布于北京

一、奇经八脉指的是在人体十二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它对十二正经起到调节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十二正经是十二条河流,奇经八脉就是这十二条河流当中,起调节作用的运河或者水库。当河流当中的水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奇经八脉就可以起到调节、储存的作用,又有点像水库和沟渠相通之间的小河流。

具体来说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一共八条,所以统称奇经八脉,因为它不属于十二正经,所以在命名当中称为奇经,也就是十二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一起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气血。

1、任脉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治疗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状,主要包括泌尿及生殖系统的疾病。任脉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疾病。肚脐以下腧穴主治下焦病症,肚脐以上腧穴主治中焦及上焦病证。

2、督脉
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在中医学理论当中,督脉主一身之阳。督脉起于胞宫,直上头顶。督脉是人体的气输送的主要通道。艾灸本身有温阳通络,祛除寒邪,扶正固本的作用,所以督脉灸法把二者特点相结合,可以振奋阳气,祛除病邪。督脉灸具有保健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其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大椎,至阳,腰阳关等,可以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选用。

3、冲脉
1、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分布广泛。2、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类,与督脉相通。其外行者经大腿上端内侧部(气街)与足少阴经并行,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3、从大腿内侧分出,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小腿内侧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足趾。
冲脉可以治疗女性的月经疾病,对于怀孕、生产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对于调节12经脉以及五脏六腑的气血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冲脉还可以治疗心痛、心烦,还有肚子疼痛、打嗝,还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像男性的性功能出现问题,还有女性的崩漏都是其治疗范围。

4、带脉
带脉在侧腹部的位置,是肚脐位置绕腰围一圈的地方。如果每天坚持拍打带脉,可以加快脂肪代谢,起到减肥的作用。带脉也可以辅助治疗月经不调,闭经,腹痛,疝气和腰痛等病症。只要坚持保养,就能让你变得更加健康年轻。
其实带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多在侧腹部的位置,章门穴下1.8寸的地方,在肚脐位置绕腰围一圈。带脉有保护妇女带下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闭经,腹痛,疝气和腰痛等病症。现在多用于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和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腰腹两边的带脉区,就像一条带子紧紧围绕着人体。简单而言,带脉就是腰部的那一圈。如果每天坚持拍打带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脂肪代谢,起到减肥的作用。拍打时可轻轻敲打腰部两侧,这样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赘肉的出现。
一般在保养带脉的同时,也能起到瘦身的效果,对治疗便秘,腰部肥胖和帮助排毒都有特效的好处。

5、阴维脉
阴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诸阴之维。
功能作用;心痛、胃痛、腹痛、胸胁痛。

6、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
功能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恶寒发热等外感的病症,还可以用于治疗腰痛症。

7、阴跷脉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功能作用;多眠、癃闭及肢体筋脉出现阳缓阴急。

8、阳跷脉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二、人的身体12经络上有365个穴位,为正穴。加上奇经八脉上的穴位,305个,还有50个是经外奇穴,一共是720个穴位,其中有52个是单穴,309个是双穴,108个要害穴。(72个可以按、点、揉的穴位,36个致命穴,称死穴。)
人体的12条经络分别是;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肝经、肾经、脾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十二条经脉相通,相互连接人体内五脏六腑和四肢,还有五官等。共同支配着人体的正气,是人体内气血循环的通道。能够传递人体组织和器官所需的养分,从而滋养脏腑,使各个关节平滑,同时还可以相互调节人体的患病器官,从而保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1、肺经
肺经通常指手太阴肺经,该经开始于中焦(上腹部位置),先向下走行,以经脉之气联络大肠,再向上走顺着胃的上口(即贲门部)穿过膈肌,走行到肺脏的位置,从肺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包括气管及喉咙部)向外沿着胸骨外上方走行到腋窝下,再沿上臂内侧下行经过肘窝位置,之后沿着小臂内侧桡骨尺侧缘,行至手腕部桡动脉搏动处,之后手掌大鱼际,沿着大鱼际靠近拇指方向的边缘直至拇指末端。它的支脉在手腕后方分离出来,在食指上沿着靠近拇指方向的边缘一直走行到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以及其他经脉在临床上一般多用于针灸治疗疾病,这里是拍打和推拿,主治有关肺脏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包括咳嗽、气短、喘息、咯血、胸闷、甲状腺结结、胸部胀痛、咽喉肿痛等,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肩背痛、上臂及前臂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以及掌心发热等。

2、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到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肋部,至腋下3寸处(天池穴),上行抵腋窝中,沿着上臂内侧,行走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穴);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心包经上有好多个穴位,目前在教材上心包经有九个穴位,从胸中开始一直到手上。心包经根据循行来主治局部的病症,即心脏和胃、脑所包含的各种神志病证。
治疗;心烦、心痛、循行线上的疾病,比如出现掌心热、臂痛、手部挛急、腋部肿以及胸部满闷,胸部疼痛,都可以用心包经来拍打、推拿治疗。

3、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向下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穴),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后缘下行,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心经主治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颈肩神经障碍、心悸、忧郁等疾病。

4、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桡侧末端的商阳穴,沿着食指的桡侧缘,向上经过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的曲池穴,再沿上臂外侧前缘,至肩部的肩穴,沿肩峰前沿,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复折行向前下方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腑,向下通过横膈,归属于大肠经。其支脉,由锁骨上窝上行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中脉向左,上行至鼻翼两旁之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连续。
主治病症:目黄、鼻衄、口干、齿痛、鼻流清涕、咽喉肿痛、颈肿、肠鸣腹痛、泄泻、下利赤白、颈、肩部及上肢伸侧前缘疼痛等等。

5、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4、5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弯下走向面颊部,到达眼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眦(丝竹空穴),与足少阳经相连接。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经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的作用非常大,患者如果不注意保养,经常熬夜不注意休息,就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生气、烦躁、偏头痛、肾虚等症状,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最好在九点半就睡觉。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人如果在21点到23点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和美容十分有益。

6、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穴)直上,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沿着前臂后缘直上,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督脉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颧髎穴),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可以治疗各种面部的疾患如眼干、眼涩、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渊等,小肠经因为要在肩关节附近绕行一段距离,所以主治各种肩周炎,肩膀疼、肩膀活动不力、肩关节屈伸不利等。

7、肝经
肝经的位置简单来说就是大腿内侧,从大腿根部到膝盖。疏通这一段的经络有很多好处。首先,疏通这一段经络有止痛的作用。经络不通往往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会导致局部疼痛,疏通这一段经络可以很好的缓解疼痛。其次,疏通这一段经络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经络的阻塞往往会导致身体的正气无法运行全身,使其无法起到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引发疾病。因此,疏通这一段经络可以帮助人体的正气,特别是卫气,有效地在身体周围循环,发挥其外部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所以要疏通肝经络,1、拍打、推拿。2、选择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法疏通肝经。3、内服中药运行气血,舒经活络。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取穴可以治疗以下症状;小腹痛、小便不利、遗精、阴挺、阴痒、外阴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膝股内侧痛等。

8、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出于腘窝的内侧,沿股部内后缘向上,通向脊柱(长强穴),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经相连接。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此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这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大量喝水。晚餐要吃得少,也是顺肾经之气。
足少阴肾经主要治疗:气短喘促,咳嗽,咯血,头晕目眩,心悬若饥,惊恐,口舌干燥,咽干及肿痛,心胸烦闷,疼痛,腹泻,腰脊疼痛,下肢无力,足心发热,心痛等症状。

9、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的内侧,沿着足内侧,经过足内踝前缘,胫骨的后缘,大腿的内侧进入腹中,联络脾胃,向上通过膈肌,到达咽喉部,分布于舌头下。另外一条分支,从胃,向上通过膈肌,联络心,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接,其总体走向是从脚部走向胸部的。足太阴脾经穴,归属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共21个穴位。足太阴脾经,归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太阴脾经所属穴计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有健脾利湿,行气宽中的作用。可以用于腹痛,腹胀,嗳气,反酸,胃痛等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

10、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本经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分布于头面、前胸、颈、腿部、足背部,左右各45个穴位。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1、胆经

胆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眦,上至头角,下行到耳后,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1、由耳后分出支脉,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2、由外眼角分出支脉,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
主要体现在治疗偏头痛、眼睛痛、腋下肿、皮肤病、口特别苦、呕吐、嗳气、反酸。也可以用来提高造血功能、乌发、减肥。通过拍打的方式,使心情保持愉快,可以促进胆汁排泄,对于治疗胆囊炎也有一定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对于胆经的治疗,改善脂肪肝、胆结石。
由于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多数的经络都和它相邻。在大腿外侧的一段要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拍打、推拿时都要对这一段的胆经重视,这一段的位置大致就是在手臂下垂时的裤线上的手指部位,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道。每天早上9点-11点拍打或推拿胆经最好,拍打或推拿是为了刺激胆经,逼迫其分泌胆汁,以提高人体的吸收,并提供人体造血体系所需的足够资料。瘦身也有辅佐效果,但这个效果比较慢,一般得15天至2个月左右就能见到效。

12、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人体的全身。头部、腰部、下肢外侧后缘及小趾,循行67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行至百会穴,支系旁开连于耳上角,直行支系向下沿头、颈、背后侧抵于肾,分支一系沿腰向下经臀至于[图片]中,另一支系由肩胛向下沿背、下肢后侧络于[图片]中。两个支脉汇合向下过踝,循足外侧止于足小趾端至阴穴。
膀胱经最大的功效是它的排毒功能,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主要是由人体的后背穴位俞穴排出,俞是通道的意思。拍打或推拿背部俞穴,可疏通经气,同时还能对整个背部的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是五脏六腑和体表之间的通道,五脏六腑的毒素可以通过俞穴排出去,俞穴穴位是排毒的最直接的方法。
膀胱经头部穴位进行轻拍打或者用手像梳头似的进行刺激,对头昏脑胀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此外,对膀胱经腿部穴位进行,拍打或推拿可以缓解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的腿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主治病症;
1、脏腑病症:咳喘,惊悸,呕吐,腹泻,月经不调,胎位不正,阳痿,遗精。
2、头面五官病症:目痛,鼻塞,耳鸣,耳聋,头痛,眩晕。神志病:晕厥,癫痫。
3、经脉循行处不适:颈项痛,胸背痛,腰腿痛。
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络一般一天拍打一次或两次,每次五至十分钟左右即可,推拿一般一个月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