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侧纵束

 goodluckchao 2023-11-0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内侧纵束系脊髓下行传导束之一。此束位于脊髓前束的后部,在脑干由上、下行纤维组成,在脊髓主要由下行纤维组成。此束纤维始自前庭内侧核、网状结构、上丘、中介核、连合核等。此束在颈髓上部明显,少量纤维可到腰髓。其功能可能参与头颈肌的共济活动和姿势反射。




ANDs
内侧纵束形态学结构及其作用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前束的背侧。

大部分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此束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继后到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ANDs
与内侧纵束相关的疾病

内侧纵束综合征:内侧纵束综合征亦称MLF综合征;核间性眼肌麻痹,BielSchowsky—Lutz—Cogan三氏综合征,核间性眼球运动麻痹;Lher-mitte氏综合征。为内侧纵束在神经膝水平处损害引起。

其特点为:①侧视时眼球不能内转;②双侧眼球外展出现眼震;③辐辏眼球内转无障碍。

由某学者(1902年)最先报道,L'hermitte氏(1921年)命名为核间性眼肌麻痹。多数病例为血管病引起,有时脑炎、肿瘤、外伤等病因亦可引起MLF综合征。

本病常伴有脑干邻近结构损害,出现单眼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性注视麻痹,即当眼球企图水平性向侧方偏斜运动时,单眼和内直肌出现麻痹,集合时消失,辐辏功能存在。病变侧外直肌运动正常,对侧内直肌麻痹,集合功能正常。水平性眼球震颤。一般在向两侧方注视时,外转眼的眼球震颤比内转眼显著。眼球向上方注视时,可见垂直性眼球震颤。

ANDs
病因

为内侧纵束在神经膝水平处受损害引起,多为血管病变与脑干炎症,其次为多发性硬化、桥脑肿瘤(神经胶质瘤)、酒精中毒、梅毒等。以脑血管病为多见,以桥脑的腔隙性梗,即椎基底动脉系统深穿支的闭塞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是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引起该侧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和内侧纵束受损的结果。近来认为,支配眼球随意性水平联合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位于PPRF,它支配同侧外展神经核。并通过MLF支配对侧动眼神经核,使同侧眼球外展及对侧眼球内收。若一侧PPRE受损,则两眼不能向病灶侧注视,表现为向病灶侧的凝视麻痹。一侧桥脑被盖部病变,若同时使对侧已交叉的支配该侧内直肌核的MLF受损,可引起病侧的前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向病灶对侧注视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但健侧眼球可以外展,而且辐辏运动也正常。说明两眼球内直肌麻痹并非由于动眼神经核及其纤维的病损所引起,而是MLF纤维损害所致,表现为病侧眼球的外展内收功能皆丧失,而对侧眼球内收不能而仅外展保留,故称为一个半综合征。

ANDs
临床表现

①双眼辐辏功能存在。侧视时眼球内直肌麻痹,但并无动眼神经麻痹的其他表现。眼球外展时出现向外展方向的单眼震颤。②眼球向健侧注视时,麻痹的眼球停留在中间位,产生复视,同时出现分离性眼球震颤,即外展的健眼比内收的病眼震颤得更明显,多数还可出现轻度垂直性眼震。

双侧性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双侧非动眼神经损害的内直肌麻痹。此外尚可有眩晕、头痛、耳鸣、感觉异常、视力视野改变,并可有脑干受累的各种表现,如偏瘫、构音与咽下困难、面神经与三叉神经障碍等。

ANDs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以眼球侧视时,出现不同协同运动障碍,可诊为内侧束不同部位损害。若伴随眩晕、头痛、耳鸣、感觉异常、视力视野改变、脑干受累的各种表现等均有助诊断。本征应与核性眼肌麻痹、Duane征、重症肌无力等相鉴别。

ANDs
治疗

根据病因治疗。可用血管扩张剂。

内侧纵束的概述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