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诗中的"芙蓉国里"是不是指长征时期的 "湖南绥宁县芙蓉里"?

 芙蓉文化 2023-11-09 发布于湖南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译文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本人解释是: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我(毛主席)将为此而梦回红军长征艰苦的年代,朝阳朗照在视野辽阔的芙蓉里那清晨的光辉令我一生难以忘怀,因为芙蓉里是我和红军长征中一个最重要转折点之一。

理由是:

       1934年12月12日,失去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在湖南绥宁县芙蓉里(今通道县芙蓉村)会议上力主红军“放弃原定计划,改变战略方向,立即转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在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支持下,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多数人赞成通过,红军也避免了去湘西陷入敌人重围而导致覆灭的危险。13日是晴天,在晨晖照耀下的芙蓉古庵路上,心情舒畅的毛泽东如释重负,那天起得很早,从半山腰上俯视山下,看到朝阳普照着整个芙蓉山村美景深感绝妙。此后,红军遵照毛泽东建议转兵入黔,红军从此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带领红军一直走向胜利。因此,当时朝阳普照芙蓉里的光辉景象让毛泽东铭记一生。

历史回顾
       乾隆实录卷之一百零九一一注: "绥宁之芙蓉里苗人":
○湖南巡抚冯光裕奏、绥宁县之耙冲。采试铜矿。系前任抚臣赵宏恩、张渠、历委躧勘。并无妨碍田园庐墓。讵商人甫经开采。即有高寨、雷团、二寨。苗头杨月卿等。忽捏关碍风水。不容采试。更合地连大寨姚和卿等。聚众肆行。较凤凰永绥之苗。势尤猛烈。臣札商督臣。请旨拨兵、临压三寨。指名勒献凶苗。以惩苗风。再闻绥宁之芙蓉里苗人(今通道菁芜洲镇芙蓉侗族人)。听信广西义宁县奸匪李天宝。传播妖邪。最恐滋蔓。倘绥宁军兴。可以一举两得。得旨。知道了。相机而行。毋致偾事。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