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药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追梦文库 2023-11-09 发布于天津

中医的历史上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就是玄学

《宋史》里记载了一段王安石与著名中医大师智缘的一段“奇遇”,说的是智缘给王安石诊脉,倒是没诊出什么病,却“诊断”出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第二年可以中进士

起初王安石觉得智缘这哥们儿太离谱,结果第二年他儿子真就中进士了,王安石就问智缘怎么做到的?

结果人智缘牛X哄哄的跟王安石吹呢:

“昔秦医和诊晋侯之脉,而知良臣必死。良臣之死,乃见于晋侯之脉。诊父而知子,又何足怪哉?”

智缘将自己和先秦著名的“三医”之一的医和相提并论,口气够大的

《黄帝内经》里也记载了一种特殊功能的脉诊,称为“太素脉相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命运和运气:

“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命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部为主,以决功名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禀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擢,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撤干沙,满指皆论,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

“太素脉相法”就是以轻、清、重、浊四种脉象为参考依据,来预测一个人的运气

到了明清时期,“脉诊法”甚至逐渐走向“禅化”

清代脉学大师周学霆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三指禅》就指出:

“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证,于瞬间尽归三指之下。”

这里面就有浓浓“禅宗”的意味了

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又是注重直观体悟的,清朝中医大师费伯雄在《医醇腾义》里开始将脉诊进一步“神经质化”:

“切脉之道,全贯心灵手敏,活泼泼地一片化机,方能因应。此在平日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实有此种境界。”

在费伯雄眼里,脉诊已经“化境”,不再限于中医临床诊断,和跳大神差不多了

历史上的“望诊”也类似,也有大片玄学的内容

最典型的就是《扁鹊仓公列传》里有关扁鹊的记载,说扁鹊的老师长桑君给扁鹊吃了一种药,扁鹊从此就拥有了一副“透视眼”,从此以后给人看病就“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明代徐春甫写了一部《古今医统》,介绍了历史上270多名中医的传记,其中就有战国时期著名的中医文挚

徐春甫说文挚给病人看病,病人背着文挚站着,文挚透过病人后背,就能:

“吾见师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治之遂愈”

医圣张仲景也不能免俗,皇甫谧在《甲乙经自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一次望诊的医案

说是有一次张仲景看给侍中王仲宣看病,就对他说:

“您活到四十岁时会生病,胡须眉毛都会脱落,脱落之后再过半年一定会死,应该预先服用五石汤,或许能够避免生病。”

王仲宣当时年龄20多岁,听了他的话感到很反感,虽然收受了他给的药方但却没有服用。过了几天以后,看到张仲景就假装对他说:

“我已经服过五石汤了。”

张仲景发现王仲宣说谎,就说:

“从您的气色症候看,不是服药的样子,你为什么把性命看得这么轻还这样的欺骗我呢?'

王仲宣对他的话愈发反感。结果20年以后王仲宣果然生病了,胡子眉毛都落掉,又过了187天便死了,应了张仲景当年的预测,这种玄学式的记载成为后世很多人吐槽张仲景的“黑历史”之一

望诊最神奇的临床应用辨别孕妇怀的是男是女,这招在中医历史上算非常“普遍”:

“又遣妊娠人面南行远,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孙思邈《千金方》

“又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朱橚(念“肃”的音)《普济方》

“《仙经》云先生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高武《针灸节要聚英》

“六月胎形男动于左,女动于右;七月胎形男向左胁动,女向右胁动。”吴本立《女科切要》

“……胎是男,则左肢之行工,愈觉轻便,左之乳体,必先高硬……胎是男,用行亦便于左,若女则必便于右也。'——林之翰《四诊诀微》


总结一下

中医历史上一直都是玄学(迷信)与科学(临床)并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体长中医药要“废医验药”的原因,摒弃“玄学”部分,找到中医在临床上有效的依据,这才是发展中医药的唯一方向

中医中药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