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09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曾指出:“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 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表明顾炎武(   )

A.坚守个人英雄主义史观

B.主张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

C.看到分封制的历史局限

D.认识到郡县制度存在着弊端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分析材料可知,顾炎武认识到了郡县制存在的弊端,他认为“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就能够改变这种弊端,进而“天下治矣”, 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圣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坚守个人英雄主义史观,排除 A 项;材料中顾炎武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体现其主张与时俱进的相关内容,且郡县并不等同于国家治理体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他对分封制历史局限性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任嚣任郡尉”可知,秦朝在南海设置,直接归中央管辖,并不属于郡守的封地,符合题意,A项正确;“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也就是说他其实相当于郡守,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郡守任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表是秦汉时期部分竹简的记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图片

A.严刑峻法得到推崇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文书制度渐趋成熟

D.官员考核侧重政绩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律规定,如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其他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牛马及不能调换的器物错标了次第,罚该官府的啬夫一盾。汉代法律规定,民间开垦土地要由县级地方政府向上级汇报。材料中的法律涉及到地方的农业生产、马牛的管理、土地的开垦,由此可知秦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法律主要涉及农业生产,而非对违法者的刑罚,且“赀官啬夫一盾”属于正常处罚,不能体现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法律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只是部分提及文书送达期限,“文书制度渐趋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规定而非官员考核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

6.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赐印制度将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朝廷大小官员均由中央任命,说明秦朝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项正确;“唯一凭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官员任免程序并不复杂,只是官吏任职必须凭官印上岗,排除C项;因“法律制度比较严苛”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央权力趋于强化”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7.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选官承袭先秦模式

B.官印赐予具备完整程序

C.中央权力趋于强化

D.谙熟刑律成为为官之道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统一后。据题意可知,秦朝的官员必须有中央颁发的官印,这是为官的凭证,这一措施就加强了中央对官员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说的不是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了官印的重要性,没有说官印赐予的完整程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印的重要性,没有说明谙熟刑律是为官之道,排除D项。故选C项。

8.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详解】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题干特点,没有谈到目的,排除。故选D项。

9.历史课上,在讨论秦朝地方行政体制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

甲说: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乙说: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丙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丁说: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其中所引史料正确的是

A.甲说 B.乙说 C.丙说 D.丁说

【详解】根据“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以后,丞相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建议分封诸侯王,而李斯否定了这种看法,主张设郡县制,集权中央,最后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C项是关于“秦朝地方行政体制”的言论,C项正确;“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即丞相协助天子处理全国政务,不符合“地方行政体制”,排除A项;“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与秦朝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为正宰相”反映的是北宋前期出现多个长官都是宰相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实行宰相集体领导制,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体现为(   )

A.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详解】根据材料“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可知秦朝推行全国的郡县制使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实现了中央集权,且主要官吏为皇帝任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C项正确;秦朝之前的制度也不是民主制度,排除A项;文治主要指宋代,排除B项;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11.秦朝御史大夫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些举措主要功能在于(   )

A.削弱诸侯实力

B.加强官吏管理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设立御史以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工作,有利于加强官吏管理,B项正确;秦朝没有分封诸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加强官吏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2.柳宗元的《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材料中“公天下之端”指的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B.“明法度,定律令”

C.“六王毕,四海一”

D.“设三公,置九卿”

【详解】依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长官皆由皇帝来任命,不能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项正确;“明法度,定律令”,涉及的是秦朝的法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六王毕,四海一”,涉及的是秦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设三公,置九卿”,涉及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材料涉及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李福泉教授在《秦无三公九卿制考辨》 一文中曾指出, “三公九卿制”并非秦制,实为 汉制,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说法形成并流传于世,是班固根据司马迁所称“汉承秦制”的原则,将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推定为秦代的三公九卿而导致的结果。由此可知 (   )

A.史书记载需要考古验证

B.文献考证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C.史学研究应摒除主观性

D.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史料互证

【详解】根据材料中关于“三公九卿制”是否是秦制的说法,李福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的是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材料与考古验证、摒弃主观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C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献考证的途径具有多样化,排除。故选D项。

14.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政, 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下列有关“秦.皇”时期“中国之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皇帝制度,以“始皇”为自己的庙号

B.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乡设三老掌狱讼

C.“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制成《九章律》

D.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

【详解】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设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与监察,D项正确;“始皇”不是庙号,排除A项;秦朝设啬夫掌狱讼、赋税,排除B项;《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统一中国以后颁行的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

15.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围绕郡县制进行讨论,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一,①正确,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根据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可知主张变革,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并不能体现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岳麓秦简中有一条律令“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里耶秦简记录的一条:诸官(名)为秦,尽更。这说明(   )

A.秦朝开始实行避讳制度

B.秦文化具有君权至上特点

C.秦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D.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

【详解】材料“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的大意是百姓们名字中带有“秦”字的,必须要改掉,敢有不改的,罚两套铠甲(的钱),这突出的是君主的权威,B项正确;避讳制度从周朝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清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如果观察者稍用想象力,即可以闭目看出在制造这些陶塑兵俑时,哲学家、艺术家、匠人曾与成批的占卜者以及数以百千计的军官在集思广益、摩肩抵掌的研磋情景。这地下人像的工程,自设计至施行不可能没有全面交换意见,然后在技术上不断协商侥幸而成。兵马俑的制作及其展示的场景,反映出(   )

图片

A.秦始皇的专制与暴虐

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

C.秦朝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D.集权制度高度的动员水平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兵马俑的制作动用了大量工匠和军人,兵马俑展示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无论是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制造规模宏大的兵马俑,还是动员统率庞大的军队,都体现了秦朝集权制度高度的动员水平,集权体制的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规模巨大的活动,D项正确;从兵马俑展示的秦国军队场景中看不出秦始皇的专制与暴虐,排除A项;兵马俑的制作及其展示的场景与民族交流关系不大,排除B项;兵马俑可以显示军容,但无法显示战斗力,且“战斗力”与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B.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C.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D.凸显秦始皇及皇室的地位

【详解】依据材料“《礼记·王制》中的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表明“县官”是天子的意思。而秦皇统一六国后,为彰显其丰功伟绩,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D项正确;秦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是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排除A项;秦皇建立的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B项;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地方官员,而且也不属于地方管理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9.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

图片

如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和释文可知,里耶秦简数量众多,内容详备,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同时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详细的材料,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隶书已经广泛流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秦朝文书档案细致严密,B项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赋税情况和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0.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

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详解】依据材料“有权就有一切”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权力至上,是指皇帝制度;依据材料“家长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家长制是指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是指宗法制;依据材料“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中央任免调动,是指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推行蒙昧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蒙昧主义是指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使人民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状态,这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这与儒家纲常伦理有关。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1.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反映古代用印的遗迹。如图是1995年陕西西安出土的秦代封泥“右丞相印”文物。此文物可用于研究秦朝

图片

①中枢机构的设置  

②文书管理机制  

③文字统一与使用  

④赋税徭役征发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解】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文书管理机制,文字统一与使用,①②③正确,B项正确;秦朝赋税有治粟内史负责,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家国同构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三公九卿”中很多官职都是为皇家服务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不是强调职分细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没有体现选贤举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没有体现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排除D项。故选B项。

23.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

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

【详解】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4.研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车轨和度量衡、设“中朝”、“推恩令”、盐铁官营、董仲舒等。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②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

③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④封建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解】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反映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①正确;西汉在继承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内外朝制度、郡国并性质,体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③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封建统治思想走向成熟,④正确;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且西汉实行盐铁官营,严格限制工商业发展,排除②,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

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

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详解】根据材料“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公文在秦朝统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公文制度适应了秦朝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秦朝时期实行公文制度重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规范文字,推广规范文字是通过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所述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是监察制度,因此也不能成为监察制度的补充,排除C项;材料所述秦朝公文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折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26.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

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

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

【详解】根据材料“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的文书,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事,也不敢停留,由此得知秦朝政务不拖沓,效率较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书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未体现皇帝工作繁重和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7.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

A.因袭周代制度

B.强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断完善

D.具备创新特性

【详解】根据材料“县大于郡”“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改变以前县大于郡的情况,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具备创新特性,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对周代制度承袭,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这冲击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体现了秦朝郡县制具备的创新特征,而不是强调需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8.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九卿不是相权,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9.秦朝统一后,嬴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废王道而立私爱”,在权力万能思想的支配下,显示出雄心勃勃的野心,“他做一切事情都企图前无古人,贪大求全,永不满足”。嬴政的行为

A.冲击了规范的官僚政治

B.不利于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

C.阻碍了政治体制的创新

D.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详解】根据“他做一切事情都企图前无古人,贪大求全,永不满足”可知,嬴政“企图前无古人,贪大求全”的行为容易造成脱离社会实际,急躁冒进,盲目求快,不利于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嬴政的行为对官僚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说明嬴政“企图前无古人,贪大求全”的行为阻碍政治体制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阶层对嬴政行为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30.下图为秦《阳陵虎符》,上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阳陵。”这一文物所反映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

图片

①皇帝制度  

②冶金铸造技术  

③选官制度  

④军事制度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详解】从《阳陵虎符》的材质和铭文内容,可轻松确定其涉及秦朝的皇帝制度、冶铸技术和军事制度,故选C;未涉及到秦朝选官制度,排除③,故A、B、D均不选。故选C项。

31.“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宰相),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而位高权重。因此君相之间,相爱相杀,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相”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秦朝设左右丞相协助皇帝理政

B.唐代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同平章事”职务是宰相

D.明代朱元璋永远废弃宰相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丞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而位高权重,同时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帝王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代朱元璋永远废弃宰相制度,与材料的表述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设问;ABC项符合材料表述,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