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豪“刘苏州”

 苏迷 2023-11-09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11月03日 B07版

  程勤旺

  苏州自古人文荟萃, 仅中唐时期,就先后有多位才情出众的“一把手”。有诗为证: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诗的作者刘禹锡大概不会想到,多年后他也步友人后尘刺史于苏州,后来者不明就里,或许以为“刘苏州”是在自夸,想来令人莞尔。相比因修筑山塘而让苏州人念兹在兹的白居易,刘禹锡的“存在感”似乎在今天的姑苏城“弗够香”。事实上,这位“梦得兄”在立德、立言、立功任何一方面都不逊于他的“乐天兄”,刘氏一生所表现出的“清”“慎”“勤”更印证了他不愧为世所公认的一代“诗豪”。

  两袖清风,居陋室而豪兴不减。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陋室铭》不仅在古代就入选《古文观止》,到了现代也长期作为学校语文课的必背篇目。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禹锡的这篇文章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在被当时的上司挤兑的情况下写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通判。按照当时有关规定,刘大人应该住在衙门里并有三间屋子。但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对他不奉承、不送礼,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就一再进行打压,让其半年时间连续搬了三次家,条件一次比一次差。对于连番“被穿小鞋”,旁人总会“知难而退”,可刘禹锡偏不。他始终豪迈豁达,清风两袖,置之一笑,豪兴更胜从前。每搬一次家,梦得先生就用一段文字直抒胸臆,从“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到“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再到最后的《陋室铭》,一篇仅七八十字的短文却字字珠玑,借助赞美陋室抒发了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意趣。这种“身居陋室,仍然不改其高洁”的风范,战胜了小人作祟,跳出了名利局限,一直为后世所敬仰。

  慎终如始,讲原则而豪气干云。刘禹锡出生于官宦世家,甚至可以说是“监察官”世家。其七代祖刘亮在北魏时曾任冀州刺史,其曾祖父刘凯、祖父刘锂、父亲刘绪先后担任过刺史、侍御史等职,而刘禹锡本人刚过而立之年就在朝中做到了监察御史。虽然此后数年,他由于身为改革派骨干而多次遭受贬谪,但初心始终不改,始终把“为民请命”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刘禹锡在三十岁出头时被贬,在四十五岁和五十七岁之际,各有一次被召回京师“恢复官运”。在他人看来,这样的良机不要说两次,有一次就简直是如有神助,再加上年岁渐长,谁还会等着再给你机会?还不赶紧夹起尾巴做人捞个功名,直上青云?可刘禹锡偏不,先一曲“尽是刘郎去后栽”,再一篇“前度刘郎今又来”,每一次都把当朝权贵讥讽得灰头土脑,啪啪打脸。而对于自己第N次的被贬,我们的梦得先生从来都怡然自得,坦然受之——随你们看不看得惯,这就是我为官和为人的原则!这是何等的豪气和爽气!

  勤勉为政,年花甲而豪情创业。也许是机缘巧合,在第N+1次遭贬后,刘禹锡被“分配”到苏州。这一年,“刘苏州”已年届六旬,即便今时今日也属于领导干部退休年龄,而他一生的好友白乐天此时早已开始放飞自我游戏人生,可刘禹锡偏不。来到苏州之时,正是姑苏城遭遇特大水灾之后,数十万民众正陷于灾难困苦之中。刘大人心怀百姓,一腔豪情,撸起袖管,说干就干。在一系列果断而有效的措施下,灾情迅速得到控制,百姓也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作为地方长官,刘禹锡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昼夜苦心,寝食忘味”,全身心投入工作,治郡安民有方。在次年政绩考核时,刘禹锡被朝廷列为“政最”,这在察吏制度极为严格的有唐一代,属于非常罕见的高等次。这种干事创业的激情豪情,这种勤政爱民的热心真心,每每思之都让人感佩不已——垂垂老矣又如何,时运不济又如何,“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他永远是那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豪放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