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杨恒坡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研究孔子,《论语》是最可靠的资料。在《论语》数百则语录中,这两条语录赫然在目,刺痛了多少人的眼睛?原来“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是这样的重男轻女,这样的男尊女卑,这样的大张旗鼓地搞性别歧视!如此,孔夫子还算得上“万世师表”吗?知其人必须论其世,知其语必须论其境。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生产效力相对低下,男女社会分工明确。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男性之特点,比如高大、威猛、豪放;女性之特点,比如娇小、温柔、细致等,渐渐凸显,是真实存在的两性差别即“男女有别”。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别,区别对待,并不是坏事,更不是“性别歧视”。例如现今不少城市兴起的“女性车位”,日渐增多的“哺乳室”,是“性别歧视”吗?不仅不是,而且还是让人感动的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孔子出此言,弟子们忠实地记录下来,正是源于一种大爱,而不像有些人理解的“看不起女性”。由性别所决定的社会角色的分化,导致男女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甚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迥异,孔子看到了,说出来,总比看不到、说不出强吧,历朝历代包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却遭到了不少的曲解,实在是不应该。孔子的本意是:只有女性和没怎么受到过教育的人最难相处。太亲近了,他们会不庄重;太疏远了,他们会怨恨。这句话有错吗?实际的生活情形,不是这样吗?春秋时期的女性,因为整天操持家务、足不出户而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整天疲于奔命的“小人”(乡野村夫)也会因缺乏教育而目光短浅,不能看到更多更长远的东西。我相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孔夫子是忧心忡忡、满怀悲悯之情的,而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一脸轻蔑。圣人心怀天下,怎么会放置一部分人不管甚至落井下石?只是时代在发展,更多的人是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去理解这句话,忘记了孔子所处的时代。 后来,朱熹、钱穆等文化名人纷纷替夫子辩解,例如朱熹就说:“君子之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朱熹说,这句话是夫子说给家里的女仆、男仆听的,并非说给所有人。既然适用范围这么小,孔门弟子为何还要把它录入《论语》?这样的解释并不能使人信服,只会“越描越黑”,“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如坦率地承认,具体地分析。至于“九人而已”,则是十人中有邑姜,即姜太公之女、周武王王后。其它九人主的是外,邑姜主持内政——可不是“九人而已”!我还隐约觉得这里传达出的理念是孔子不赞成女性参政。在人类社会,女性操持于家庭,对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女性就应该做女性该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像男人一样。这难道不是对女性、对人类社会的关爱?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人却偏偏认为这是孔夫子对女性的蔑视,这是有悖于夫子初衷的。果真如此格局,孔夫子还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夫子还能成其为孔夫子?孟子说,知人论世。读历史经典,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设身处地,学会“共情”,才能看得清楚。天空有太阳、月亮,世界才如此美好;世间有男人、女人,生活才五彩缤纷。太阳、月亮照亮了世界,男人、女人生动了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