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的方法

 如水138 2023-11-11 发布于河南

        (1)遵循读书的渐进规律

        读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了解一些思想性的东西,学习一些方法论,才能进行有机性的阅读。比如先了解哲学类的入门书,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各个门类的书都应该浏览一下,获取更多的方法论。我们虽然提倡专业精神,但如果单纯的专业主义就会让人非常狭隘,过于专业主义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的丰富性。必须有广泛的涉猎,各个领域的书都读过,这样才有方法论的储备,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文本。《论语》中涉及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比如孔子的弟子说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但实际上孔子对性与天道有自己的理解,“性相近,习相远”,这其实是性空论,认为后天的教化很重要。“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哲学问题:天道观。又比如社会学,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问更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更早的回到人从生到死之间的社会,更多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不是关注彼岸世界,关注神的世界,关注语言所构筑的形而上的世界,更多地是关注烟火人生,我们说“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八个字勘透了中国文化——这即是社会学所讨论的。

        (2)了解中国古汉语的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整个的知识体系,包括说话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比较混杂的,尤其是受西方影响之后,造成我们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混杂状态。这种混杂状态表现为我们习惯说:“你要讲逻辑。”但如果看古汉语,就会发现,中国人其实是不讲逻辑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逻辑的思维方式。所谓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有前提假设的,这种前提假设是柏拉图时代的一种设计——这个世界被看成二分的。二分法告诉我们,我们所见的都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有一种本质,我们看到的表象都是由背后的本质所决定的,那么本质就是逻辑的起点——因,而我们所见的是果——这就叫因果逻辑。所以逻辑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是讲有头有尾的,比如我们讲历史观,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其实是因为中国的历史是循环性的,与西方线性的历史观是不同的。所以,中西差别的实质是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如果说讲“逻辑”,中西差别的实质,根本是其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西方的“逻辑”是有开端有结束的,而中国的“逻辑”是循环的。过去中国人不忧虑,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中国人只要有了男孩子,能把基因传下去,他就不忧虑,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根植了这种循环论的逻辑。我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为“譬类思维”,就是比喻。中国人最喜欢比喻,春夏秋冬形容人的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用自然去比喻,天地、男女用阴阳比喻等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这种譬类思维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不了解这种思维、用西方的思维去了解,是读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就是古汉语说话“意合语法”的模式也很有意思,比如说孔子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古汉语的一种表现方法,为了极力赞扬颜回对道和学的重视,极力张扬他的生活困苦——即便如此,还是乐道——这种表现方式都不是表现前者而是强调后者。“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国古汉语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欲言一物,极力用他物去比喻他。所以,当你不了解古汉语的这种言说方式,你就会纠结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纠结于“山无陵,天地合”,而忘记了言说者根本不在意这些“兴起”之辞,在意的是后面要表达的内容,颜回的“好学”“力学”,爱情的“执着”等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