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成熟、稳重又温柔的人?

 居鲁思 2023-11-11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作者:刘亮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刘亮,一起探讨「不被定义的人生」,11月15日,此念视频号19:3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成熟、稳重又温柔的人?

“成熟的人”是在该和他人亲近时能亲近,在该独自决断和理性思考时又能当机立断。心理学上把这种既有儿女柔情又有英雄侠骨的成熟的人称为“高分化”的人。

一般来说,高分化的父母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示范如何“把情绪和理智区分开,把他人和自己的情分开”,进而养育出高分化的孩子。相反,分化程度低的父母容易养出低分化的孩子。

cinian

刘亮

图片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访问学者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

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健康委员会委员

中德家庭治疗班中方教师

图片
图片

01

既亲密又独立

图片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不成熟”“不稳重”“过度情绪化”,言语之间的不赞同意味显露无遗。那么,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成熟、稳重又温柔的人。

亲密和独立是否矛盾

每个家庭里都存在两股看似矛盾实则彼此依存的力量:一股力量是亲密感,另一股力量是独立或个性化。

亲密感指的是一家人想要在情感上彼此靠近,在生活上彼此支持和交汇的需要和本能。

在悲伤、孤独时想要彼此陪伴,在喜悦、幸福时想要跟彼此分享,遇到有趣的事情想要跟彼此分享,做一个决定时会顾忌彼此的感受,这就是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让我们觉得 “我并不是一片飘在风中的无根叶”,这种体验会成为支持我们应对世间挑战和世态炎凉的强大心理能量。

一句话,亲密感主打的口号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彼此的顾念,正是家之为家的意义”。

个性化指家庭中每个人(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都有发展属于自己独立的人格、爱好、世界观和人际关系的需要。即使面对家人,我们也渴望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也需要有自己的独处空间,有自己的朋友圈。

例如,已经成年的孩子不必把自已和恋人约会时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向父母汇报。父母也不必把夫妻之间的任何悄悄话、冲突和秘密都告诉孩子。

换言之,个性化主张:“我们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心理成熟度”的衡量标准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心里已经明确了,我们平时所说的“成熟的人”在该和他人亲近时能亲近,展现绕指的柔情,在该独自决断和理性思考时又能当机立断。

我们在专业上则把这种既有儿女柔情又有英雄侠骨的成熟的人称为“高分化”的人。反之,将那种当断不断、当动情时又不动情的不成熟的人则称为“低分化的人”。

所以,在专业心理学里,我们用“分化”这个词来指代一个人的成熟程度。而分化程度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心理成熟度”。

读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我怎样评估自己分化程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具体标准评估:

第一,情绪和理智区分力,即个人在遇到自己在乎的事情时能否把情绪和理智区分开;

第二,人我情绪区分力,即在身边的人有情绪波动时,个人是否可以区分他人和自己的情绪。

❍ 情绪和理智区分力

情绪和理智区分力是指我们遇到挑战或麻烦事时,能让自己的理性持续在线,及时地自省并知道:

“现在我的感受如何?”

“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感受?”

“从现实层面讲,我现在最应该做的究竟是什么?”

低分化的人往往过度沉迷于感受,在他们的世界里,好像“该做什么”并不重要,“我感觉爽不爽”才最重要。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把“爱”“感恩”“感觉”等词语挂在嘴边,你若稍微提醒他要冷静一点,他就会指责你冷酷无情。

❍ 人我情绪区分力

人我情绪区分力是指看到身边的人有情绪波动时能意识到“这是他人的情绪,而不是自己的情绪”,并能让自己不被他人的情绪莫名地传染。

有些人一看到身边的人发火,自已就容易被“点燃”,因为飞机或火车晚点就愤愤不平,有人抗议几句,自己立刻也变得情绪激动,开始大呼小叫。这些人多半就是低分化者。

他们不仅更容易因周围环境变得焦虑,而且因为分不清理智和情绪,拎不清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的界线,遇事容易把自己胡乱搅和进去,更容易和他人发展出扯不清的关系,甚至相爱相杀。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如抑郁、焦虑等),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差,决策能力也比较差。

这里要澄清一点,高分化的人不是冷酷无情,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会因世间感动之事而落泪,会因令人振奋之事而激动,但他们能把“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和“我现在该做什么”区分开,也能清楚分辨“哪些是你的情绪,是你该为自己负责的事”和“哪些是我的情绪,是我该为自己负责的事”。

就像从古至今的帝王,绝大部分都既爱江山也爱美人。但有人知道要以江山社稷为重,让自己的理智时刻在线;有人则置江山于不顾,耽于声色犬马。

图片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心理成熟度”的计算公式

如果我们给代表“心理成熟度”的分化程度打分,分数从0分到100分,那么我们可以按这个公式大概计算一下:

分化程度=(情绪和理智区分力得分 人我情绪区分力得分)÷2

提出分化概念的莫里·鲍恩给了我们一个打分的参考标准:

如果0分代表这个人最幼稚,宛若孩童,100分代表一个人分化程度发展到极致,那么大部分人的分化程度得分是0-25分,少数人的分化程度得分是25-50分,分化得分能达到50-75分的人百年难得一见,而分化程度得分能达到75分以上的人或是千年难得一见。

一般来说,分化程度高的父母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示范如何“把情绪和理智区分开,把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分开”,进而养育出高分化的孩子。相反,分化程度低的父母容易养出低分化的孩子。所以,高分化的“学霸基因”是会“遗传”的。

提升“心理成熟度”的方法

要成为高分化的“学霸”,我们可以用两个“三思”法。

❍ 遇事要“三思”

遇到麻烦事和挑战时,心中要“三思”:

一思此刻的情绪,“此时我的身体感觉和心情如何”;

二思此刻的想法,“此刻我想到什么,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情绪”;

三思此刻的决策,“我现在该做什么或能做什么,最好不要做什么”。

这个“情绪、想法和决策”三思法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情绪和理智区分力。

❍ 人我情绪要“三思”

当看到身边人或在乎的人有焦虑、愤怒或不安情绪时,我们也要先“三思”:

一思对方,“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可能是什么”;

二思双方,“我们共同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三思自己,“我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这个“三思”法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人我情绪区分。

如果可能,请尽量写出来,因为书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整理思路,让我们巩固“三思”法的成效。

这两个“三思”法需要我们反复实践,日积月累,这种自我整理或许就会变成我们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后我们便会发现,自己的分化程度在慢慢地提高,我们已逐步成为成熟、稳重且温柔的人。

图片
图片

02

  对家人的负面情绪免疫

图片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如前文所述,心理不太成熟的人,也就是分化水平比较低的人,他们的心情更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更容易人云亦云,更容易被鼓动。

不成熟的纠缠

人在找对象时更容易被和自己心理成熟度相似的人吸引。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分化程度低的人从小就习惯了遇到什么事儿就着急忙慌、大惊小怪,内心马上产生强烈的情绪。也就是说,他们一直习惯的是沉浸在浓浓的“情绪罐子”里。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一个高分化的人,很可能会觉得在情绪上不同步,会觉得“我们不通电,没感觉,没有心灵感应”,因为高分化的人凡事都会想一想,不会轻易表现得情绪化。

例如,一个低分化的女孩在追剧,她看到自己喜欢的男主角生病了,哭得稀里哗啦,甚至一整天都茶饭不思。但坐在她身边的男朋友却完全无感,还不解地问她:

“他就生个病,至于让你这么难过吗?”

我们不评判这对情侣对于“男主角生病这件事”的反应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们或许真的不是一路人,因为他们对同一件事的情绪反应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低分化的人容易觉得相似低分化的人就是“自己的菜”。因为他们都会因为生活里的一些琐事变得情绪化,变得多愁善感。

就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一个人从小生活动荡,习惯了动辄悲天悯人,看到花瓣落在地上都心生感叹,荷锄葬花且赋一首《葬花吟》;

另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女人堆里,习惯了时时刻刻对她们的情绪保持高敏感度的觉察和回应,也就惯了“对月落泪,对花伤心”这样的多愁善感。所以,这两个低分化的人便互相吸引,惺惺相惜。

某些言情小说里的情侣,一遇到冲突就相互撕扯得死去活来,动辄要一起殉情,然后一会儿又因为对方的一点小恩惠被感动稀里哗啦,马上变得如胶似漆,他们大多具有相似的低分化度,就像两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玩过家家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理智退居二线,当下钱包里有没有钱过生活不是考虑的重点,浪漫、随性、潇洒才是他们注意力的中心,经历一场醉生梦死、轰轰烈烈的惊世之恋最重要。

这样的亲密情侣,只要一个人身上的情绪有任何风吹草动,即使诸如稍微皱个眉、叹口气、回复消息晚了一会儿等细小的变化,另一个人就会立刻被这些情绪感染,变得忧思多虑。

一方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可能也会以各种借口找对方的麻烦,反正就是“你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例如,一个女孩因为被领导批评了心情很糟糕,打电话跟男朋友吐槽。男朋友在和她通话时咳嗽了一声,女孩可能会认为男朋友是在用咳嗽暗示自己不要讲了,然后就变得更伤心,开始哭起来。

而男朋友本身也是一个低分化的人,他的情绪特别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接收到女孩这种反应后马上也变得六神无主。他问女孩怎么了,结果女孩并不明说。最后,他们都心神不宁,没法安心做事。

有趣的是,处在这种关系里的双方经常都会觉得很累,都会反复萌生结束这段关系的想法,但就是“难分难舍”。

因为离开对方,没有人愿意用如此高浓度的情绪和他们产生共振,他们会觉得没有情感共鸣的生活索然无味。两个人在一起会因为彼此痛得撕心裂肺,没法好好相处。

两个人分开又觉得没有情绪纠缠的生活像行尸走肉一样苍白无趣,没法独自精彩地活下去。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两个低分化个体的“擎缘”。

所以,如果你和自己的伴侣时常吵架、纠缠,始终难以好好相处,但你又没法说服自己安心地离开对方,那大概说明你们俩的分化程度差不多。

图片

▲ 图片来源:mrs_son_grim

情绪感染

在这样低分化的人组成的家庭里,大家的情绪就像彼此融为一体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人彼此之间的情绪通道是没有“闸口”的,情绪就像不受约束的洪水一样在家人之间自由奔袭。到最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抑郁等),这种情绪就会像传染病一样立刻感染其他人。

例如,女儿在家上网课,因为有的地方听不懂就叹了口气挠了一下头,而妈妈在旁边看到后心里立刻“咯噔”一下,心想女儿是不是又要撂挑子了,因为她经常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就会如此。

于是,妈妈的焦虑瞬间被激发出来,在自己都没意识的情况下,妈妈开始用尖锐的声音说:

“怎么了,怎么了?怎么又叹气?”

本来正为作业焦虑的女儿一看妈妈这种反应,马上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反击:

“不要你管,你闭嘴啊!啰啰唆唆的,烦死了!”

此时在书房里紧张工作的爸爸听到母女的争吵,心里的焦虑也马上被唤起,隔着门就冲她们喊道:

“你们就不能安静一会儿吗?还让不让人工作了?”

于是,焦虑顺利地在一家人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最后大家吵作一团,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人一般处理冲突的方式都比较极端。要么大吵一架,然后开始长时间冷战,对问题避而不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但心里并没法真正原谅对方,更难以亲近对方。要么大打出手,搞得两败俱伤。

要么就是在经济地位和社会能力上相对比较弱的一方实在受不了了,可能会成为精神障碍患者,如患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等,然后原来显得很嚣张的那一方被迫服软。

要么就是冲突的双方谁都搞不定谁,就把家里的其他人扯进来帮忙,从两个人“在擂台上一对一的战斗”演变成三人或多人“混战”。

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其实让人感觉非常疲累,因为你每天要用大量的精力感受家人的情绪,回应家人的感受,处理家人的不安,所以很难有精力专注于自已感兴趣的事情。

你很想逃离这个家庭,却发现心中始终被“亲密感”和“内疚”的力量拉扯着,让你感觉难以离开。

它们似乎一直在对你说:“不管怎样,你们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家人的情绪你有责任照顾。放手不他们,你怎么忍心?”

所以在这样的“低分化”家庭里长大的人,很容易感到紧张和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处理感情也特别纠结,个人发展也可能不太好。

4步对家人的负面情绪免疫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家庭其实也像人一样,会有喜怒哀乐,并且这些情绪会在家人之间流淌,影响着每个人。在心理学专业上,我们用“家庭的情绪”一词来描述这种现象。如果这些专业概念你记不住,那也没关系,只记住“家人的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就行。

此外,如果你身处这种负面情绪容易相互传染的家庭里且正为此感到苦恼,那么你可以尝试做一件事:在家人和自己的情绪通道上设置“闸口”,让自己对家人的负面情绪免疫。

具体操作上,你可以采取“一界定、二整理、三设想、四执行”的4步策略。

一、界定

你先思考一下,目前在家里你最放心不下的人是谁?他们表现出的哪些情绪最让你心神不宁?然后试着用一种形象来代表家人身上这些让你心神不宁的情绪,并给它起个名字,以下是一个示例。

Q:在家里我最放心不下的人是谁?

A:妈妈。  

Q:他们表现出的哪些情绪最让我心神不宁?

A:每次她叹气时,我就感觉特别烦躁。

Q:用一种形象来代表家人身上这些让我心神不宁的情绪。

A:红色仙人球。

二、整理

接下来你需要回忆一下,家人身上让你心神不宁的情绪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每次它们出现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其中哪些反应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反应对你是没有帮助的?继续上一个示例。

图片

Q:“红色仙人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A:让我立刻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惹妈妈不高兴的事。

Q:我对它做出的没有帮助的反应是什么?

A:我变得烦躁,冲妈妈发脾气。

Q:我对它做出的有帮助的反应是什么?

A:有一次我尝试说服自己“妈妈不开心跟我没什么关系,别紧张”,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过一会儿妈妈就好了。

三、设想

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你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去处理自己和这些情绪的关系,那会是怎样的?那时的你看上去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到时候家人的这些情绪再度出现,你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反应?继续前面的示例。

图片

Q:以后如果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来对待“红色仙人球”,那会是怎样的?

A:我会把它放一边,用一只眼睛看着它,另一只眼睛关注我自己的事。  

Q:那时的我看上去会有什么不同?

A:单独和妈妈相处时我会更轻松。有合适的话题就和她聊一聊,没有就自己看手机。

Q:到时候妈妈再叹气,我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反应?

A:我会简单地问妈妈一句:“你还好吧?”如果她没说什么我就再补充一句:“有什么事直接跟我讲。”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

四、执行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尝试执行你在第三步中想到的方法,根据效果再做调整。

反复尝试上面的方法后,你可能会慢慢觉察到:虽然我依然能感觉到家人的喜怒哀乐,但情绪上的波动比以前小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