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的方法—八纲辨证——表里 、 寒热辨证

 麦夏 2023-11-11 发布于江苏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一种辨证方法。表里是相对而言的,是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程度的反映。外感病大多由表入里,如感冒初期,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属于表证。内伤杂病,也有表里之分。如麻疹、斑疹等,多在皮肤表面,属于表证范畴;而狐惑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虽有蚀疮,仍属于里证范畴。

  1. 表证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症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常见症状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

(1)风寒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或腰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常见于感冒初期。

(2)风热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胀痛,面赤,口干,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常见于风热感冒初起。

(3)暑湿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昏胀重,胸膈满闷,身重倦怠,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缓。常见于夏季感冒。

(4)表寒里热证: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身痛或腰痛,无汗或有汗,咳喘气急,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白相兼而干,脉浮紧。常见于感冒夹痰火者。

  1. 里证
    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的一类症候。多由外邪入里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情重笃,病位深在。常见的里证有:

(1)胃肠型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多由暑湿、风寒等邪气侵袭人体所致。

(2)风寒入里: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肢体酸痛,咳嗽喘促,痰白清稀或兼有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润,脉浮紧。多由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致。

(3)风热入里:症见发热恶风自汗出,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咳嗽痰黄而稠黏,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难解或泻下黄色脓液(即菌痢),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多由风热邪气侵袭人体所致。

(4)湿热内蕴:症见发热午后明显升高头重身困疲乏无力口苦而粘腻不欲饮水胃脘痞塞饱胀泛恶嗳腐吞酸或腹痛泄泻泻下物秽臭即所谓“大肠湿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之邪内传脾胃所致。

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寒热在临床上的表现十分复杂但总的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两大类。寒证是阳虚阴盛表现出一系列阴冷的症状;热证是阳盛阴虚表现出阳亢阴虚的一系列阳热症状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寒证无热象而热证无寒象即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性病症需要用温性的药物来治疗;热性病症需要用寒性的药物来治疗)。下面分别介绍寒证与热证的常见表现及辨证要点:

寒证 常见症状:形寒肢冷四末不温,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质淡,舌苔白滑脉迟缓,或紧弱无力等症候表现特征为体内阳气亏损阴寒内盛并见虚象。

寒热辨证的要点大致如下:

寒证

  1. 恶寒喜暖:寒证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食热饮,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

  2. 面色苍白:寒证面色多苍白,无光泽,少数患者面部易出现浮肿。

  3. 舌淡苔白:寒证舌质淡,舌苔白,或滑而润泽。

  4. 痰、涕、涎液清稀:寒证痰、涕、涎液多清稀无色。

  5. 小便清长:寒证小便多清长。

  6. 大便溏薄:寒证大便多溏薄。

  7. 脉象:寒证脉象多沉紧或迟缓。

热证

  1. 恶热喜冷:热证表现为发热怕热,喜食冷饮,精神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燥或干而少津,脉数或弦滑。

  2. 面色红赤:热证面色多红赤,口干渴,喜凉饮。

  3. 舌质红苔黄:热证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

  4. 痰、涕、涎液粘稠:热证痰、涕、涎液多黄浊粘稠。

  5. 小便短黄:热证小便短黄,量少。

  6. 大便干结:热证大便多干结难解。

  7. 脉象:热证脉象多洪数或滑数。

需要注意的是,寒热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应用和调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