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下称塔吉克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关于“塔吉克” 的词意,有古代阿拉伯部落“塔伊”“大食”及11世纪中亚突厥人对操波斯语的“塔特”民族的称呼等说法,但一般认为“塔吉克”出自“塔吉”一词,塔吉克语为“王冠”之意。 塔吉克人的语言为塔吉克语,包括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大方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克人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占80%的总人口)、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地区,中国境内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截止到2021年,中国境内塔吉克人数为50,896人。 塔吉克人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族。这些部族在很早的时候就分布在我国天山以南的许多地方。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将中亚地区操伊朗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统称为“塔吉克”,此后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民族自称。自古繁衍生息在新疆广大地区的塔吉克人,以及不同时期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塔县的塔吉克人是我国塔吉克人的先民。两千多年以前,张骞(前164—前114)通西域,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帕米尔东部的各伊朗语部落与中央王朝确立了行政上的从属关系。此后,前往中亚及地中海的使节和商人不断经过帕米尔,这里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促进了塔吉克人社会的发展。 公元2、3世纪,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先民建立了朅盘陀国,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孔道关隘,对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桥梁作用,在我国塔吉克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420—589)的朅盘陀,国力强盛,有寺院10多座,僧侣多达500余人,成为这一地区小乘佛教中心。约在(713—727)年间,吐蕃(633—842,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势力达到帕米尔一带,朅盘陀国末代国王裴星归降吐蕃,曾经强盛的羯盘陀国从历史上消失了。天宝元年(742),唐朝设立了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葱岭守捉”,扼守帕米尔高原,实行有效的管辖。宋、元之际,塔县地域称为色勒库尔,朅盘陀的后人成为色勒库尔人。蒙古人征服中亚(1218)之后,色勒库尔连同中亚大片土地一起便归属于察合台汗国(蒙古四大汗国之一)。 由于几经战乱,色勒库尔的塔吉克族人口锐减,大部分散居在外人罕到的地方放牧少量牲畜和耕种小块土地,和附近居民一样皈依伊斯兰教,于11世纪加入了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教派。
 明朝(1368―1644)时期,色勒库尔又成为叶尔羌汗国(为察合台汗国后裔建立的的东察合台汗国所属)的一部分。 18世纪初,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教派的“伊禅”色以提利在察合台后裔的支持下成为色勒库尔塔吉克的统治者。1759年,清朝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设置了统辖新疆的伊犁将军,喀什噶尔以西及帕米尔地区都属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直接统辖。色勒库尔沿明旧称,划为色勒库尔回庄。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Mohammad Yaqub Beg,1820-1877)入侵新疆,建立了侵略政权哲德沙尔汗国(1867—1878)。 1865年,浩罕汗国(Khanate of Kokand,1514-1876,中亚地区封建国家)军官阿古柏(Mohammad Yaqub Beg,1820-1877)入侵新疆,建立了侵略政权哲德沙尔汗国(1867—1878)。  1877年,大清左宗棠(1812—1885)出兵收复新疆,原色勒库尔回庄阿奇木伯克(官位)艾里布(?—1879)利用清军胜利的声势和塔吉克人驱逐侵略者的要求,杀死阿山夏,收复色勒库尔。 1884年新疆建省,色勒库尔由莎车府分设“蒲犁分防通判厅”。1895年,沙俄勾结英国签订协议瓜分了帕米尔,并企图进占塔县。塔吉克人为防御俄英帝国主义的继续入侵,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长期在垦牧戍边,担任边防重任。 辛亥革命(1912)以后这里改为蒲犁县,下辖27个庄。
塔吉克人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和白色的肌肤,如果不是在塔县或身着西装,一定会被误认为是“外国人”的。这里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人们,对于我们这些“冰山上的来客”非常的友善,给我们这些黄色脸庞的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是帕米尔高原上又一道亮丽的“景观”,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