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科|【徽商研究系列文集】(五)

 古稀童趣 2023-11-12 发布于安徽

导读

徽州文化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近年来,“徽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徽州历史文化的学科,已经引起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深切关注。本文作者张玉科先生既是徽州人,又是历史学者。他怀着对家乡深切的爱,多年来一直在“徽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引经据典,探访取证,勤于撰写,在发表【徽学研究系列文集】10篇的基础上,又对徽州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徽商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遂又有【徽商研究系列文集】出台,仍交由本公众号陆续刊出,以飨对地方文史特别是徽商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张玉科|【徽商研究系列文集】(五)

09  徽商富而有仁义   

徽商深受儒学教育的深刻影响,追求富而有仁义的名声,每每遇到国家军需或者水旱灾荒等情况,都能做到慷慨解囊,捐赈助饷,报效国家和社会。

明景泰六年(1455),歙县境内发生大面积饥荒,富堨的汪明贞带头捐粟600石,一时间慕义者争相捐输,全境没有人因为饥饿而死亡,郡守为此大为嘉赏。弘治十年(1497),歙县又发生大饥荒,谷物价格上涨,义成的朱永通带头捐粟600石以救灾。嘉靖三年(1524),岩镇人吴荣应诏救灾,捐粟500石,其子吴文彦乐善好施如同其父一样,捐粟赈饥为全县之冠。万历十六年(1588)发生饥荒,吴文彦的弟弟吴文光设粥场以施救饥饿者。毕懋在於潜经商,当地发生大灾,毕懋捐输米粮给灾民,日给数千人。滕县逢灾,在山东滕县、江苏沛县一带经商的歙县人吴思沭,出粟赈济,置义冢以埋饿殍者;因水患使得黄河改道,柳庄一带山中的块石没于水波之中,船行其中一触即破,十分凶险,吴思沭出资雇人清除河中锋利块石,从徐州沛县一直到河北的清河县300余里,用了三年时间清理殆尽,从此船行很安全。吴思沭还在夏镇砌石筑岸,建造渡船两只,雇人撑船渡人四十余年。稠墅人 汪泰护经商常州,遇灾荒年岁,赈济捐输600石。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歙县境内发生饥荒,在浙江经商的瞻淇人汪燧散发谷粮500石以赈济族人。

雍正九年(1731)沿海海啸成灾,扬州盐商 歙县潜口人汪应庚在伍佑、卞仓等盐场设粥厂施济灾民。此后两年,江潮接连泛滥,百姓纷纷离别家乡四处逃荒,汪应庚倾囊中之金予以安定州民,随后又运米数千石救济灾民;灾后疫病相继发生,汪应庚设立药局救治患者。雍正十二年(1734),汪应庚运米粮数万石到灾区,帮助灾民顺利过渡到麦收季节。汪应庚还到与扬州相邻的丹徒、兴化等地输粟赈灾。此次连续三年的赈济之举帮助了39万人度过灾年,朝廷给予嘉奖,特授汪应庚为光禄少卿。

乾隆十六年(1751),歙县发生灾荒,杞梓里人王槐椿出谷赈济之外,还赴浙江购米运回,减价平粜。同年,唐模的许荫本倾尽仓廪平粜;梓坑人叶永瑞捐资代乡人缴纳所欠赋税;路口人徐士修经商扬州,捐五万缗籴谷赈济乡里。

《清史稿》中记载,乾隆年间,“金川两次用兵,西域荡平,伊犁屯田,平定台匪,后藏用兵,及嘉庆初川、楚之乱,淮、浙、芦、东各商所捐,自数十万、百万以至八百万,通计不下三千万。”这些捐饷大多出自两淮徽州盐商。乾隆年间新绾人鲍峻在浙江经营盐业,家境渐裕,捐屯饷,设 义仓,助军需,浙江巡抚为此上奏朝廷邀恩褒奖。鲍峻之子鲍魁乐善好施如同其父一样,乾隆九年(1744)发生水灾,禾黍漂溺,造成饥荒,鲍魁捐资 籴粮,以济乡闾,让灾民渡过难关。嘉庆八年(1803),川楚陕三省平乱,扬州盐商鲍漱芳集众盐商捐输军费粮饷;洪泽湖水患冲毁车逻五里堤坝,灾民嗷嗷待食,鲍漱芳集议公捐6万石助赈,得到朝廷允许在各地开设粥场,并亲自到泰州督视赈事;第二年,淮河和黄河大水漫溢,鲍漱芳又倡议设粥场赈济灾民,并力请公捐麦4万石,展赈两个月,使得数十万灾民受益存活下来;秋后改造堤坝河道,鲍漱芳又集众银数万两,以佐工需。在疏浚芒稻河沙河闸时,鲍漱芳分别捐银6万两和5000两。因屡次捐输,朝廷给予鲍漱芳从优议叙加官晋级奖赏,赐建乐善好施坊于棠樾故里。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乱攻占徽州,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每年军需粮饷需要数十万两,各地徽商担心家园毁于兵灾,竭力捐输,达数百万金。

 徽州盐商对朝廷的报效捐输银非常惊人,凡是军需、河工、灾赈、皇帝皇太后诞辰及其他重大典礼活动,徽州盐商都会主动捐输报效。嘉庆时的 《两淮盐法志》记载,康熙十年(1671)到嘉庆九年(1804),两淮盐商以各种名目向朝廷捐输银达3930余万两、米21.5万石、谷近33万石。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两淮盐商承办差务,建行宫,筑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贯似长云,以供皇帝、皇太后游幸驻跸,用银数百万两。乾隆帝几次为生母举办大规模的祝寿庆典,徽州盐商都入京协办,捐银数十万两。徽商对朝廷的捐输报效,当然也换来了自己的加官进爵,使得许多布衣徽商由此而跻身于官僚阶层。

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南巡,下诏给两淮众商中原有三品职衔者,加赏奉宸苑卿衔,未到三品者俱加顶戴一级。乾隆二十七年(1762),下谕给徽商江春、黄履暹、吴禧祖、汪立德等16人再加一级。

 徽商的义善之举还体现在资助各种公益事业,比如兴修水利、建桥筑路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西溪的汪自明、潭渡的黄子庸倡议并带头捐资,修筑莘墟堨,引渠水流通,上自竺溪庵,下至古城关。元末明初,棠樾的鲍斗荫经商金陵、襄阳各地,积累了财富,捐资修筑了大拇堨。清道光十年(1830)长江水灾,芜湖的凤林、麻浦二圩毁坏严重,在芜湖经商的许村人许仁捐资助修,还被芜湖官府邀请主持赈事,以工代赈,兴修圩堤,次年春天竣工,附近数千亩良田得以保障。道光十一年(1831)夏天更大的洪水漫过圩堤,许仁又紧急租赁船只,将受灾的老弱病残者移救到高坎处,设席棚以居,饥给饼馒,寒给衣物,病给医药,还为养耕牛的人家提供草料。水退之后,又提供麦种灾后复产,倡议并带头捐款,独任其芳。道光十四年(1834),许仁58岁时卒于芜湖,芜湖民众深受许仁恩惠,吁请官府在凤林圩殷家山建祠祭祀。何永昌在湖北广济、彭泽等地经商,捐钱修路构亭,设救生船,放赈灾粮,其众多义举记载于《广济邑志》。

 明万历十九年(1591),西溪的汪徽寿出资千缗,修缮太平桥,徽州太守董石与歙县县令彭好古予以勒碑详志。汪徽寿还出资兴建西溪萃英斋义馆,修砌丛山关石板路面五千丈,出资修筑宁国县东溪、东山、东津、西津诸石桥等。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徽州郡北新岭峻险,行者艰阻,扬州盐商祭酒江村人江演捐金数万,开辟新路四十里以便行旅;又出资修缮北关万年桥;捐资疏浚扬州伍佑东河及安丰串扬官河,使运盐船只能够畅通行走。明代岩寺人佘文义,捐金万缗,置义田、义屋、义塾、义冢,瞻族济贫;捐赏四千金,建造岩镇水口石桥,以利行人,人谓“佘公桥”。明代歙县人方如骐、郑滂石等,出资修砌金陵孔道,以达芜湖。康熙五年(1666 年),歙商佘文焯游历江淮时,见前辈梅庄公修建的已有140年石桥颓然中断,遂出资予以重修,三载竣工,家财竭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歙商刘正实助修扬州龙门桥,耗费万金。雍正十年(1732),棠樾鲍士泓自楚地归里,出资重修村西桥。乾隆年间 (1736—1795),程国光出箬岭古道赴省城应乡试,见箬岭古道年久失修,行旅艰难,程国光立志修筑以便行旅。后来程国光经商富裕后,便出资砌筑箬岭古道,从新安江运来浙江的石板,经数十年,箬岭古道整修一新。

 徽商富有仁爱之心,经常自觉抚孤恤贫,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明代宣德、弘治年间(1426—1505),棠樾的鲍邦珍在河南开封经营茶叶四十余年,其善行令当地官民崇敬,人称“友善老人”。有一天,鲍邦珍在路上遇一老妪,摔倒在地而致手臂骨折,老人的儿子又去了外地帮工,老人贫无药食,鲍邦珍为其延医给食,照顾老人。一位姓谢的秀才染上了瘟疫,全家死者过半,邻居避之,鲍邦珍施棺以送死者,整药食以济生者。又有一次,鲍邦珍与祁县的一位读书人王某同舟前往浙江,途中王某突发疾病,鲍邦珍亲自调制汤药,日夜服侍。弘治十八年(1505)夏,开封许多农家青黄不接, 缺乏食粮,鲍邦珍平价售粮30余石,接济40余家。西溪的汪涛经商浙江台州,台州滨海常常发生海啸,致使一些坟冢枯骸狼藉于外,汪涛捐资购买高地收葬。台州贫苦人家有抛弃幼小子女不养的劣俗,汪涛捐钱建起育婴堂,收养这些弃婴。汪涛还捐资在故里修整从西溪至 古关的石板路。歙县狮山人汪良蛟经商青阳,生平多义行,族中有两家贫而无嗣,汪良蛟买妾以赠,皆得有后;又有卖子还债者,代为赎子;表兄黄泰兴托以孤, 抚孤成人;为失偶的朋友抚育幼女,幼女长大后又为之择婿。清初,西溪人汪景晃22岁时外出经商,从小生意做起,不断积累和发展,经商三十年,积攒下万贯家财,年过50岁之后就将商事交给子孙打理, 自己则回到故里专做利济之事。对族中孤苦者每月按时送去粮食,冬寒无衣 者及时送去衣物,对病患无医药者安排问诊给药,对死而无棺木者给以棺。不少贫家子弟不能去学校读书受教育,汪景晃就开设义馆安排子弟入学,还在村口路旁设茶汤以接济行旅之人。到汪景晃90岁的时候,他的慈善赈济之举所费已达数万,以致家中拮据,汪景晃次子汪泰安拓展家业,得以维持赈穷济困之义举。

古代修桥铺路

清乾隆六年(1741),湖北发生饥荒,灾民群集汉阳,歙县江村人江承东在汉口总理盐务,他安排子侄前往每个灾棚赠送食物和银两,在汉口的其他徽商也仿而行之,救济了许多灾民。凡徽州人来到汉阳经商办事遇到曲折和困难,江承东都伸出援手,周贫济困,不惜花钱。嘉庆十六年(1811), 在湖北武穴经商的棠樾人鲍廷屿,倡议设立归榇局,带头捐集抚恤基金,对死者亲族中无男子,或虽有男子却年幼者,给资雇人送榇归葬;对不知故里者,给资买地义葬。在汉口经商的丰南人吴凤翔,在汉口朝阳大悲阁西置买土地,以葬旅榇之无所归者,凡族人在楚地的生馆死殡,大多依赖吴凤翔帮忙办理。稠墅的汪允俶在扬州经商,因为懂医术、熟药性,常常制作配置紫雪丹、再造丸等药丸,施舍给有求之人,年末时还出资周济孤寡老人,人称“笃行君子”,其子汪廷埏在瓜州设立普济堂,受其赈济恩惠的有数千人之多。

10  徽商的财势

徽州商人经商的利润,有一部分用于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消费,尽管徽商大多崇尚节俭、为人低调,但其中也不乏奢侈性的消费。

随着经营的发展壮大,徽州商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居住是“连屋列肆”,出门是“乘坚策肥”。一些徽商子弟“被绮毂,拥赵女,鸣琴砧屣”,“不知稼穑之艰难,縻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

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一文中描写了清明扬州徽商的浪漫奢靡生活场景,“徽商及其家人带着他们的朋友门客、歌妓艺伶。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鼓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各色享乐交融一起,大有乐不思蜀之势。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描写了扬州徽州盐商的奢丽之风,“婚嫁丧葬,堂食饮食,衣服與马,动辄费数十万,吃则备食十数类,行要蓄马数百,观则以木作裸体妇人,动以机关,置诸斋阁,令座客为之惊避,玩则以金尽买金箔,载之金山塔山,向风飏之,顷刻而散,甚至以铜为溺器,高五六尺。”

徽商汪己山在清江浦开设多家典肆,家富百万,以重资召名优于家,地毯铺地,疏帘清簟,茶瓜四列,满座皆不速之客,歌声绕梁,笙箫迭奏,不啻神仙之境。盐商汪氏为其子娶媳,婚床用沉檀等贵重香木,雕饰细缕精美绝伦。别墅园林,斗奇斗巧,是徽商奢侈性消费之一。

乾隆二十六年 (1761),扬州盐商汪玉枢从江南购得九块太湖石,大者逾丈,玲珑嵌空, 窍穴千白,因此建“空心宇”“梅涧书屋”等园林,将九块奇石置于其中, 乾隆皇帝游玩过后,赐名“九峰园”。扬州歙县稠墅盐商徐赞候的园林内有 “晴庄、墨耕学圃、交翠林诸胜境”,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的御览地之一。扬州歙县盐商的遗孀、两淮总商汪硕公夫人,为了迎接乾隆皇帝驾巡扬州,提前数月,在扬州城北郊外择荒地数百亩,仿照杭州西湖景致建筑亭台园榭, 以供御览。乾隆赞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扬州歙县盐商“四元宝”、潭渡的黄氏四兄弟,大元宝黄履晟筑有易园,其结构独特;二元宝黄履暹筑有十间房花园、四桥烟雨和水云胜概别墅;三元宝黄履炅筑有容园;四元宝黄履昂与其子黄为浦、黄为荃筑有长堤春柳和桃花坞别墅。百万富商西溪南人吴天行体弱多病,却从各地罗致无数奇石,在故里兴造别墅,取“春色先归十二楼”,名曰“十二楼”,蓄养众多姝丽、艳妓。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月,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驻跸在扬州天宁寺行宫,专门举办了一场大典,给14名来自徽州的盐商各自颁赐了官爵。对此,乾隆帝满意地说:“朕此次南巡,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为了此次加官进爵,博得乾隆帝欢心,14名盐商具体“捐献”了多少银子以表效忠,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对于扬州徽商之富,乾隆帝是早有耳闻,当时扬州徽商的总资本至少在5000万两银子之巨,而大清王朝在乾隆时期号称巅峰,国库最高存银也就7000万两。以致于乾隆帝也感叹道:“富哉商乎,朕不及也。”扬州的徽商也敢于“捐纳”,乾隆时的著名盐商鲍志道,他个人在世期间就先后向清廷“捐纳”达2000万两白银和12万石粮食。这一时期的徽商无疑是大清帝国的第一商帮,乾隆下江南的背后也衬托出扬州徽商的财势。

【配图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