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三皇五帝与龙文化同脉共源

 深圳刘永图书馆 2023-11-12 发布于广东

易道   遗著         刘永整理

    在神话传说时代,龙与我们中华的先祖三皇五帝的结姻是有着其必然性的。因为龙是缘于自然而优于自然的民族精神的神物,而这也正暗合了我们从有文化记忆以来,三皇五帝在在华夏历史中真实存在过,但却没有明确史实介绍部落氏族首领三皇五帝的身份一样。龙在那里?龙在华夏儿女的心里!三皇五帝在哪里?也在心里。人们把三皇五帝同龙并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对先祖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和祈盼;另外就是后世统治者为了神化王权宗室,正名皇室血脉的神圣与高贵而杜撰的神化。但无论如何,龙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国的王族占有着,并且关系密切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龙文化所走过的铭刻在漫漫历史长卷上的轨迹。

我们在认识神化了的三皇五帝时,所看到他们的身影似是而非,也正是这种不清晰,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神龙是我们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领袖,是缘于自然而优于自然的。拿中国原始进化同西方相比较,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南辕北辙。西方的文化始于商业殖民,而中国文化则始于农和以农为天的观念,这种思想,在初期就根深蒂固的生长在我们先祖的脑海里。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其神话富于想象,雕刻建筑之古典美,数学、几何及自然哲学的理性思维较发达。而中国古代之文化,则是我们本土文化自然创造生长出来的,没有任何的借鉴、引用。其所长则在社会政治经济之实用文化方面,而及于伦理、道德、人文哲学等。这也正是适合神话细腻而富有感情的神物适宜生长的土壤。西方之神多严酷,而中土之神多善性,在西方龙只是个守护的凶猛禽兽,而在中国却是受万人膜拜而极富人情味的龙神。

中华民族自原始社会以后,一直是以精神力量来统御民心。中国所有的古藉文化一直在称谓尧舜之德如:“钦明文思武安。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再强调德、仁、义,强调其精神力量。

    所以神化前的三皇五帝与神话先祖均与龙有关,而龙文化从一开始就与天地、自然、仁德、道义紧密相连了。

                              ——易道龙文化简述

    三皇五帝有较多的传说可查,但流传至今的三皇五帝其说法有几个版本。

    对三皇五帝的称呼有史实记载以前既夏朝以前较模糊。三皇争议较多,而五帝则有《史记》中《五帝本纪》为据,争议较少。三皇五帝有以下几种说法。

    “神人说”的支持者认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另一个说法,指“三皇”其实是古时候三个先进的民族,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而五帝,则是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第三种说法,认为“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所以“三皇”是古时三位有道的君主,分别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及黄帝有熊氏;而“五帝”则是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及帝舜。

    《史记》上对“三皇”未作记载,所记“五帝”为:黄帝、颛顼、喾、尧、舜。

    伏羲被称为“人祖”,河南古城淮阳有“太昊伏羲陵”。据文献记载,这里春秋始建,秦汉有祠,唐宋昭立陵庙,多次修葺,至今祀事不断,明洪武年间,则又大加修葺,英宗十三年以后,形成了宏大壮观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落,至清又多次修葺,祀事隆盛。“伏羲陵”始建于何时却已经无据可查,只有《左传,昭公十七年》里有记:太昊伏羲,葬于陈。也就是今淮阳。《陈州府志》也记载:汉以前有祠,宋太宗昭立陵庙,明太祖修缮亲祀,清代各帝皆遣官祭祀。

    伏羲是我们公认的人类的始祖。史记中关于龙与伏羲的部分记载,足以说明龙与伏羲的密切关系。

     史记中有关龙与伏羲的记载和资料很多。由于《易》为伏羲所创,故《易》中之龙大都与伏羲有关。先看《易》以外的资料。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孔颖达疏:“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这里的有龙瑞就是根据传说中伏羲见河马负龙图出而作八卦示为瑞。所以《帝王纪世》也有相似的记载:“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载:“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

    《古今图书集成·帝王部·太昊伏羲氏本纪》引古《三坟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因龙出而纪官,……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廓,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羲”。

    《纲鉴易知录·五帝纪·太昊伏羲氏》亦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除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于是共工为上相,柏黄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连居西,葛天居东,阴康居下,分理宇内,而政化大治。”

    山东武粱祠的汉代伏羲女娲石刻画侧有书曰:“伏羲仓精, 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此处之“仓精”就是苍龙。《礼记·礼运》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郑玄注:“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握河纪》云:“龙而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河出龙图,洛出龟书”。张衡在《东京赋》中亦曰:“龙图授羲”。

    《易》既为伏羲因获“龙图”而创,自然龙在《易经》中就应占有突出的地位,故《易·干》曰:“初九,潜龙无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时乘六龙以御天。”

    《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潜龙’也”。又曰:“云从龙,风从虎。”

    《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说卦传》所载之龙与伏羲墓相关有:“雷以动之,……干以君之”,“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震,动也”,“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干为首”。“干,天也。故称父,……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说卦传·十一章》:“干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良马,为老马……。坤为地,为母,为布……。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长子……;其于马也为善鸣”。

    《太平御览》里的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意思是说雷神居住在雷泽,而伏羲的母亲踏过雷神走过的脚印,感生出了宓牺。宓牺即是伏羲。这里要留意,我们始祖的血缘关系是雷神的子裔,虽然雷神出现的比伏羲要早,之前甚至还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但是总要有个横断面,从我们在河南淮阳县的太昊·伏羲庙来看人们认定的始祖还是伏羲的。雷神是属于神的行列,而伏羲是在人的行列,雷神是什么样子的呢?

    《山海经》里对雷神的描述是“雷泽中有雷神,龙头而人身,鼓其腹则雷,在吴西。”这是潜在的告诉我们,人类的始祖是龙的儿子,为以后的龙子龙孙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虽说是神话传说,也有据有史可查。吴西在今天的江苏太湖地区,史前神话传说指伏羲氏族为吴西的神龙族系的支系。而在江苏的太湖流域现在还生存着两种鳄鱼,一种是湾鳄,一种是扬子鳄,它们在下雨的时候也会大叫,而叫之前必鼓其腹,和当时的记载吻合。而据史料记载,雷神后裔的伏羲氏族创造了以鳄为主体的“半人半鳄、人头鳄身”的神龙祖神。因为这些本无据可查,再者是因为我们创造龙时本来就是一个兼容我们思维所有的不可解之谜的总成,所以对不可查的神物,以神话的方式清晰而虚幻的从龙身上表达出来了。

    后人逐渐明白,单单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创造世界万物的,根据当时浅显的生理观念,认识到还需要一个女的祖神。阴阳相生才能繁衍万物,单单只有一个有着龙种血脉的龙子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能繁殖延续的女祖神,这样才能阴阳调合,繁育万物,女娲就是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我们对女娲的传说知道的更多,诸如 “女娲造人说”、“斩龟补天说”等诸多的丰功伟绩,由于中国经历过一个非常长时间的母系氏族,所以女娲的丰功伟绩与人类当初对母性崇拜不能不说大有关系。看一下史书上对女娲的记载:

    《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大德。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鲁灵光殿赋》“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其“鳞身”为“大龙”,“蛇躯”则为“小龙”。

    伏羲氏部落在距今一万至七千年间,其踪迹可以从神话传说中查的出来。史前的神话传说相当的紊乱,有多种版本,有时候也不能自圆其说,有传说伏羲与女娲本是兄妹,在混沌初开,宇宙洪荒的年代,只有他们二人相依共存,在天崩地裂的时候他们不顾安危,伏羲劈山填海,女娲练石补天。这是最早神话传说。他们的结合为人类留下了最早的文化,在所有文字资料的记载中都有龙的影子。在流传后世的诸如出土的绢、画象石、砖刻上都有伏羲女娲像。他们二人人首蛇躯、两尾相交、各托日月。两种图腾的综合,也曲折的反映了史前原始部落连盟发展的史实。日月代表阴阳,也代表天地,男女,当这些都具备以后,人类的发展,进化条件也都具备了。而此时龙的形象已经在萌芽状态中,已经从鱼蛇的状态渐渐成熟,开始从模糊的历史中一步一步的走了出来,龙的背影日益清晰。 

    炎帝神农与黄帝轩辕共为华夏人文始祖。后世一直流传着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这也是对炎帝黄帝的祖源认同。传说炎帝 “植五谷”、“尝百草”、首倡“日中为市”(物物交换),创造了古代农耕文明,与黄帝轩辕部落共同创造了古代华夏文化,因此被后世尊为农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

    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本起烈山”,这烈山就是今日湖北随州城北厉山镇西的烈山。烈山是桐柏山伸向古云梦泽方向的一条支脉,逶迤而平缓。烈山东麓有一个古老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炎帝神农洞”。

    每年的六月五日在烈山之麓隆重举办的炎帝神农生辰庆典,台湾、香港、澳门、韩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海外朝祖团都来拜祭炎帝,拜祭我们共同的祖先。

    黄帝传说的时代约公元前二千六百年,黄帝姓姬,生于轩辕之丘,又称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云:“黄帝为有熊。”《史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部落逐渐强大昌盛起来。当时蚩尤在南方作乱,炎帝被蚩尤打败了,所以求助于黄帝,当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炎帝神农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黄帝带领各部落首领战败了蚩尤,平定了天下,因此他被众首领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称黄帝。传说黄帝命仓颉造字;令风后据兵法,创战阵;让隶首制定度量衡标准;命伶伦定曲调,开始有五音。黄帝教民盖房屋、造周车;帝后嫘祖养蚕织布。诸侯尊黄帝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黄帝统一中原后,召集各部落联盟,商讨部落联盟统一的图腾,以便统一行动。原来各大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黄帝集团有熊部落的图腾是熊;西南各部落的图腾为虎;南方各部落的图腾为蛇;东方各部落的图腾为鱼。还有的部落的图腾是鹰、猴、鹿、马等等”,在黄帝的时代综合了近似于龙形的图腾。

    《世本·帝系》对黄帝的功绩作了简单的描述:燧人造火,伏羲 制以嫁娶之礼;女娲作笙簧;神农和药济人;蚩 尤以金作兵器。”然后说到黄帝:“黄帝造火食、旃冕。 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数,着调历,使伶伦造磬,垂作钟,沮诵、仓颉作书,史皇作图,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胡曹作衣,于则作扉履,雍父作舂, 雍父作杵臼,夷牟作矢,挥作弓,共鼓、货狄作舟。”这是黄帝造福苍生的大致概括。 

    在军事方面,黄帝经历了两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一场是和《韩非子》中记述的类似前锋的蚩尤的战斗,一场是和炎帝作战。与蚩尤是一场流传后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据说黄帝连合了熊、罴、貔、貅、虎等六个部落,并请九天玄女传授兵法、杀了东海流波山夔兽剥皮以制鼓,抽雷泽兽的骨以为槌,战鼓响时,方圆五百里鸟兽俱惊。最值得强调的是黄帝与龙关系密切,在《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依靠应龙的帮助战胜了蚩尤。

    黄帝平定了蚩尤后权力日益强大,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都取得了胜利,平定了天下,促进了历史进程,并统一了以龙为主体的图徽。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 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和炎帝一起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活动的地方也能从神话中推敲出来一些。《山海经·西次三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唯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都,及帝之囿畤。有鸟焉其名曰'鸫’,是司帝之百服。”这里的“帝”就是黄帝。《穆天子传》载:“天 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我们可以以此推测出来,黄帝的活动范围是在昆仑山一带。《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很多记载都指定黄帝是在昆仑山一带,真实的黄帝也可能真的生活在昆仑山一带。

    在战国末年风行的“五行学说”影响下,人们把天下分给了几位始皇帝,人们想象着逝去的帝王在天上也应该有一席之地,于是天上的帝王也开始了分化,北方有水帝,南 方有火帝,东方有木帝,西方有金帝,中央有土帝,因土是黄色,又称黄帝。

    崇拜一个不了解的人物时,人类总是会把他神化。虚而生玄,玄而近神。《庄子》中的记载赋予了黄帝奇异的力量, 《韩非子·十过》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台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之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复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神龙驾车,毕方是一种怪鸟,这是一个盛大的出巡场景的描写,连后来和黄帝大战涿鹿的蚩尤这时候也只是做了黄帝的前巡锋。这只是后世想象的皇帝有了诸多的神力的其中一个画面而已。

    皇帝统一后以龙做图腾与应龙有关,在与蚩尤作战时,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驭龙而战。《管子·五行》载黄帝“得苍龙而辨于东方”; 《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黄帝“乘龙”;《淮南子·冥览训》载“黄帝治天下……青龙进驾”; 《史记·孝武本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上龙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论衡·纪妖》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大山之上,驾象舆,六蛟龙”。 《孙绰子》载黄帝“驾八翼之龙”。 《轩辕黄帝传》载黄帝“作龙衮之服”。 《今本竹书纪年》“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皇帝不但与龙关系密切,他本身也有着许多关于龙形的记载。《史记·天官书》载“轩辕黄龙体”。 《论衡·骨相》“黄帝龙颜”。 《列仙传》载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路史》黄帝“日角龙颜”。当然,这只是一个龙文化的传说分流,是后人美化的结果了。

    黄帝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崇拜,各个部落受不同文化风俗的影响,先前是各有崇拜人物的,如在秦以前有崇白帝的,也有崇青帝的。 据《汉书·郊祀志》:“秦灵公于吴阳做上畤,祭黄帝;做下畤,祭炎帝。”在此之前,秦人或祭青帝,祭白帝,还没有祭过黄帝。黄帝得到人们的膜拜是在公元前420年前后,顾颉刚教授当年考证历史认为“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而秦国统一了天下之后,确定了黄帝的地位,后世就一直沿袭了下来。

    孙中山在《祭黄帝》诗曰:“中华开国长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伟。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对黄帝的生平业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身世各有不同,但总有一点相同的,就是出处莫不与龙有关。

    少昊陵古称云阳山,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处的高阜上,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是我国著名古陵之一。少昊,号金天氏,传为黄帝之子,五帝之一。“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

    宋大中祥符五年垒石成墓,雕石像。宋政和元年用万余块石砌起陵坛。少昊与龙无缘,但他是星神之子。如《玉函山房辑轶书》辑《春秋纬元命苞》说“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左传·昭公十七年》“我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与后来的凤图腾有很大的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之一的颛顼: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这说明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颛顼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母系氏族已经过去。当时还规定一些制度,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侧身回避,兄妹不准结婚等,“父权制”慢慢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

     五帝中的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 黄帝 长子玄嚣 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 ),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 。 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明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性,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堨也时,其服也哀”。 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堣之裔,生言其名。本德治世。抚宁天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尧、舜、禹是同一个时期的三代君主,开创禅让的形式显示了社会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温暖,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竹书纪年》记“帝尧母庆都……一旦,龙负图而至。……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还有神话传是尧帝的母亲在尧帝出生的时候梦见了彩虹,而彩虹在古时候是同天上神龙相联系的,这是上天的一个预兆。      《尧典》记载:帝尧命令羲氏与和氏,观察天象,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季节。这就把无序的农耕变得有序,有效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帝尧统领天下的时候,造福苍生,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在尧统治时期,曾经遇到过两次大的灾祸。一次是水祸,一次是旱灾。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形容当时的洪水泛滥,帝尧根据众臣的推荐命鲧治水,鲧采取堵塞的办法,九年时间,非但无效,反而洪水泛滥更甚。后命鲧的儿子禹治水,行山川大泽,摸清水流脉络,采用疏导方法,理顺江河渠道,使肆虐的洪水畅流入海,天下万民得以安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成了千载美谈。

    大旱之时,帝尧发现了水井的妙用,发动子民,广泛凿用,解除了忧患。至今人们还把水井和尧联系起来,以尧井怀念尧的恩德。

    尧经过洪祸和大旱的考验并带领先民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并利用自然,使农事大兴,开风气之先。

    尧帝时,契作司徒,敬敷五教,还重视道德法则。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顺天之则,行地之道,理顺各种关系,建立伦理道德的新秩序,使社会出现了友好祥和的景象。所以《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尧舜始”。

    继尧帝之后是舜帝,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也是道德文化。 “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舜时不仅光大尧的传统,而且让夔作曲乐,以乐陶情,以情教化天下,加速了文明的进展。

    夏禹的传说就更多了,夏禹,姒姓,在尧帝时发了大水灾,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按照堵的方法呕心沥血的堵了九年而不能根治天下水患,后被杀于羽山。舜即位后,命鲧的儿子大禹继续负责治水。禹前车之鉴,改以疏导为主,终于治理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鸟来朝。舜后以禅让的形式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称夏禹。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的父亲鲧被杀后尸体几年不化,禹出生时既是从鲧肚子里爬出来的一条黄龙,随风而长,而当禹决定用疏导的方法来治水时,鲧也变作大熊在水底为禹疏导九州岛屿。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平息了水患。《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是夏禹治河活动和禹治水后黄河河道的描述。      

    《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韩非子·五蠹》记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一直到现在,黄河两岸仍广泛流传着夏禹治水的传说和印迹。

    尧舜禹三个开风立先的上古皇帝,为我们华夏开僻了文明的源流。“中国”的概念也形成于那个时期。当时以帝都为中国,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尧典》记载,尧治理天下,“协和万邦”。虽然在黄帝时,一度创造了统一的部落联盟,可黄帝之后,盟主更迭,时局如水,中原大地邦国林立,各自称雄。尧继位后,重新统一中原,宾服四夷,平治水土,划为九州岛屿,形成了“中国”的雏型。舜继位后,设立天下十二州,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联盟。禹主政时,恢复九州岛屿,到他的儿子启,终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神话记载上看来,尧舜均为龙的子孙,属龙族。夏禹更是龙的化身,以龙为夏族图腾。建立国家称为夏,龙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夏王朝的标志。

  后人绘黄帝炎帝结盟图,炎帝部落图腾是凤鸟,皇帝部落图腾是神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