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涵养人文:教育回归本真的基本要义

 小桥流水1i79ra 2023-11-13 发布于河北

全文长 3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涵养人文:教育回归本真的基本要义

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价值是求善的追求,涵养是求美的积淀。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就是唤醒人的生命价值感,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积淀人文素养的过程。

教育教学必须回归到教育教学的原点——人的培育,才能找到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关注点;必须回到教学的本质,才能找到有效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让孩子们学得主动、生动和灵动。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作“性”,顺着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因此,好的教育,是顺应自然本性“以艺求道”的过程,是生命在场的教育,是大生态环境下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顺应人的自然禀赋,去唤醒、去鼓舞、去激励,亲近自然、家庭,融入社区、社会,让学生在自然、学校、社会大的生态环境中去经历、感悟、体验。

一、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浸润与扎根

种子只有扎根于土壤,才拥有了生命成长的根基。教育的土壤是什么?是当下的现实、眼下的生活、未来的社会。真正的教育,是精神浸润与扎根,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里拔出来,而是为他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唤醒并赋予其内在的生长力,让灵魂的种子沐浴阳光和雨露自己生长。这样长出来的灵魂,没有压制、灌输、斫削,才会具有厚实的生活体验和丰盈的成长经历;这样成长的生命,才会拥有坚韧的生命质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这样的教育,才能赋予受教育者以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成绩更不是衡量学生和老师的全部。分数重要,仅是教育教学的副产品,“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究竟去向何方,要不断拷问灵魂,反思教育行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安身立命”,强调向里用力,强调反省自责,反躬己身,强调克己忍让,强调勤奋自励。古今中外无数贤哲,都对教育教学的取向进行过理性、深刻的思辨,核心要义是:智育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看一看时下的主流教学,就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其他皆空,唯此为实。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蕴被化简了,压缩了,使一场场内涵丰富、有滋有味的风味大餐变成了一块块经过压缩后的饼干,缺乏原汁原味。学生的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培养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他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人是目的。人的成长、发展、权利、尊严等基本人性,就是人类社会全部进步事业的目的。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将这向上之心,根植于普通人的寻常生命、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人能自新其德,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文精神的积淀,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的活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

二、真正的教育是注重积淀人文底蕴的教育

为什么刻意强调人文?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的内心秩序的和谐是社会秩序和谐的基础。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即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18个具体点。具体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早在1972年发表的《富尔报告》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1996年发表的《德洛尔报告》,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育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群落、生态系统。深入实践生态教育理念,致力于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克服道德缺失、违反教育心理科学规律的功利性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追求“科学素养树魂、人文素养立根”,以学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独特教育理念,就必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播撒为人处世立命的“种子”——“道德”“能力”“情意”。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深刻有力地唤醒人的灵魂,让其产生自我生长的力量,那它还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有多少人,在正义与邪恶、坚守与背叛、理性与看客中选择了后者,甚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涵养人文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由之路

核心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高阶素养,是安身立命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要找到教育回家的路。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回归,意味着教育需要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拿别人的痛苦与绝望寻欢作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了一己之私肆无忌惮地制假售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决绝地分裂人格、撕裂亲情、背离人伦?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培养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人说,上述种种皆是社会造成。那么,社会是谁构成的?雪崩的时候,每片雪花都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因子,一切问题都要拷问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实,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责任担当的缺位。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高效课堂,应当是学生全维度发展的课堂,而非纯知识的课堂。今天高效课堂建构多样化的背后,过分地突出“知识传递与升学应试的高效率”,却忽视了“能力养成和人文积淀的高效益”,高度的纪律性、行为的规范性、流程的统一性、答案的标准性和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找不到教育教学新的生长点和着力点,个性化、特色化、本土化缺失。由于可以度量和复制,这种趋势又演变成一场名为课堂效率的扭曲竞争,今天崇尚技术和操作的课堂,正不断滑向危险的“效率崇拜”中,也正在误导着教育的走向,销蚀着教育的灵魂,扭曲着教育的本质,也正在催生着灾难性的后果。

提到“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实质上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是教育的觉醒与救赎。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观念本身在发生变化。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按照爱因斯坦的标准,今天学校里传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识的知识”(仅仅是“信息”),与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点的“智识”相去甚远。因此,基础教育是着眼于自由人、全人类的教育(即“人文教育”),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或技能知识传授。施特劳斯(LeoStrauss)在《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这是一种以注重公共对话与理性思考为特点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判断,并能就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论辩的能力。

其实,人文教育并非排除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培育”和“心灵触碰”,是从“知识到智识”;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只有树立人文生态教育的理念,实现全维度、高效益育人,引导孩子首先学会做人,使其向善、向上、向美,才能回归教育的目的、本质和正途。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

一方面,我们压制灌输,以“成绩与排名”甄别培优,扼杀天性、友善和创造力,播种等级、差别和仇恨;另一方面,对于不存敬畏的学生和蛮不讲理的家长,欲教又无法,欲罢又不能,常常错失教育的黄金时机。仅以爱的名义,包容他们在没有道德底线的生态中野蛮生长?显然,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注重“成绩与升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表面上是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着想,实质上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我常常告诫我的学生、我们的老师:“画皮莫若励品。”相貌的精致、服饰的华丽与内心的优雅、尊贵是冰火两重天,云泥两境界。一个人能够被剥夺的,仅是外在的虚名浮利,内在深厚之学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友善之品德如影随形,难以剥夺。如果爱,请真爱。别只给学生今天的食粮,而善意地挖断了孩子们通向明天的路。只有“以人为本”和“人文底蕴”在校长的脑子里落户、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才能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素养的种子;“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才能转变为“人文底蕴、责任担当、思考创新”等“素养的表达”。我们可能攀升不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教育的方向不能偏离,底线必须坚守,那是教育的基点,也是人类最后的屏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