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小龙 | 英文的一句话就是一句话,中文的一句话是一件事——谈中文标点符号的特点

 朴朴的世界 2023-11-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新闻学院17级小张同学来信:
 
中国古代有不统一的句读符号,但在严肃的书面语言中,比如各种史料,是没有表示断句的符号的。而中国现有的标点符号系统也是从西方引入的。   
 
为什么中国没能发展出完善的标点符号系统呢?这与汉语是一种“视觉语言”有关系吗?
 
小张同学可能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中国没能发展出完善的标点符号系统”这个问题,本身含有价值判断,是一个西方视角中的问题。“完善”的标点符号的标准,是西方标准。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文的标点符号。

图片
 
1.中文的标点符号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为适应汉字书面语的特点,很早就发展出了标点符号。
 
一开始是服务于文字的符号,例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重文、合文的符号。
 
当一个字需要重复时,在这个字旁加两个短横。例如“虔敬乃后,孙_勿忘”,这个“孙_”就是子孙的意思。
 
又如在两个字后加一个钩倒符号,表示这两个字应该颠倒读。

图片
 
春秋战国的铭文和竹简中开始出现句号,既有句末的句号,也有篇末的句号,形式不一样。
 
秦代竹简在字组之间、句段之间、段落之间,都有标点符号。一个字组中字与字之间加冒号,表示整个字组重复。
 
汉代的标点符号渐渐丰富,广泛用于篇章句段。其中有扁形的方框,有大小不同的圆点,有圆圈、三角形、钩形、滴水形、横线、斜线、曲线、斜线、方括号等。其中既有章句符号,又有句读符号。

图片
 
2.中文的标点本质上是一种隔断号
 
我们从早期书面语的标点符号可以看出,它们本质上是一种隔断号,没有严格的“句”意识。这样的标点,不同于西方语言的标点。西文用的是语法标点,中文用的是声气标点。
 
中文的句读,本质上是文章音节运行中一种暂时的休止。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所云:
 
“施于声音,则语有所稽,宜谓之,施于篇籍,则文有所介,宜谓之驻。一言之驻,可以谓之 ,数言联贯,其辞已究,亦可以谓之。假借为读,所谓句读之读也。”
 
这种“声有所稽,即为一言”的句读,实际上是一种声气之读,音句之读。古人意识中的造句法则,正是这种声气止息的法则。

图片
 
其实,岂止是句读,就是“章”、“言”,最初又何尝不是音句之“章”,音句之“言”,“但以目声势,从其终竟称之则为章,从其小有停驻言之则为句,为曲,为读,为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于是古人断句“若长于七字,则虽为一句,究之必有可读之处”。“今遇八字以上句,并加读焉。”(周祥钰《大成曲谱论例》)音句之读几乎流于一种纯音节之读。

图片
 
3.从音句之读到义句之读
 
然而,语言交际的根本目的是传达信息,古代以经学为主体的学术传统又把“离经辨志”作为语文教育、语文研究的一项主要工作。“离经”,即离决经书之句读;而“辨志”,正是审辨经籍的文句意义。
 
单纯的音句之读,在复杂多变的文章面前往往分不清主旨的脉络。于是,后人在语言分析实践中又提出了以意义完备为基础的义句之读。
 
义句之读首先着眼于汉语句子组织的文意完整性,并以此区分句读。《说文解字》第五篇上部首: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图片
 
段玉裁注:

“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
 
《论衡》正说篇亦云:

“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
 
可见,古人断句,一靠精心审度属文辞气,二靠推究文理,探寻义旨。正是在声气断续和文理分合的体会中,古人开始区分音句之读和义句之读。我们在历代多部著作中都看到这样的论述: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咏,谓之读。”

图片
 
我在博士论文《中国句型文化》中,把中国古代的句法意识,亦即中文的句法原则,概括为:句读本体,逻辑铺排,意尽为界
 
这里说的“逻辑”,是中文的时间逻辑(而非空间逻辑);

这里说的“意”,就是句子的表达功能。

作为我国第一部语法学博士论文,这样的本土化工作出于强烈的文化责任感。

图片
 
4.中文标点的句号不确定性
 
从具体操作来看,音句系于呼吸,很容易点断;义句基于文意,靠对全句表达功能的解悟,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个“主观性”,就造成了中文标点中句号的不确定性。例如:
 
她常坐在她的屋门口,搓得头发、眉毛、眼睫毛都白了,二大从那里过,见她两只手飞快地把棉花卷到高粱秆上,搓得又快又匀,忙得顾不上抬起眼来招呼他。(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这样的句号不确定性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中文不太需要句号,只要句读段隔开就可以理解。

图片
 
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确立中文句子表达功能的类型,以功能断句。这就是功能句型。
 
功能句型在传统句读理论的现代阐释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本土化的中文句型系统,并在从古到今两千多年的汉语史语料的断代专书穷尽性分析中,进行了系统的实践。

图片
 
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说的话,正中下怀——
 
英文的一句话就是一句话,

中文的一句话是一件事。

来源: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