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8林子昂:大学生冒充贫困生如何解释

 高教课堂研讨 2023-11-15 发布于江苏

      近年来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一些本不具备贫困生身份的大学生冒充贫困生,试图获取相关政策和资助。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构成了伤害。下文将探讨大学生冒充贫困生的相关原因与对策。

政策诱因:兼具利益与漏洞

      大学生冒充贫困生与一些政策导向有关。一些地方对于贫困生提供了额外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这使得一些学生看到了通过冒充贫困生获取额外利益的机会。政策设计上的漏洞和过于激进的扶贫政策,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政府应当加强对于资助政策的审核和监管,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减少滥用和冒充的空间。

情感需求:博取更多的关爱

      社会对贫困生的同情心也成为一些学生选择冒充的原因。在社会舆论中,贫困生通常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一些学生选择通过冒充贫困生来获取额外的社会关注。有鉴于此,社会应当加强对于贫困生的关爱,通过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减少一些学生因为追求社会同情而选择冒充贫困生的动机。

资源争夺:习惯性项目必报

      有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对贫困生的身份有一些误解,认为这是一种“特殊待遇”的象征。他们或许没有深刻理解贫困生面临的真正压力和困境,只是单纯地将之视为一种“加分项”。这种误解也是导致冒充行为的原因之一。

道德沦丧:自我要求的下降

      大学生冒充贫困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虚报家庭收入、提供虚假材料等方面。为了获得相关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一些学生选择在申请表上故意隐瞒家庭实际收入,夸大家庭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可能出现淡化的趋势。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冒充贫困生可能并不违反法律,而且能够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因此愿意选择这样的方式。这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公平受损:个体社会的不公

      大学生冒充贫困生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它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真正需要贫困生资助的学生因为资源的被占用而受到影响,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对社会信任体系构成了威胁,降低了人们对各种资助项目的信任度,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及时支持。所以,学校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审核机制,对贫困生资助申请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获得资源支持。

      总之,大学生冒充贫困生的现象是一种不良行为,既是对政策的滥用,也是对他人诚信的伤害,在个人及社会层面都违背了扶弱济困和公平竞争原则。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监管、完善审核机制、提高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度,可以有效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支持。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