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新用户40828904 2023-11-16 发布于福建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


科举制度最早开创于隋朝,之后又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项考试制度贯穿中国古代社会1300多年,是一项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给广大平民提供了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01

科举制度的亲民取士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从初试到最后一道关卡殿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报考科举的学子无论出身门阀还是寒门,一律称为“童生”。

他们需要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这三道关卡,才能脱离“童生”身份,获得“秀才”名号,这三场考试的主考官分别是各地知县、知府以及学政。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许多考生穷极一生只为榜上有名,这是他们改变阶级的最佳途径,虽然非常辛苦可是一旦成功那便是飞黄腾达。

获得“秀才”资格的学子们,每三年在省城集合参加乡试。这场乡试是由钦差大臣监考,考中的学子可以获得“举人”的身份。

这批“举人”获得了仕途做官的机会,可以担任县丞、学官等基层官职,积累经验,以期日后步入仕途,进入政府机构服务。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在乡试中,若有考生能取得每科第一名的成绩,就可以获得“小三元”的美誉。“小三元”与后来殿试选拔的“三甲”相对应,是乡试的最高荣誉。获得“小三元”的举人,往往更有望在未来的仕途中获得提拔重用。

续而获得殿试资格的举人,又称“贡士”。在历史上,殿试并不设淘汰制,所有的贡士最终都能获得“进士”名号。

这反映出皇权对人才的重视与呵护,也说明科举考试在当时是评价人才的公平有效途径。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通过层层选拔最后得到“进士”殊荣,意味着一个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官职,甚至进入朝堂,实现仕途跃升。

许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都通过科举之路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科举制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途径,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的繁荣时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进士及第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明清两朝对于通过殿试的进士,会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

最高等级为“一甲”,仅有前三名,他们被称为“进士及第”,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位的官职待遇与众不同,可谓是金榜题名者中的翘楚。

状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品级为从六品,相当于副部级,二三名也可直接授予正七品的官职。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翰林院是当时朝廷中极为重要的机构,承担修史、参政等任务,培养大量人才,三人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翰林院任职,接受深造锻炼,为他们以后的仕途打下坚实基础。

在翰林院历练过后,这些“及第”进士往往会被提拔到内阁、中书省以及各部门要职,有的甚至直达一品封疆大吏。

进入翰林院任职,不仅让这些金榜题名者得到良好锻炼,更可以通过接近皇室亲属和达官显贵结交人脉,对未来仕途大有裨益。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可以说,殿试中进入“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进士诸人中已属翘楚。

他们不但荣誉无上,还可直接取得品级不低的官职,日后仕途发展前景无可限量,这三个“进士及第”的金榜题名,可谓是进士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据史料记载,宋代开始实行进士甲等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已基本定型。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每届殿试中,能进入一甲的仅有区区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便是当届的“进士及第”。

这三人的姓名会被记录在金牌上,悬挂在太学、国子监等地,以示荣耀。当年的状元还会被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流传后世。

所以每次殿试放榜,总有无数读书人梦想能进入“一甲”的行列,获得“进士及第”的美名。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这不仅代表着无上荣耀,更意味着他们的仕途就此승飞腾达,前途无量,正是因为“进士及第”的威名和实际好处,它才成为古代读书人攀登科举最高殿堂的最大梦想。

03

清代科举中“进士出身”解读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二甲进士出身通常在40-50人左右,需要参加朝考以选拔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见习官员,需要再通过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正式授官,担任翰林编修等职位。

因此,这些出身不能直接授官,需要再考试,被称为“进士出身”。

其中排名最高的一名传胪,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官职,其他进士则需要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后,才有机会升任编修等官职。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这些进士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如可以优先选择担任的地方官职。但与进士及第的相比,他们的升迁之路更为曲折,需要层层考试,因此有“半路修行”的说法。

庶吉士根据成绩分为内迁和外转两途,内迁者可以留在中央任翰林院、吏部等职,外转者多派往地方,如担任知府、知州、知县等,庶吉士考核成绩较差者,也只能任县级官职。

04

同进士出身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同进士出身在清朝时间是指殿试中排名在50名之后的殿试进士,他们虽然没有获得正式的“进士及第”,但可以享受“同进士出身”的待遇。

这一称呼源于北宋时期,当时殿试淘汰率较高,许多考生无法取得进士及第,沦为落第者。

一个叫宋元的落第学子后来甚至投靠敌国,对北宋造成严重危害。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为化解学子们的不满情绪,北宋朝决定殿试考生全部取得进士资格,但排名在50名之后的才称为“同进士出身”,意为获得与正式进士相同的身份。

与前面的进士相比,这些同进士出身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前者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学习充实自己,后者则很难获得这个殊荣。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并且他们在六部中也只能分配边远贫瘠之地,很难获得富裕地区的好差事,在竞争同一官职时,得让位于那些正牌进士。

但是这并不代表前景黯淡,历史上有很多三甲同进士出身的人物最终仕途卓著,功成名就。

曾国藩就是典型例子,他原本只是个同进士出身,后来却官至两江总督,行政级别正国级,对晚清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另一位就是民国教育家蔡元培,他原本参加过一次殿试,但因为自己的书法水平太差而落到三甲,后来他返回家乡苦练书法两年,参加下一次殿试终于达到进士出身,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一些状元的仕途也并不都如人意,有的只混个七品知县就告终。

比如清初大书法家吴历,他的文章与书法都很出色,殿试高居第一,却最终仅官至侍读学士,远不如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和蔡元培,殿试成绩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前程。

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有何区别

殿试只能验证一个人过去的努力成果,而不能代表其全部的能力与潜力。

同进士出身虽起点稍次,但不乏真才实学之士,只要他们努力拼搏,仍有机会在仕途上获得成功。

比如曾国藩在同进士出身后,靠自己的真才实干终获青睐,蔡元培在弥补书法短板后成就一生伟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