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婴:我已不做大哥二千多年

 四地闲夫 2023-11-16 发布于山东
七品草民
七品草民
2023-10-11 06:3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起义时的标语,号召戍边士卒揭竿而起反抗暴秦。语出《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成白话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陈胜以质问的方式,表示对不满命运的不公,激励戍边士卒反抗压迫。

此语一出,“天下云集响应”,不久陈胜、吴广建了张楚政权,最终“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此语影响至今,人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妈宝”不是现在特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对妈妈言听计从,彼时“妈宝”是孝子的典范。

今天的主人公——堂邑侯陈婴,堪称史上“妈宝”第一人。陈婴在《项羽本纪》中,看看司马迁如何关照他。

陈婴:我已不做大哥二千多年

陈胜大泽乡起义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豪强纷纷揭竿而起。然而,陈婴却像世外之人一样,并未对揭竿起义表现出兴奋和兴趣。陈婴在当地虽是豪强,却甘愿平淡生活,继续打卡上班。

对于陈婴其人,司马迁如此记叙,“故东阳(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令史”即县令随从人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居县中”说明家境不错,在县城安家置业;“素信谨”则是人品的评价——平常诚实恭谨,所以被人称为“长者”——厚道人。

“东阳少年杀其令”——东阳县一伙年轻人不满意秦帝国的黑暗统治,盲目跟风,联合起来将县令杀掉了。

“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这伙年轻人虽然集聚了几千人,但在挑选领头人时,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这就是为何说年轻人盲目的原因,胡干了一通才发现挑不出带头大哥。

这群愣头青们商量了一下,听说县城里陈婴品德高尚,为人诚信谨慎,当带头大哥不错,“乃请陈婴”

陈婴甘于寂寞,不愿意抛头露面趟浑水,“婴谢不能”——陈婴借口没有能力谢绝当带头大哥。

但是,这些年轻人很执拗,非要陈婴当首领不可,“遂强立婴为长”——强行把陈婴推上了首领的位置上。这一幕有点像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感觉。

陈婴果然不负众望,做了义军首领得到东阳老百姓的积极响应,“县中从者得二万人”——仅东阳县追随的人就两万多人。

司马迁是否掺水作假不得而知,但这足以证明陈婴在东阳县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证实年轻人有眼光。司马迁不愧为是顶尖段子手,仅仅六十字,小故事渐入高潮。

陈婴:我已不做大哥二千多年

“少年欲立婴便(就、即)为王”,年轻小伙子见队伍逐渐壮大,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就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称王,他们各自自然也会得到相应封赏。“异军苍头特起”——建立一支独特的军队。“异军”指独特的军队;“苍头”以青巾裹头的士卒;“特起”解释为崛起、兴起。

是年轻人狂妄么?还是年轻人无畏?仅仅两万人就敢称王。

都不是。

对比项羽、刘邦、陈胜初期的队伍:项梁、项羽吴中起义时,“得精兵八千人”;刘邦躲藏在芒砀山时仅“数十百人”,攻下沛县“收沛子弟二三千人”;而陈胜、吴广发往渔阳戍守边关才“九百人”。

所以,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受当地拥护程度来讲,陈婴完全可以自立称王。而且,陈婴既不像陈胜、吴广被逼走投无路,也不像项梁、项羽靠武力威慑,更不像刘邦连哄带骗,追随陈婴的人马大多是自主自愿。毕竟,厚道人陈婴在东阳县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妈宝”陈婴此时举动让司马迁诧异了,陈婴竟要回家中跟妈妈商议一下。当然,司马迁没有这么写,而是直接来了一句“陈婴母谓婴曰”,中间虽然省略了不少内容,但是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来。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详。不如有所属,事成尤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史记·项羽本纪》

“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就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出现过贵人。如今你却突然得到这么大名号,不吉利啊。”

陈母这番话究竟是迷信,还是胆怯呢?枪打出头鸟,陈母竟然建议儿子不要做领头人。这确实值得好好揣摩一下。

“不如找个依靠,假如将来成功了说不定还能封侯;即使不成功,你又不是带头人,可以逃过一劫。不要做世人瞩目的人!”

“婴乃不敢为王”,陈婴的“妈宝”特性体现出来了,坚决听从了妈妈的话,不敢称王。

于是,他又编造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服手下这帮子人,

“谓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项氏一家世代任将,又是楚国的名门,如今要创建大业,除非项氏领导否则不可能成功。我们依附着名门望族,一定能灭掉秦国。

陈婴:我已不做大哥二千多年

看看陈婴这话,对起义没有什么崇高志向,纯粹为了灭掉秦国。既不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不是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于是众人从其言,以兵属项梁”,就这样众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陈婴率领军队归附了项梁。

当时项梁只有八千人,而且陈婴有两万人,但是陈婴甘愿做项梁的部下,这样便壮大了项梁的队伍。

陈婴坐在家门口,好事找上门,绝对是幸运儿,当然这离不开为人处世的积淀——“素信谨”。其实,对于项梁来说也是挺幸运的,白捡了一支部队。不过,这个必须感谢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召平(《史记》中有三个同名人)。

当时,陈胜派召平去攻占广陵,但是没有攻打下来。召平突然听到陈胜被秦军打败逃走了,又听说秦军将向广陵进军。召平听说这些问题,思虑再三,决定逃到了会稽(今浙江绍兴),因为会稽此时已被项梁占领。

召平在会稽一番操作确实够戏剧的。“矫陈王命,拜梁为楚上柱国”,估计召平此番操作全部是口头的:“上柱国”是楚国官职,相当于丞相。任命“上柱国”岂能没有印信玺符做凭证?况且任命也不带一纸文书?召平在攻打广陵时肯定不可能事先准备,而仓皇逃命路上又不可能置办。而更为奇葩的是,世代将门出身的项梁竟完全相信了。

“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召平接着命令项梁向西进军攻打秦军。项梁很乖巧地服从指挥,“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带领着八千人的队伍向西进发。

在西进路上项梁多了一个心眼,“闻陈婴已下东阳”——当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县,“欲与连和俱西”,想要伙同陈婴的队伍一起向西进军,于是派出了联系的使者。岂料机缘巧合,竟白捡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一下子壮大了实力。

以自定东阳,为将,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侯,千八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一年。——《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在项梁战死后,陈婴又追随项羽征战;项羽死后,陈婴才投降了刘邦。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被封堂邑侯。

其实,自始至终陈婴是最幸运的!

陈婴的幸运当然与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没有反秦起义,陈婴或许默默无闻一辈子。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司马迁认同陈婴母亲的处世哲学呢?

未必。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范蠡、张良功成名就之后辞官归隐。范蠡、张良此举虽然保全了自身,但是司马迁却并不倾慕。

在《史记》中,司马迁流露出倾慕向往的人只有晏婴。所以说陈婴或者陈婴母亲的做法,司马迁并不认可。

“陈王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虽然早已死亡,但他所派遣的王侯将相最终推翻了秦朝。这是因为陈胜首先倡导起事的缘故。

不以成败论英雄,陈胜虽败亡,但司马迁依然肯定了他首倡的壮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