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火与阳明火

 风声之家 2023-11-16 发布于江苏

原创 艾永昌 艾御享堂 2023-11-16 12:11 发表于新加坡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少阳与阳明均属阳经,都会发热。然阳明为病:则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总之,阳明病是邪在胃或大肠的病变,表现为一派实热之象。

再看少阳,少阳为病:经证耳聋,目赤,头疼,头角作痛。腑证口苦,心烦,喜呕。外邪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因邪在胆而逆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和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总之,少阳病是邪在肝胆的病变,表现为热里夹寒的一派虚热之象。

我们可以用排除法。凡热,先排除表热,再排除里热,剩下的是半表半里热。表热好排除,有表证“恶风寒”等,两个证型,中风、伤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漏诊”就行。

那么,里热如何排除?“白虎”之蒸蒸,“承气”之胃家实。这里,说明了里热的特点:高热性、持续性、定点性。里热可致严重津亏、神志昏乱,快速危亡。

里热典型表现为:局部疼痛热胀和(或)全身高热驰张,渴,汗多,或伴便秘尿涩黄,烦躁,讲胡话,昏迷等。里热可由表热或半表半里热转化而来,也可表里、三阳合并病。

排除了表、里之热,剩下的就是少阳之热了。低热性、不规则性、移动性。少阳之热虽也可致津亏,一定程度上的情志障碍,但病势迁延,不致快速危亡。

少阳之热典型表现为:热势不显,乍寒乍热,口苦,咽干,视听异常,烦呕,胸胁满闷,纳呆,大小便及汗岀无特异等。少阳之热由表热转化而来,可与表热并存,与里热共处,三阳并蓄。
综上所述,单纯的少阳之热与阳明之热从热势特点和临床表现方面,是不难区别的。少阳之热和阳明之热鉴别的难点,在两者寒热错杂的合并病证中。只要能区分出少阳阳明合并病和阳明太阴合并病,就能区分出少阳之热和阳明之热。

少阳兼证: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

阳明太阴合病:
阳明太阴合病病多从阴寒化,证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此阶段,治用生姜泻心汤。如延医误治,病情深入,或可转入厥阴病阶段。

疾病之阴阳是从本质上而论,疾病之寒热是从表象上来说。阴阳本质上有寒、热、虚、实四种表象;而寒、热仅仅是阴阳内涵之部分而非全部。“寒热有常,虚实无常”亦是经方精髓之一。

阳明腑证是阳明病之高级阶段,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而少阳证中的少阳兼阳明里实证,则是少阳病之高级阶段,表现为:腹满痛,郁微烦,便不通,脉弦。外感病出现弦细脉,就是少阳证。肝胆郁,郁得越重,脉就越沉。另外也可以从"火"的量上来把握:

1 、“火”的量不同:少阳为一阳,阳气的量为一份,少者小也!古人把少阳又称为幼阳、稚阳,所以,少阳“火”为“小火”。因此,少阳火热伤津,仅仅表现为“咽干、口苦”。

少阳之火虽小,却犹关重要。经曰:十一脏之气,皆取决于胆。盖因胆居胃与小肠之间,为消化饮食,变化气血之枢纽。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气血皆化生于中焦。胆经不降,轴滞轮停,各经因之难以升降,中气因之不能旋转。

凡虚劳外感,多因胆经不降。胆经下降,肾水乃有火气。水中之火,乃中气之根。胆经不降,水中无火,中土失根。相火既不下降,必定上逆,肺金被刑,不能下降生水,至此则水火皆亏,遂成虚劳。

阳明为二阳,阳气的量为三份,古人把阳明又称盛阳,这个可以从脉象及舌苔得到佐证。太阳病尽管有时高烧到40度,但终归是表证,体内实际温度并不高。所以阳明“火”为“大火”。阳明火热伤津,表现为“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
阳明实热是燥从火化,因此,阳明病的起源也可以认为是温病传化而来,大致有如下三个来源:

(1)从太阳病传来,称之为“太阳阳明”。
通常的太阳病多从标热化,这时候就会有发热明显,很多时候和温病并无差异。温病火热之邪灼伤津液,导致胃肠燥实人出现大便秘结,所以才有“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其中的“脾约”,也就是脾土的湿化失去约束,湿从燥火化的结果。

一般而言,阳明病从太阳病传来者,病程相对稍长,这是伤寒六经传变所决定的,太阳病不愈才传入阳明。直中属特殊情况,直中病情亦较深重。

(2)阳明气分证。
阳明主阳门之合,乃阳之大者,热易聚之。热聚生燥,故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治阳明病,治燥热也。阳明者,胃肠也,然言大肠则肺已赅于内,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燥伤于肺,肺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经证之肺热证。燥伤于胃,胃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经证之胃热证。

燥伤于肠,肠液为之枯涸,燥热立起,此即阳明之腑实证。然言阳明肺热证,则温病已赅于其中,故温病多起于阳明。

温热之邪直中阳明气分,导致胃家实,热燥结;正阳明则与体质有关,素体阳气偏胜者,温热之邪易从标化热而为阳明病。

(3)温热之邪合并少阳本化热化。
医者以伤寒解表之剂过用辛温发汗,或误用吐、下、利等法,导致阳明实热燥结,所以才有“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之说。

少阳主阳门开阖之枢,乃阳门转动之关键,亦阴门相交接之关键。少阳,阳之小者,又为阳木,风气主之,风热聚于少阳则助其热,故曰:少阳之上,相火相煽。相火相煽于胆经,则胆经热起,此即少阳胆经气分热证。相火煽于胆腑,则胆腑热起,此即少阳胆腑气分热证。然少阳为与阴门相交接之枢,故又主半表半里,发为少阳半表半里证。

人体防御系统第一层是太阳,第二层有两种两种模式:一种进入阳明,一种进入少阳病入阳明,会引起肠胃不适,便秘,下痢。

所以经方里的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五个泻心汤等,都可以解决肠胃问题。就是说病至阳明,通常没有死证。肠胃的问题比较很好治疗。

病入少阳,就进入到了身体开合的地方,此时病人就是往来寒热,忽冷忽热,而且兼有烦呕。

如果往来寒热,没有烦呕,病还在太阳。如果说有烦呕出现,病就已经到了少阳。为什么说恶心就表示到了少阳?因为病入少阳,寒水已经跑到三焦系统,三焦系统本来是非常热的水,而且有油脂在里面,寒水一入,就顺三焦跑到肠胃,此时寒热相搏,不仅烦心而且呕恶。

少阳阳明证,内外的火化之象迅速,提示情况严重,如古代所说的疫证。那么,阳明温病的病因又是什么?‍

阳明病不仅有和太阴燥与湿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有和少阴燥与火的联系。阳明本燥而标阳,如果是凉燥,则从标而阳化热化,就是燥热邪气,可看作阳明温病的外因。

少阴本热而标阴,如果是少阴本化热化体质,也最易受燥热温病之气所袭,可看成阳明温病的内因。

2、 “火”的状态不同:少阳的“火”是一种被束缚的“火”,这从少阳病主脉弦细可以感受到。就像春天,虽然已经回暖,但仍会飘来一丝寒意,让这个“暖”不那么奔放。所以,少阳“火”最容易向内用力,攻冲窍道,出现耳聋、目赤、口苦、咽干、目眩、心烦等症。

阳明“火”是一种张扬之“火”,这从阳明病主脉洪大脉可以感受到,就像盛夏,日如中天,热的那么彻底。我们常常把阳明里热的病机概括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因此,阳明的“火”就表现为五大热症: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极尽张扬。

3、治疗不同:少阳火因是郁结之火,所以当“火郁发之”,主方用小柴胡汤表里和之。阳明火因是燎原之火,所以主方用白虎汤寒凉直折。
参考文案/庆萌堂主《少阳之热与阳明之热真的难辨吗?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文章已于2023-11-16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