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秦印的三个小类别

 三个小布丁 2021-04-12

我们已经说过:汉印临摹的学习重点在刀法(学会熟练的基本刀法,形成自己的用刀习惯);战国古玺临摹的学习重点在章法(建立对篆刻章法的基本认识,形成初步的篆刻审美)秦印的学习重点在篆法(建立对字法、篆法的底层认知),当我们的汉印、古玺、秦印作业接近完成时,也就是前320方作业全部完成时,对于篆刻应当有全面系统的全面认知。

本文发布我们秦印作业的第9方,就是这方“南宫尚浴”:

(南宫尚浴)

临摹这一方之前,我们应当回忆一下篆法的基础知识。

秦系文字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行汉字,其实就是秦系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领土范围之内,形成了至少七种文字体系,即战国的七国文字,其中,除函谷关以西的秦系文字之外,其他六系文字相对特征较为接近,被称为东土文字或“六国文字”。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差别明显(相对来说,秦系文字是中华民族一直使用的文字)。

(秦系文字与六国文字差异表)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系文字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文字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其他六国文字被消灭,秦始皇明令统一了文字。即《说文解字·叙》所载: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越高作《爰历篇》,太史令故毋敬作《博学篇》。”

这三篇文字其实就是最早的国家统一识字课本,中国文字得到空前的统一,这就是秦小篆,可惜的是,秦小篆现在流传下来最标准的样本只有《泰山刻石》上的九个残字了(《峄山碑》传下来的拓本不是秦原本,详情请见拙文《学写小篆,为什么不建议从<峄山碑>开始》)。

(《泰山刻石》拓片)

但这并不代表秦小篆的学习者仍大量地练习《峄山碑》,毕竟,秦小篆的庙堂之气,端庄雅丽之美仍然通过《峄山碑》保留了下来,因此,也有人认为,《峄山碑》所载文字就是秦小篆的标准样本,这不用争论,了解文字史到这个层面就够了,钻研书法艺术,不能钻死牛角尖。

(《峄山碑》拓片)

无论是相信《泰山刻石》还是相信《峄山碑》,其实小篆的大致样式并无差异。

但是秦印中的文字,又不是标准的小篆。因为《说文解字》又说: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秦王朝规定有专门的入印文字是摹印篆,它跟小篆有字形上的差别,这是决无可疑的,否则,就没有必要说是“八体”里分列这两个类别了。

摹印篆的字形特征

那么,摹印篆的字形特征就成了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秦印上的文字,相对来说,秦官印上所使用的摹印篆基本是秦小篆的“方化”,也就是缩短了纵向笔画的小篆,它基本保持了小篆典雅秀美的特征,尚有较多的圆转笔画;秦私印则相对更为自由,除了小篆方化处理外,甚至还有明显的“隶化”特征,即在文字转弯处完全实现了“方折”转变。

(从大篆到小篆再到分化)

当然,这个界限并不明显,因为秦王朝正式存在,也只有十五年,其留下来的官印样本或私印样本,还不具备明显的统计学价值。所以,这里说的秦摹印篆字形特征只能是大致的分类。

秦印的三种篆法特征

摹印篆的特征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秦印都使用统一的摹印篆,秦印的文字特征又有如下三个明显的分类:

1、小篆入印的秦印;2、秦摹印篆入印的秦印;3、秦诏版篆风格入印的秦印。

这里有个特殊概念:“秦诏版篆”。秦诏版篆,就是在秦统一文字时,用金属板制作的有“诏告”性质的诏书。因为诏版需求量大,且金属质硬刻凿不易,篆书中圆弧线条多用方折近直线来处理,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诏版”篆。

(秦诏版上的篆书)

用诏版篆入印的秦印我们已经临摹过,比如“左中将马”:

(左中将马)

它的文字显得较为率意,在欹侧跌宕中彰显天真烂漫之质。

用摹印篆的印例也临摹过了,比如“修武库印”:

(修武库印)

本文发布的第9方秦印作业,属于用小篆入印的印例。

(小篆入印的秦印印例)

这样的印作,苍茫的印文与印边,是因为岁月剥蚀的缘故,印面文字实际上是精美的小篆,许雄志先生认为“这样的作品在秦官印特别是高级官印中占相当的比例。它是标准的秦小篆,也有可能是出自朝中善书者之手,或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工师之手。”(《秦印技法解析》,重庆出版社,28页)临刻这样的印作,重点是体会它的笔意之美。这种典雅、大方、流丽之美,有过小篆学习经历的朋友就应当不陌生,理解了小篆,也就理解了这方印,我们就不再逐字解析了。

本文的重点在于了解秦印篆法的三种分类,即:1、纯小篆入印类;2、摹印篆入印类;3、秦诏版篆入印类。在临摹的过程中,要依据其篆法特征,领会其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