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哲学和神学——人类的知识图谱

 金苹果6 2023-11-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有人说“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对吗?

我们知道人类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它们分别是科学、哲学和神学。

对于科学,大家耳熟能详,科学来源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对象,回答的是How、When、What、Where的问题。科学是经验主义的,科学命题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去验证。

神学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它力图通过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无限永恒的精神层面关注人类的来源、意义及归宿。它诉诸信仰(Faith or belief),回答的是Who和Why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只需要相信即可,无法像科学命题一样在经验范围去验证。

如果说科学与宗教像两个极端,一个关注自然世界,一个关注彼岸世界,那哲学则处在其中间。哲学像科学一般诉诸理性,但同样也关注人类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回答Who、Why、What的问题。虽然很多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以及神学问题都有交叉,但回答哲学问题的方法却有所不同,哲学家主要通过他们的思想、观点、逻辑和想象力来回答哲学问题。

科学、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似乎如下所示:

图片

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线性关系。

近代科学家与哲学家一直希望找到知识的坚固基础,从欧陆唯理主义,英伦经验主义,然后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然后是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波谱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等等,似乎都表明,人类的知识并没有坚不可摧的基础。

正如波谱所言“科学不是建立在坚固的基岩上。可以说,科学理论的大胆结构耸立在沼泽之上。它就像树立在木桩上的建筑物,木桩从上面打入沼泽中,但是没有到达任何自然的或“既定的”基底。假如我们停止下来不再把木桩打得更深一些,这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了坚固的基础。我们只是认为,在木桩至少暂时坚固得足以支持这个结构的时候停止下来。”

那人类的知识大厦是建立在沼泽之上吗?是的,这片沼泽其实是信仰,或者我们称之为信

信仰是所有知识的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几乎所有的理论、命题如果我们要像苏格拉底一般刨根究底,那一定会回到这个理论或命题开始的地方,这个开始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公理。

公理是不能被证实或者证伪的。比如经济学的需求定律,张五常认为这是经济学第一公理,所有的经济学知识都可以从此公理推出来,但实际上此公理并不能被证实或者证伪。有人说数学和物理学是最硬的知识,它们该有坚硬的基础,其实不然,即便是这样的学科归根结底也是从基础公理出发推导出来的,比如1+1=2这个公理,谁能去证明呢?

哲学更是如此,国内教科书将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有道理的。哲学的基础依然是公理,哲学家在公理的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最明显的莫过于前面提到的欧陆理性主义与英伦经验主义,基于各自的公理(知识来源于理性还是经验)建立截然相反的哲学体系。同样的案例,比如20世纪的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哲学体系亦是基于不同的公理建立起来的。

公理无法去验证的原因在于,公理的内核是信念(信仰)。

公理最核心的东西是信念,基于你相信什么,你信仰什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假设、事实选择、推断、解释等构成公理体系,科学家、哲学家以公理作为出发点建构知识大厦。

所以人类的知识图谱可能是这样的:

图片

科学与哲学的问题从来没有定论。如果有,讨论和进步就会停止。科学评论经常被认为完全基于无可争议的可观测事实。然而,事实选择、假设、解释和对可观察对象的推断的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信念部分。一个正确的命题(不管是科学命题还是哲学命题)需要列出所有的假设,相互竞争的假设,每个假设的可信水平和学者的信念倾向,这将告诉受众哪些假设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那真理呢?观察到的事实如果是真理的一部分,那所有的事实加总是否可以获得全部真理呢?这时信仰是否过时了呢?并不是。由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限制(人对外界的认识基于人类本身的心智框架,或者说康德意义上的“范畴”,这种框架就像一张网,会过滤掉很多东西,留下来的才是我们所认知的对象。),我们无法获得完整的可观察对象。因此,我们的知识图谱总是需要信念层作为基础。即使有无限的可观察对象,我们仍然需要信仰来解释可观察对象,获得无限的知识,也就是真理。无限可观察对象(可以想象,但无法实现)如果没有信仰,将只是一本枯燥而毫无意义的说明书。

所以真理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实然的基础是应然。从认识的视角来看:意识决定物质,这才是认知的起点。

所以:

神学:信仰(信念)

哲学:信仰+理性+经验(主要通过思辨)

科学:信仰+理性+经验(主要通过实验)

物理学很成功,物理学的成功来源于基础数学的突破。因为“宇宙的语言是数学”,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近现代的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以及费曼等等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而所有的数学都来自几个基本的公理,在公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建构起整个数学大厦。但一旦你思考思考像“数学的基础”这样的问题时,就会进入公理的领域,再深入一些当然就是哲学的领地了。那些声名显赫的数学家无疑都是伟大的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罗素以及哥德尔等等。

而哲学思考的起点在于你信仰什么,你是怎么看待你周围的一切的。信仰当然来源于神的启示,不过归根结底可能还是人类自身的意识。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到目前为止,基于人类信仰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成功的。

在这斑驳的世界,信仰为我们指明方向,而理性则驱动我们前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