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版《马原 》 | 第一章——名词解释

 龙书意 2023-11-17 发布于广东

名词解释

图片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性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性。20世纪初,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进一步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图片

2. 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图片

3.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用唯物而又辩证的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整个世界。

图片

4.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图片

5.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图片

6.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图片

7.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图片

8.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图片

9.人工智能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让机器具有完成某种复杂目标的能力,它实质上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但是人工智能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图片

10.联系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一系列特点。

图片

11.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而物质世界的运动中内在地包含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其中变化泛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发展则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图片

12.对立统一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图片

13.矛盾

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斗争性即对立属性,同一性即同一属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矛盾的运动过程。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图片

14.和谐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图片

15.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图片

16.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一方面,矛盾无处不在,无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还是复杂的运动形式,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中,都包含着矛盾。另一方面,矛盾无时不在,每一事物从它产生直至灭亡,至始至终都贯穿着矛盾(这题答案有错,大家注意下)

图片

17.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勇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的看问题。

图片

18.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图片

19.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图片

20.矛盾主次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使之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次,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图片

2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是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事物的质并非只是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图片

22.量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图片

23.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图片

24.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图片

25.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图片

26.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图片

27.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具有丰富内涵,它是用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范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增强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图片

28.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图片

29.系统战略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

图片

30.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它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远程选择与宏观谋划,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图片

31.底线思维能力

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底线思维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用。

图片

32.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深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