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伴我成长】丨压力也许会给你指明一条道路,让你变得更好(阅读感悟Day12~Day20)

 惠言慧语 2023-11-17 发布于广东

嗨!我是惠婷,每天坚持阅读并输出感悟,以是我Day12~Day20(自我的重建)的阅读感悟,欢迎围观!


【惠婷 阅读感悟】Day12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前言
今天(补昨天)我们正式开启了新的一本书的共读——《自我的重建》。当这本书被确定为我们共读的下一本书时,我就开始期待了,今天我们终于要开始它的共读之旅了。

前言部分讲述的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因为突然的失业,带给作者的身心沉重的打击,身体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也因此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后面他内心平静了下来,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在爱人的支持下,他坚持选择做自己热爱的事,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正如作者所说:“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压力也许会给你指明一条道路,让你变得更好。”

压力并不可怕,有句话说的好: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可以适当掌控压力,让它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减压,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阳光、高山、流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爱的孩子、温柔的妻子等。
 
 

【惠婷 阅读感悟】Day13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一章:第一节 真正的自我

在这小节里面,作者讲述一个传奇的亚瑟王故事来表述“真正的自我”。
怎样的自我才能算是“真正的自我”呢?

借助亚瑟王的故事,我知道,拥有“自主权”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拥有自主权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那什么是“自主权”呢?自主权就是能够自主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要追寻这个权利,但总是求而不得,这部分人就像故事中的森林女神的姐姐的诅咒。其实解开这个诅咒的办法很简单,那便是:尊重。正是因为高文爵士对森林女神有足够的尊重,所以他愿意把选择的权利给到森林女神,诅咒才得以破解。

这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其实当中的道理是适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享有自主权。这让我想到了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在替孩子做决定,其实这便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周末儿子的一句“相信我,我可以的。”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我认识到自己总是在无意中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惠婷 阅读感悟】Day14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一章+第二章(1)

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但我们每个人承受压力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因为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所不同,而态度是感知现实世界的然后产生情绪,最后付诸行动这一系列呈现的结果,说到底就是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不一样的。

什么是有效的减压?它有三个原则:
一:心身医学。强调的是不应该像常人以为的那样,将心和身这两个概念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二:积极参与的态度。也就是个人不应该把健康视为全部应由医生来承担的责任,而是要保持一种批判的积极的态度,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身体赖以生存的内在环境变得更好。

三:辅助性疗法。不涉及具体的诊断,也不涉及任何治疗方案。这种辅助疗法提倡根据个人情况开展有利于健康的锻炼。
期待后面实践指导篇中对此展开的详细说明。

丹.米尔曼说:得不到你想要的,你会觉得苦,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你会觉得更苦,哪怕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你依然觉得苦,因为你担心拥有的不能一直拥有。所以让你受苦的是被困在苦里的心。

是的,让我们受苦的就是我们被困住的心,想要从苦中解脱,我们就要去做出改变,让心先从苦里解放出来。

 

【惠婷 阅读感悟】Day15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二章:应激-生物本能反应、应激中的心理因素

什么是应激?简言之,应激可以归结为两个词,争斗或是逃跑

应激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惊觉阶段,也就是机体受到刺激后被激活来处理问题的阶段。
二、是阻抗阶段。
三、是衰竭阶段
衰竭带来的就是身体的储存耗竭,这才是我们通常定义的“压力”一词的真正含义

应激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舒适区威胁因素或是危险因素。二是在这种威胁或危险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
我们可以在减压的过程中用这两个特点做参照。

应激是愤怒和恐惧的作用下被激发的,如果过一段时间后,应激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随之出现另一种情绪悲伤。我们将焦虑、恐惧障碍,甚至达到惊恐发作程度的病症成为长期恐惧,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悲伤会逐渐演变成抑郁。

作者告诉我们,应激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都不一样,越是乐观,感到的威胁就越小,应激带来的影响也越小,也就越容易从应激中恢复。

【惠婷 阅读感悟】Day16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二章:应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激和痛苦,以及第三章第一节

应激也有好的一面:生死攸关时有能力自救,帮助提高机体的运行效率以及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向我们提供额外的专注和力量。

什么是痛苦?
心有恐惧是痛苦,身处悲伤或愤怒也是痛苦

当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又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正念,是一种全意识状态,它是帮助我们减压的工具。

减压最关键的应对策略就是在采取行动前先停下来观察,让自己可以做出妥善应对。

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减压,期待下面正念的学习,希望学完后对减压有更大的收获。


【惠婷 阅读感悟】Day17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三章:有多专注,就有多抗压(2)

对于多数人来说,在想法、感觉、情绪这三种觉知里,想法出现最多:“我想这样,我不想那样,如果我这样做会不会更好……”每当觉知的空间被念头占满,我们的意识就会游离,与当下失去了联结。如果想要学会更多的生活在当下,就必须抓住游移不定的感觉和情绪。

当意识完全被未知的想象占据时,我们会变得恐惧,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而正念是一个可以让你回到当下的工具,在当下,忧虑会被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会提醒你未来是不确定的,是虚幻的,而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正念训练就是引导意识停留在当下。那么我们要怎么进行正念训练呢?

这让我想起了练习瑜伽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专注腹式呼吸,把手放在肚脐上,感受气体从鼻子进入身体,然后经过喉咙到达腹部,肚子像一个气球鼓起,然后呼气,其他溜走,肚子恢复平复的过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正念训练。

还有之前学过的睡觉的时候把手放在肝区,静静地感受身体血液流动,这也是一个正念练习法,每次我都能很快进去睡眠,而且睡的很香。

 

【惠婷 阅读感悟】Day18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第四章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个体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而在现实中我们又是相互依赖的。
书中举了个例子:将两个面积一样大小的圆,一个放置于六个小圆的中间,另一个放置于六个大圆的中间,我们会觉得放在小圆中间的圆比较大。(如下图)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的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的期望值不同,用于比较性判断的依据就会不同,进而比较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就会不一样。
文中还说到的隐形的框架,即我们的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会限制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同时也是痛苦的一大根源,我们要学着去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感知世界。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感知偏差:归因偏差。
科学证据表明,人都存在这样的基本归因偏差:我们根据责任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将责任进行归因,事情进展顺利时我们认为功劳是自己的,事情进展不顺利时,过错就是别人的。
也有人的这种归因机制因为自尊问题而完全颠倒:失败是自身因素导致的,而成功则是属于别人的。这也是一种感知偏差。
我们自己承受着基本的归因偏差,又把这种基本归因偏差加到别人身上,因为我们相互依赖。


【惠婷 阅读感悟】Day19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第四章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2)

今天我们学习了另一个感知机制:错视
如图一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人:少女或老妇
错视画的练习告诉我们:对事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感知,而是不同的人看到的事不同,即:对现实的感知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感觉我知觉的过程(独立),而是感觉“与”知觉共存的过程,所以一事物的感知会影响其他事物的感知(相依赖)。

"行动之前停下来看一看”
这是最基本的减压教学法。学会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制造一个停顿,当你身处预料之外、对你不利的情境下,停顿那么一瞬间,让自己去探索其他可能的感知.

问问自己:“这是它真正的样子吗,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解读?
问问对方:“你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保持开放立场,暂时不做判断,或许可以捕抓到其他可能的感知!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改变别人的行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只能试着以另一种方式与他人相处。

曾经我就一度傻傻地想要去改变别人的行为,多次碰壁后我才知道,要改变别人是非常困难的,我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惠婷 阅读感悟】Day20

共读书籍:《自我的重建》 第五章:走出情绪困境(2)
我们今天共读了与应激相关的第四种情绪:快乐,以及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快乐是一种当下时刻的充实感,一种与现实之间的联结感,一种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满足于现状的愉悦感。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滋养我们的心灵和促进我们全面发育。但是过度依赖快乐无益于健康,快乐过度人就不会再计划将来,不会正视问题,也不会反思失去的东西,变得傲慢,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所有的情绪都有好的一面跟不好的一面,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去对情绪进行调节。

那么怎么对情绪进行调节呢?

试着去感受所有的情绪,然后将它表达出来。

情绪的表达有四种策略
1、引导注意力(分散、吸引或拒绝)
2、通过具体动作,如仪式动作,音乐或程序,唤起某种具体的情绪状态。
3、通过改变认知。
4、通过正念调节情绪的张力,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或者呼吸上,不让自己卷入与问题相关的念头和想法的洪流中。

我们经常会将一种情绪的出现归因于这种或者那种现象,却很少去探索情绪内在的一面。为什么我会不开心,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愤怒?让我们走近情绪,拥抱情绪,不做判断,不做过度的心理加工,相信我们会很快找到答案!


——The END——
如果我的文字能让你有所触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