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四吟,语言品味——余映潮老师《伯牙鼓琴》教例欣赏——晨光孟语第1841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11-18 发布于山西

【教例简介】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选编的都是关于艺术的文章。余老师执教时还用得是人教版原来的课文,标题是《伯牙绝弦》,内容也与统编本教材内容有些不同,供老师们参考。余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将学习活动分成了“美文吟读”和“语言品味”两个大板块,又将“美文吟读”分成了“一文四吟”四个小板块,大小板块井然有序,教学思路特别清晰。他又巧妙地引入另一篇对比文章,使学生感受到语言之妙。

【教例简述】

一、学习铺垫

1.导入:今天我们读一个美丽的知音故事,请大家开始读课文吧。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读人物简介:

俞伯牙,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技艺高超,善弹七弦的古琴。

(学生旁批“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楚国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

(学生旁批“樵夫”)

4.课件出示:

伯牙绝弦是两千多年前关于知音的传说。琴师俞伯牙弹琴,樵夫钟子期听得懂他寄托在曲调中的心情。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于是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5.学生再齐读批注关于知音的传说”。

【俊孟余老师一贯作风,导入干净利落,从上课第一秒钟就进入学习。】

6.了解学习任务:

美文吟读语言品味

二、美文吟读

1.课件出示课文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学生自说课文有关语句的意思。屏显:

善鼓琴:

志在高山: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谓:

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4.生自由地解说以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享,老师评说。

5.老师小结,课件出示:

善鼓琴:善,擅长;鼓,弹。擅长弹琴。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高峻啊好像泰山一样。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妙啊,浩大啊好像长江黄河。

伯牙所念:伯牙心里所想的。

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一定能感觉得到。

谓:认为,以为。

知音:真正了解、懂得自己的人。

乃破琴绝弦:于是摔破琴,弄断所有的弦。

终身不复鼓:复,再,重新。终身再也不弹琴。

6.学生齐读解释,再齐读课文。

7.老师提示学生开始吟诵,一文四吟。

8.一吟在节奏,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9.学生吟诵。

10.二吟在抑扬。老师指导哪些要读得压抑,哪些要读得高扬。

11.学生反复试读。

12.三吟在层次。第一层是快乐的情调,第二层是悲伤的情调。屏显: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3.生齐读,读出层次和抑扬。

14.四吟在背诵。学生像吟诵一样来背诵。

15.学生齐背。

16.插入一个有趣的活动——自悟。

屏显: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7.带领学生悟几个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8.老师强调课文中把“流水”改为“江河”,境界大开。

19.学生再齐读引文。

【俊孟评课:“一文四吟”表现出鲜明的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三、品味语言

1.出示话题:根据课文阐述表达之美。

提示:标题好不好?用词造句?修辞手法?开头、结尾?

2.学生开始默读、思考,动笔写自己的见解。

3.学生开始分享、交流,老师评说。

4.老师小结,学生笔记。屏显:

(一)标题之美。“伯牙绝弦”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一个故事,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起笔之美。用一句话就把人物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了。

(三)描述之美。课文老师是围绕善鼓琴和善听来展开的。

(四)音韵之美。读起来有音乐美的享受,如“善哉”的反复,“峨峨兮”和“洋洋兮”照应,“若泰山”和“若江河”对称。

(五)层次之美。“活”和“死”是两个层次;起笔和描述是两个层次,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又是更细的层次。

(六)意境之美。不仅表现了情谊,还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七)“知音”之美。任何一笔都在写知音。

5.学生再深情朗读课文。

五、结课

1.屏显: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传说表现出,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知音,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一种独有的精神基因。

2.生齐读做笔记——此文中的"高山流水""知音"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一种独有的精神基因。

【俊孟赏课】

余老师的这节课也如同“高山流水”的曲子一般,余韵悠长,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余老师的课堂之美,美在节奏。余老师如同高超的乐队指挥一般,巧妙地控制着课堂学习的节奏。学生或齐读,或思考,或分享,或笔记,紧弦慢板,轻重缓急,恰到好处。最妙的是他在“一文四吟”之后插入了“自悟”这一个环节,看似轻闲,实则用意很深。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提升了审美能力。

余老师的课堂之美,美在创意。余老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文,他都可以想到绝妙的处理方法。同样的理解句子内容,他就可以想到先把关键句子排起来,让学生自己理解,再出示理解。不要看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比我们让学生对着课文原文理解要高明的多,也有效的多。他在中间插入另一个版本,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词语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余老师的课堂之美,美在照应。开课时余老师直接点出“知音”,最后结课时仍然以“知音”结,首尾照应,非常严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