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语文·淑亚专栏】懂得与值得 ——卢望军《伯牙鼓琴》赏析

 剽悍前行 2021-01-04

懂得与值得
——卢望军《伯牙鼓琴》赏析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艺术之美”第一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这个故事,在原人教版教材中题目为《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而《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版本的变更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关注,此外,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即出现了文言文,整个小学阶段共14篇。文言文的学习,从三年级起步,到了六年级,该教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019年年底,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卢望军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一年多过去了,对这节课我仍念念不忘,她与一般的,或曰常规的第三学段文言文教学太不一样,她与一般的老师,或曰大部分老师执教《伯牙鼓琴》太不一样,因此就有了研究的价值。

新年伊始,在冬日的暖阳里,聆听着李祥霆先生的古琴曲,让我们再次回到这节课的课堂现场。

用卢老师自己的话说,“这堂课,是在去年教学《伯牙绝弦》的基础上修改调整,线条更清晰一些,但将课文的主题处理成“重艺术、轻友谊”的基本思路没有变——因为这是被选在艺术主题单元的一篇文章。”

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定位决定备课与上课的思路。且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入课,不着痕迹

师:你们作为主人,怎么欢迎我这个朋友?焦作是文化名城,你们能不能用更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来欢迎朋友呢?比如,《论语》里面的话。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是呀!中国人特别重视友谊,那么朋友的最高境界,大家知道是什么?

生:为朋友做一切。

师:我们河南的小伙子们,真是特别豪爽!在中国文化里面,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音。从字面理解,你觉得“知音”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有关系?

生:和音乐有关系。

师:这个音乐有个非常漂亮的名字——高山流水。

(卢老师简要讲述故事。)

师:为什么这两个人的交往,会成为中国千百年来关于朋友交往的最高理想甚至信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讨论的问题。

【赏析:自然,是上课的至高境界。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引出“朋友”,引出“知音”,引出主问题“为什么这两个人的交往,会成为中国千百年来关于朋友交往的最高理想甚至信仰?”有心无痕。】

                   第二板块     读通,提出疑问

屏显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尝试读通文意,圈点疑难词句,和同桌小声交流;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或疑惑的地方是哪里?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正音,强调“汤汤、少选之间、破琴绝弦”的读音;组织齐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讲故事,巡视,适时提供帮助)

请一名男生讲故事,遇到困难凝滞处,同桌小声提醒。

师:大家都读懂了这个故事吗?

生:懂了。

师:是的,借助课文注释,我们一般能够读懂这些短小文言文。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亲妈,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我们天然有读懂古代典籍的能力。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或者疑惑的地方在哪里?

生: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最让我感动。因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了伯牙重情重义,虽然他们见面只有一次,但是伯牙对于钟子期的死是悲痛欲绝的,他破琴绝弦,就说明他为了朋友放弃了自己以后的前程。

师:你觉得以伯牙的琴技,他弹琴可能会很有前途的,是吧!这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只有一面之缘。

生:我很疑惑,锺子期是怎么死的?

师: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人有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规律,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下课了可以去查一查。还有谁有疑惑的地方在哪里?

生:……

师:我们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伯牙,你会不会在锺子期死后破琴绝弦?

生:不会。

生:应该不会。

师:我觉得我也不会。不过一面之交而已呀!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不会,来,我们用疑惑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屏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师:(板书: ?)这个故事,也许还有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相遇。首先这个琴不是普通的琴,而是瑶琴。

屏显:

瑶琴:用美玉装饰的琴。

师:看到瑶琴,再看“破琴绝弦”这个行为,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好可惜啊!

师:我们用可惜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屏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师:这么珍贵的琴,为什么要摔碎呢?(板书 :?)虽然这个琴非常珍贵,可是还有比琴更珍贵的呢!

屏显: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著名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六马仰秣”是说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不吃饲料。

师:同学们,我为什么说伯牙比瑶琴更珍贵?

生:因为他是琴仙。

师:琴仙伯牙的琴技高超到什么程度?

生:六马仰秣,连马都不吃草了。

师:我们平常形容跟一个人讲不清道理,总喜欢说“对牛弹琴”。其实牛啊、马啊,是真懂得欣赏琴声的,前提是弹琴的人像伯牙一样技艺精湛。这么好的瑶琴,这么好的琴师,这么高超的琴技,伯牙却因为锺子期死了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为什么呢?(板书: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这么做?

生:绝对不会。

师:面对我们的疑惑,面对几千年的疑惑,伯牙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屏显: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足”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

师:在我们的现代汉语里,有没有包含“足”字的词语、成语,其中的“足”字解释为“值得”?

生:微不足道。

生:不足挂齿。

师:人与人交往的最美好境界,就是“值得”二字。伯牙鼓琴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走进故事的深处。

 【赏析:卢老师利用自读提示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抓手,即用自读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读准——读通——读懂——质疑”,她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当学生读到通畅自如时,他对部分词义也就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并想想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或疑惑的地方是哪里?她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更注重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偏离主题时,她非常睿智地给予应答;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她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开豁,引向深入,也引向故事的深处。】

                第三板块  研读,聚焦“值得”

师:这么好的琴摔破了,这么好的琴师终身不复鼓琴了,我们觉得可惜,可是伯牙觉得锺子期值得他这么做。因为,他虽然琴技高超到六马仰秣的程度,可是在锺子期之前,却没有人懂得他的琴声。默读课文,划记最能够体现锺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琴声的句子。

(学生划记,指名回答)

屏显: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组织齐读。)

师:谁能够概括说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生:伯牙弹琴志在太山和流水,锺子期都能够懂得,懂得他想表达的意思。

师:我们把这一段话,浓缩成两个字。这两个字不是很显现,却很有表现力。因为真正的懂得,可能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节。

生:又。伯牙的琴声改变了,锺子期又懂得了。

师:伯牙刚刚开始弹琴,锺子期马上就懂了,能够体现这种感觉的,是哪个词语?

生:少选之间。

生:我觉得是“方”。

师:方,说明朋友之间无须多言,一个动作,一个音符就彼此懂得;又,说明这种懂得,不是偶然,是总是如此。我们把这两个字,在书上圈一圈。你心里想的,我都懂得,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

生:知音。

师:可是,你心里想的我都知道,这样的境界,很多朋友都可以做到呀,为什么伯牙要为了子期之死终身不复鼓琴呢?我们再看一则小故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这是课前下发的辅助资料,学生已经读过。组织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说说大意,适当点拨。)

师:在这段话里,有没有两个字,像刚才的“方”和“又”一样,让你在细微之间,感受到锺子期对伯牙的懂得?

生:穷。

师:穷,就是全部理解,理解得很透彻。

生:每,就是每一次都懂得。

生:我不认识那个字。(生指“辄”)

师:辄是意思是就,你很敏感。

生:辄,表示没有经过非常艰难的思考,立刻就明白了。

师:你的琴声里有高山,我就听见一片巍峨;你的琴声里有流水,我就听见一片浩荡。每一首曲子,伯牙刚刚开始弹奏,钟子期就懂得它的旨趣,所以,伯牙放下琴,感慨道——

生: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师:所以,伯牙弹的是琴,表达的是心;锺子期听的是音乐,了解的是伯牙的——

生:心声!

生:内心!

生:心情!

屏显:

知音,实知心也!

师:这样的朋友,伯牙是怎么遇到的?

生:在汉江边偶然遇到的。

师:你真会听课,老师讲过一遍,你就记住了。网络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前生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伯牙该是回眸了亿万次才遇到了锺子期吧?这样的相遇,这样的知音,真是非常难得。我们读——

屏显:

知    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卢老师虽然和大家第一见面,但是已经喜欢你们了。能不能说,我是你们的知音?

生:不能算是。

师:如果知音这么容易找到,那古往今来的人们,就不会这样感慨了。

屏显: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唐·李白)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唐·薛涛)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

师:李白、薛涛和岳飞他们都在感慨什么?

生:都在感慨伯牙弹的琴好听。

师:你再想一想,听听别的同学的想法。

生:都在感慨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

生:都在感慨知音少。

生:我重新回答,我觉得,他们都在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你第二次的回答,显然比第一次回答更接近本意。你的两次回答,启示我们,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冷静思考的时间,这样,我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抵达目的。孩子们,知音难求,有些人追求了一生未必追求到了,而伯牙有幸遇到了锺子期,这样的锺子期,值不值得伯牙为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生:值得!

(板书!)

师:我们读出这种值得——

屏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孩子们,课上到这里的时候,本来可以结束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弄懂了,疑惑也已经解决了,可是,我有了一个新的疑惑,这个故事和琴有关。为什么在古代,琴显得如此重要呢?

屏显:

师:大家观察一下,“琴”字上面是两个什么字?

生:王字。这就是说,伯牙觉得和锺子期的相遇,就是王和王的相遇,是很难得的。

师:你真的很有想象力,此处应该有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很有节奏)

师:哈哈,我听到你们的掌声,觉得好亲切,因为我自己班上同学的鼓掌,也是你们这个节奏。孩子们,你看,人生遇到知音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嘛!我从岳阳千里迢迢来到河南,竟遇到了熟悉的掌声!两个王相遇,孩子,你想说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都是王者,是不是?

生:是。

师:伯牙和钟子期无疑是音乐王国的国王,所以,这个“王”字,不能写成斜玉旁。琴是君子之器,君子之乐,象征正德。古人形容一个人多才多艺,怎么说?

生:琴棋书画。

师:屏显:琴,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味。

伏羲作琴

神农作琴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琴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

古人认为琴所奏出的音乐乃天上瑶池之乐,所以把琴称作“瑶琴”。

(指名学生朗读。)

师:观察传说中制造琴的人的名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人都是圣人。

生:这些人都是很神奇的人。

师:琴真的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乐器。既然如此,琴是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弹的?

生:应该不可以吧!

师:大家猜一猜古人弹琴有什么要求?

生:认真弹,不能够乱弹琴。

生:要坐得端端正正。

生:正衣冠!

生:熏香!

生:选一个好日子!

师:我们刚才上课的时候,你们异口同声地喊着“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这是上课的小小仪式。古人弹琴,也有重要的仪式。大家读一读——

屏显:

瑶琴有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组织齐读,解释不懂的地方)

师:那么,我们想想,伯牙弹琴的时候,可能会弹什么?伯牙弹的为什么是高山流水而不是别的内容呢?讨论一下。

生:他弹的是高山流水,是因为他只看见了高山和流水。

师:这个答案非常好。伯牙弹琴的汉江边,只有高山流水吗?可能还有什么?

生:有小草,有小鸟,有石头。

师:可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伯牙的眼睛只看见了高山流水?

生:他不想看其他的东西。

师:是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不是真正的世界,我们总是愿意看我们自己想看的东西,比如说你去书店,你可能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最想看的书。

师:伯牙为什么只看到高山流水?

生:因为他只想看高山,只想看流水,因为他心中只有高山流水。

屏显: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现在我显示出来的版本是《列子·汤问》的版本,而我们书上的是《吕氏春秋》的版本。你们仔细看看,屏幕显示的文字和我们教材的版本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

生:我更喜欢“汤汤”而不是“洋洋”。因为汤汤有水流很急的感觉,比洋洋更有气势。伯牙的琴声更有气势,其实是伯牙的心胸更有气势。

生:我更喜欢“太山”而不是“泰山”。课文中的太山是非常广泛,不止泰山一座山,而可以指天下所有的大山。

师:可能也包括我们焦作的云台山、神农山,对不对?泰山虽然是一座名山,但是毕竟只有一座山,境界还是小了。同学们,太和大,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太,多了一点。

师:太,是个指事字,在“大”上多一点,表示最高、最大。那么,根据你对伯牙的了解,你觉得,在下面的曲子中间,伯牙可能弹什么,不会弹什么?

屏显:

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  星辰灿灿

炊烟袅袅  明月皎皎  高原莽莽

生:伯牙不会弹“炊烟袅袅”,因为山里面没有炊烟。

师:山里面不一定没有炊烟哦!白云生处有人家啊!刚才那个同学说了,伯牙所处的汉江边,有高山、流水,但还有花草石头小鸟什么的,可是他只看到了高山流水。想想看,你有没有新的理解?

生:他只想看见高山流水,不想看见袅袅炊烟,因为袅袅炊烟境界太小了。

生:我觉得伯牙会弹“皎皎明月”,因为月亮只有一个,锺子期也只有一个,他认为钟子期就是那一轮明月,他是用琴声向钟子期表示:你就是我天空里的那轮明月。

师:真好。对于伯牙来说,锺子期像月亮一样,那么皎洁,那么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他不会弹“杨柳依依”,因为太女性化太小巧了。

师:孩子们,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都是钟子期,都懂得伯牙。在剩下的乐曲里,我觉得伯牙还会弹“莽莽高原”和“星辰灿灿”,因为都是宏大而坦荡的境界,我们一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生: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繁星,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灿灿兮若星辰!”

伯牙鼓琴,志在高原,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莽莽兮若高原!”

师:孩子们,这哪里仅仅是鼓琴,这实在是抒情啊!

屏显:

鼓琴,实抒情也!

师:正因为如此,弹琴,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特别美妙而慎重的事情。我们来看看“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嵇康的好朋友,替他抚养孩子的山涛,以及陪他一起打铁的向秀,都是我们焦作人。嵇康是如何弹琴的——

屏显: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组织诵读。)

师:我们去看看王维如何弹琴——

屏显: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组织诵读。)

师:我们再看看刘长卿怎么弹琴——

屏显: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组织诵读)

师:即使这个调今人多不弹,但是他依然——

生:自爱!

师:因为这个调,就是他的——

生:心情和志向!

师:孩子们,这样的琴,这样的心,值不值得伯牙为了锺子期而破琴绝弦?

生:值得!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屏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板书:!)

师:孩子们,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疑惑正在慢慢地变成肯定。中国古人把弹琴看成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也是这样的。

师:孩子们,我们把这个词语一定要写在书上,认认真真写下。这是中国君子的理想人格!

(生书写)

师:我看见你们写得很慢,是的,遇到伟大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慢慢的一笔一笔的去写,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仪式。你们也许没有想到吧?孔子是著名的琴师,他的《文王操》弹得特别好,他找师傅学琴的故事我们以后可以读到;大诗人李白,24岁的时候辞亲去国、仗剑远游,也是弹琴的高手;范仲淹在当官之前,专门到长安去找人学习弹琴。剑胆琴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孩子们,你们每个周末都去学特长,有没有学琴的?

生:我学琵琶。

师:琵琶和瑶琴有点相似,都是弦乐器。你把琵琶当什么?

生:朋友。

生:我学的是钢琴。

师:你把钢琴当什么?

生:非常好的朋友。

师:琴是朋友,不错,同学们境界都很高哦!而古人,把弹琴当成什么呢?我昨天刚刚从安阳过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面,有一面墙上画着“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古代的六艺。在《论语》里,在孔子的儒学里,艺术,绝对不是业余爱好,也不是兴趣特长,而是——

屏显: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组织诵读,理解。)

师:在孔子看来,生命完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乐!

师:儒家认为,生命最美好的境界是“游于艺”,也就是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范围之中。古人是把把音乐当作了他们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朋友,更不仅仅是特长、兴趣、爱好。那么这样的生命一旦中断,破琴绝弦就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对于伯牙来说,艺术实际上是什么?

屏显:

艺术者,实生命也!

师:当钟子期死的时候,伯牙觉得他的一半生命都被带走了。

屏显:

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摔,

摔的是琴,祭奠的是        。

生:祭奠的是锺子期。

生:祭奠的是知音。

生:祭奠的是自己的艺术人生。

师:祭奠的是自己再无知音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是残破的。所以,孩子们,如果你是伯牙,你的琴、你的音乐对你来说如此重要,当你唯一的知音锺子期死的时候,你会不会破琴绝弦?

生:会!

师:锺子期值不值得你为之破琴绝弦?

生:值得!

(板书:!)

师:我想,我也会。那么,孩子们,让我们把所有的可惜、可叹、可悲、可敬都调动起来,读进文字里面去。

(生齐读全文)

【赏析:熟读之后,聚焦“值得”,卢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凸显了三个层次。一、紧扣文本,让学生划最能体现锺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琴声的语句,先概括,再聚焦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紧接着补充合适的材料,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找关键字体会其中的情感,了解知音即知心。二、补充李白、薛涛、岳飞关于“知音”的诗句,了解知音难求,因此伯牙摔琴谢知音值得。思考并没有止步,立足单元的人文主题“艺术之美”,卢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琴在古代如此重要?”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向高处。三次补充“琴文化”的资料后,追问“伯牙为什么弹高山流水而非别的内容?”在两个版本教材的比较阅读中让学生体悟伯牙的志趣和胸襟。紧接着是说话练习,“在下面的曲子中,伯牙会弹什么,不会弹什么?”让学生在语用中掌握常用的句式,获得文言的语感,同时,走进伯牙恢弘而坦荡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鼓琴即抒情。三、补充嵇康、王维、刘长卿关于“弹琴”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古人把弹琴看成非常重要的事情,“剑胆琴心”是中国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李白、范仲淹,即是典范。链接生活,让学生谈对琴的理解,在对比中理解古代士人视琴如命,艺术即生命。更值得称道的是,每个层次将要点说清楚后,卢老师都会让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加以巩固。由“不值”到“值得”,由“知音”到“剑胆琴心”,卢老师拉着学生的手,一起向前,向上,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引向高处,他们由此体验到了思维深处的泉源奔涌,由此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板块    结课,余音绕梁

师:钟子期懂得伯牙,伯牙觉得为了锺子期破琴绝弦是值得的,一个真正懂得,一个认为值得,这样的一对知音,就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友谊的最高信仰。高山流水,成为中国人对朋友永恒的追求,永恒而稀少到我们要向外太空去寻找。1977年,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卫星携带着很多信息,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表达地球的问候。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高山流水》这个曲子。孩子们,也就是说,当我们抬头仰望茫茫的宇宙,可能在天空的某个地方,就有一曲《高山流水》在奏响,表达着我们对朋友、对知音的永恒追求。可是孩子们,我们不是伯牙,我们可能也真的遇不到钟子期,那我们怎么办?

生:……

师:不要担心。高山流水,是友谊的最高信仰,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有普通的朋友、平常的温暖。比如说这两位同学,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他的同桌在下面悄悄的提醒他,生怕他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出丑;比如说,今天早晨来上课,有人忘记带书了,同桌便与他共用一本书;比如说,有人忘记吃早餐了,同学悄悄地给他塞一个鸡蛋……这是我们平常人的友谊,这些小小的温暖,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热爱的理由。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好朋友,当然更好;如果暂时还找不到,我们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成为别人的好朋友。我们来齐读鲁迅的话——

屏显: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学生齐读)

师:如果暂时,我们还没有找到好朋友,就像这位弹钢琴的同学和这位弹琵琶的同学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艺术当作我们的朋友。读一读这句话——

屏显:

人生择一艺以终老

斯世当旦夕相伴之

师:好,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里,卢老师给大家上了一节课,虽然你们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发言了,但是我从你们的目光中,从你们的表情中,我知道你们已经把我当成了朋友,而我以后,也会念想着课堂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的你们,谢谢大家!

【赏析:朱煜老师认为,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的一般流程是教师导读、学生诵读、释析要点、拓展关联、自我建构。我深以为然。卢老师这节课大体也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上,你看,她的结课,正是“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观点、感悟,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古人,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阅读古文来提升自己的现代意识。”知音难觅,立足当下,有了好朋友我们要珍惜,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那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做好成为别人好朋友的准备,或者,把艺术当作我们的朋友。这节课,恰如一曲《高山流水》,她流进学生的心田,也必将在他们的心田里激起回响。】

作者简介:潘淑亚,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栖居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