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与育人

 生活料理坊 2023-11-19 发布于江苏
巧用品德课引导小学生学写作

司有根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很多的。就拿小学三年级而言,已经有了十一门学科,还不包括现在很流行的校本课程。而与此不协调的是大部分学校出现了专业教师不配套的现象,在农村,很多学校学生数少,教师也少,于是一个老师跨教几门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整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让老师们能教得轻松,学生们也学得不累,对这样的小学教育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课程整合  品德课  作文教学

来宿州支教后,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全科教师了,我一个人就兼任了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安全教育、团队活动等课程。面对小学这个陌生的领域,面对这种大杂烩式的教学,我竟无所适从。但既来之则安之,冷静下来,我开始努力寻找突破口,仔细想想这些课之间也还是有联系的,于是我就开始寻找整合这些课程资源的方法。例如,利用英语的归类学单词的方法识记语文中的字词,运用品德课中说话训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比较好。下面我就着重谈谈我是如何用品德课引导小学生学写作的。


一、小学教学现状及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

在接受教学任务时,我是疑虑重重,为什么要这样分课呢?同样学科老师带平行班不好吗?这不是加重了老师的备课负担了啊?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这样安排,老师可以更加自由地调节自己的课程,例如语文是考试科目,要加强,而其他科目就可以适当放松点,乃至于可以不上的。这样说,看似有道理,但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肯定是相悖的。那么如何把这些课都学好,又能让教师自己少做无用功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现状上多下功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小学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同时还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2]所以说品德课必须要加强品德教育的生活性和活动性,即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而语文课的写作素材也是必须来源于生活,文章的中心确立也就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思想结晶。从这个一样上讲,这两者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可见,灵活运用教材,跳出学科目标的框框,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已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课程改革运动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它十分强调学生的心智、情感、心理甚至是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平衡。我国当前所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正是以倡导全人教育、扭转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为特征的。古人认为文是以载道的,是应该能独抒性灵的,也就是说写作是我们认识世界后的一种心灵的表达。学习写作,不仅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更是丰富情感的有效手段。


二、整合课程资源,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有一篇关于提倡小学学科整合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统计数据,说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交叉重复率达48%-61%。[4]语文课则更是涵盖了以上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在我们大谈减负、高效课堂等教育理念的今天。这样的课程资源从本质上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所以有效的整合课程资源也是减负的一种手段。

从上述材料可知,我们教学时可以整合的资源其实是很多的。但由于我从事小学教育的时间只有一年,没有搜集到更多的资料,所以本文着重论述如何用品德课的知识引导小学生学习写作。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学三年级语文和品德有哪些可以整合起来的教学资源,列表如下:

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内容列表[5]


三年级品德活动与实践列表(部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品德课的实践内容和同学们的作文训练点是息息相关的,品德课的每一课的内容都与一个或几个作文训练点有关,也有好记课的内容和某一个训练点有关。虽然品德课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思想感悟,但是如果学生能用文字把活动的内容或感受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就将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可见,品德课的实践活动的确为语文课的作文训练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再从写作的目的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年级的习作目标就是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从训练的目的角度看,品德课更注重思想,语文课更注重表达,而这些材料则是可以共用的,在一个老师兼任这两门学科的情况下,教学时不妨将二者有效的融合起来,将是省力而高效之举了。(对于不同老师带这两门课,我也建议教师要加强交流,互补短长。


三、用品德课引导小学生学写作的具体做法。

1. 充分开展品德课的实践活动。关爱自然是语文课和品德课的共同话题,品德课上有大量的调查类实践活动,在做这些活动时,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在进步,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当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时,在学生做这些活动时,教师就要多给他们提一些要求,如如何积累资料,如何给资料分类等。

2. 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交流。这其实也是语文课口语交际的一个延伸。“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换后,都还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换后,将会都有两种思想。”可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它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量;其次我们自然会把别人的观点作为衡量自己观点的参照物,在比较重鉴别好坏比老师说教的效果会好得多;再次,思想的碰撞会激发我们的思维,真理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

3. 在写作上要多做引导。品德课教材上留了大量的实践题让孩子们去写的,但品德课上对写的要求不高,有的只要列出几个关键词即可,也有不少是写片段的,但一般也很简洁,就三十字左右就解决了。毕竟品德课是让学生明白道理为目的的。但教材中出现的留言条、书信、对某事的看法、列计划等,其实不折不扣的就是作文题,如果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甚至说对语文教学是起负面作用的,孩子们老是满足于一段话的写作,尽管他们积累了很多资料,在写作时还是用不出来。于是语文课强调写作时,他们仍然是无话可说,这种现象若总是发生,他们势必会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谈写色变。但如果引导得好,效果可就两样了,孩子们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而且还会养成分析身边事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四、几点注意事项。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其著作《学习的自由》中明确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整体认知的学习”与变化,“培养对变化开放、灵活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课程往往偏重于关注“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偏重于关注“经验”,但是,离开了“知识”谈“经验”只不过是“体验”而已,不能让学生完全深刻的了解知识的始终。

语文的工具性和品德的思想性相结合,既丰富了品德课的活动质量,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把这两门课的相似点进行融合教学后,相似知识点得到共振,可以让孩子们对内容了解更全面。例如,语文课和品德课都有“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的教学目标。品德课上只要求知道这些知识就行,而语文课上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习生动的表达,如运用大量的描写和修辞来美化语言等。反过来,当孩子们在组织优美语言的时候,内心也将会不断地得到净化。

不过,从学科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分科教学是必然的,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时候,课程的分科会越细致。所以我们也要让小学生就逐步了解学科课程的这些特点,这对他们学会分类管理等方法也是有好处的。所以在运用品德课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我们只是运用品德课的部分知识点来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或者说让学生用更加优美而有层次感的语言总结品德课上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千万不能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课,更不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所谓主科、副科的概念。

此外,我们一定还要多做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多发掘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那些有助于两门课同时发展的教学点,我们可以把他们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对那些关联不大的地方,我们便没有必要去生拉硬扯地去把他们联合起来。既保留各学科的特点,又能把不同学科融会贯通,这将是个很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品德课程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小学学科网http://www.
[5]小学三年级品德及教师用书
(第二作者:王瑞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