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佳宁图书馆605 2013-03-16
再看陶行知的课程观与教材观
         ——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陆依林
[内容摘要]:
    陶行知先生追求活教育。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课程。他还强调书是重要的工具,而且必须是活的。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光靠教材本身活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因素来整合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实践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如何把语文教学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与生活语文教学与各学科语文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来谈谈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   新课程    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整合
    陶行知先生一直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在此前提下,对课程有着鲜明执著的追求,主要是追求活教育、活课程。“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讲活的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活的教育要“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陶行知的课程观体现在他的教材观上。他强调“书是一种工具” “书本是个重要的工具,而且必须是活的”。这个观念在现在来说,也是具有相当的意义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很有幸,从一开始我就一直走在这次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在实施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并做出了一些尝试。
    陶行知先生倡导活教育、活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光靠教材本身活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外界的一些因素整合课程资源,充实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对于我来说,我主要想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整合这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相整合。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开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体力。”课堂也是如此。
    (一)体验生活,积累语文课程素材
    这次新课改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完全贴近孩子的生活,不是远离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测、想象,感觉等去体验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学生就能比较容易走近课文,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只能浮于表面,肤浅地理解课文,没有真知灼见,根本谈不上步入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一年级下册《影子》,这篇生动诙谐的小诗就是挖掘于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然而一年级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因为他们不会有意观察生活。所以,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找到这种生活体验。所以在上这篇课文的前几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观察自己的影子。学生很兴奋,做各种动作,追影子,踩影子,对影子有了一定的影响和体会。所以几天后语文课上,当学到“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时,学生异常激动,纷纷谈起自己几天看到的影子。因此,课文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二)再现生活,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增强他们对语文的情感,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而,这些对语文教学有益的生动场景,不可能都发生在课堂上。为此我们需要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进行语文内容的情境整合,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更有价值知识铺平道路。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 》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的自选商场是怎样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我设计了类似于一个商场货架的识字栏,让学生自由从“ 货架” 上选择识字卡认读,如果认读成功,就把商品拿走。这一识字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那堂课的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识字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三)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
    陶行知在教学观上有许多真知灼见,是他课程观和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
教学做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贯穿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始终,尤其体现在教学上。他坚定地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因此,没有实践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借一些机会在生活中实践。本学期,学完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后,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后山的陶研基地,参观那里的水果基地和学陶园地,并集体种下了第二批的马铃薯。这一活动不仅是本单元知识的回归和拓展,更是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陶行知认为,“ 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 课改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充满活力和魅力。相信语文课堂把握好“生活”这把金钥匙,一定能开启一扇视野更为开阔的大门。
二、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相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
   (一)语文课堂与美术学科相整合
     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的利用两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整合。美术与语文在性质和内容上,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相容的,而不是并列的或矛盾的。如书法既属于语文的内容,也是美术的内容。汉字本身就起源于象形,即图画,语文和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关系。
    下面我例举的是来从高年级的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成功。据那位上课的老师介绍:她主要是想通过开展春游活动,让学生根据春游作文,进行美术创作。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相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会思维的迁移、综合实践、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科之间的关联教学中,体验到了各个学科的学习乐趣。向渗透学生“生活即美术”的“大美术”教育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无学科界限。首先老师让学生自主地收集春游过程中丢落的食品垃圾袋、果皮等或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的材料,将它们变废为宝,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然后在教室里交流学生在春游后写的作文,汇报将要制作的春游图内容、材料,最后小组合作创作。
    在本课堂中教师有意渗透“先学后教”的教育思想,打破仅限于一堂课的“先学后教”。 把前面那堂语文课的“教”成为下一堂美术课的“学”; 让这堂美术课的“教”成为下一节语文课甚至其他科目的“学”。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语文和美术上的有关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二)语文课堂与音乐学科相整合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原始人在集体的劳动中,有时为了协调动作,随着喘息,每每呼出有节奏的“ 哼哟”声,劳动工具往往也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些声音组合了最原始的音乐。在劳动中,原始人那富有节奏的连续的“抗育抗育”声中,夹进一些含有简单意义的词语,并且还带着一定的音调,和着动作的节奏,这就是最古老的配乐的诗歌。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这种原始的音乐和诗歌构成了独立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教学诗歌时,往往需要音乐来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情绪浓烈的诗歌。在朗读是我给学生配上了《思乡曲》,结果学生被感染,读得格外有感情。当然不仅仅是诗歌,其他描写风景的美文、表达诗人思想的文章都可以运用音乐,让学生更深一层地领悟课文。
   (三)语文课堂与品德与生活相整合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能让学生的整体综合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也为老师留下了发展个性,发挥特长的方向。我有许多在语文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梦,可以借助《品德与生活》这个平台,拓展教学的外延;同时,可以利用语文阵地,丰富《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如在教拼音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个人或多人的形体组合来表示字母的形状等,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语文学科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科学、英语、地方课程等。只要教师善于整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一)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
    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利用网络的搜集信息的功能,往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事物变成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加深感受。比如说《火车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等相关知识。有些知识不用说学生,就连我们教师也不大了解。我就利用网络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制成课件,并且利用网络的超链接功能,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料。这样,形象的图文课件不但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课文的难点,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当今世界的新科技,了解我们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不仅如此,还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间接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在教学杜甫《登高》一文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份课件。根据诗意,我用以字幕与低沉的声音描绘一位孤独老人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想象其情其景,然后设置一系列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会是什么心情?你心理的潜台词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造成杜甫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问题设计的妥贴,加以多媒体的特有效果,问题一旦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即调动起来了,思维的大门打开了。所以适时设计多媒体课件,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只是对他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再拓展延伸一点。其实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策略还有一些,如教材中相关主题单元的整合、教材与教材的整合等等。对此,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相信能在语文课上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徐晓   《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网上
《陶行知文集》
闻晓明   《资源整合——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宁波东海教科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