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员说战略的灵魂是主动权,丧失主动权就是失败

 kumusi 2023-11-19 发布于安徽
教员说战略的灵魂是主动权,丧失主动权就是失败

战略的生命是什么?战略的生命是主动权。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有“惰性”。

组织的“惰性”,尤其是组织的“战略惰性”,常常会使企业陷入“羚羊抵蕃,不能进,不能退”,进退两难的发展“维谷”。

问题还不止于此,“战略惰性”还会带来战术勤奋的“怪胎”,执着于战术问题,空耗稀缺资源,最后使企业陷入“无势可求”,只好“责之于人”的怪圈。

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执行力成为了“战略惰性”的替罪羊。

啥叫主动权?

《庄子》“庖丁解牛”有精彩描述: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就是战略主动权。

所以,一位哲学家曾这样概括战略的境界: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毛泽东就是一个洞悉了战略主动权秘密,并始终能将战略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

针对战略主动权,毛泽东如是说:

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

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岂止是战争,对于商业竞争来说,主动权同样是“企业的生命”。

华为公司在发展初期,曾经一度是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技术迷恋”和“市场巨变”,一度使华为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绝境”。

如果不是任正非果断地采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奔向“亚非拉 ”,采取“打到外线去”,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了。

《孙子兵法》说,“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孙子就严肃地告诫我们,要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要迫使敌人处于被动地位,要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毛泽东说,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

具体的、物质的主动地位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拥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曾经说过,所谓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是四句话: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走,你就打不着我;

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打得,不打就是机会主义;

打不得,只打不走,是冒险主义。

我能吃了你的时候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吃;

吃不下你时,也不让你吃了我。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所谓企业战略中“差异化战略”的最高境界。

第二,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指导。

战略竞争中的“主动”和“被动”,与战争力量的优势和劣势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拥有优势力量的一方,比处于力量劣势的一方,更容易获得战争或者竞争的主动权。

但是,战争或者竞争双方的优劣势是相对的,而非是绝对的。

优势的一方,一定会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劣势的一方,也往往存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优点”。

如此,就给了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敌人的弱点,使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提供了“可能”。

但“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还需要经过一道“正确的主观指导”的桥梁。

为此,毛泽东曾经用哲学家和诗人的思辨与笔触写道: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

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第三,从劣势中夺取战争的主动权,需要做自己力量的主人。

毛泽东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

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但是,“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毛泽东,从来不认为战争主动权的获取,是仅仅可以依靠统帅的个人才能就可以完成的。

相反,毛泽东认为,除了统帅的才能,战争主动权的获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这里,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军队”。

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

因此,如何在“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军事统帅和战争指导者的才能与指挥艺术,就成为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在这里,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毛泽东感叹地说道。

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集中兵力,需要“洞察全局”和“聚焦重点”,在敌人“气势汹汹”的进攻中,实现“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集中兵力,需要“运动”和“速度”,在调动敌人的过程中,实现我之“集中”,敌之“分散”;

集中兵力,需要“出敌不意,攻其无备”,通过“错觉”和“不意”,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错误”,以“出其不意”的攻击,造成敌人的被动,夺取自己的主动。

最后,以拿破仑的一句名言,给本篇文章作结:

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是一条确定不移的战争格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做。

教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将理论和实践完美集合于一身的伟大的战略家,他的思想方法和战略战术,不是枯燥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而是面对一个个历史时代提出的历史难题,所给出的一个个解决方案。其后来历史的发展,无一不验证了教员解决方案的伟大。

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之所以对很多人感到困难,原因在于对当时的历史场景不熟悉,在这里陈老师将带领大家还原教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代场景,将教员的思想方法与今天的现实活学活用地相结合,不是给大家喂鸡汤,也不是讲正确的废话,而是给大家梳理出一套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和办法。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可以私信陈老师,看一看陈老师的著作《跟教员学战略》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