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古稀老人赵 2023-11-19 发布于北京

历史

海龙屯遗址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876年,杨端开始统治播州,915年逝世,其子杨牧南即位,此后杨氏就一直统治播州,后来被封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直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朝廷平杨应龙,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杨氏土司的统治才结束。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杨氏土司统治播州二十九世七百余年。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海龙屯遗址的建筑样式及其所蕴含的防御理念,对同期以及后代的同类工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作用。
海龙屯遗址于1982年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海龙屯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捆绑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2015年7月4日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收复播州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派兵侵占播州。安南都护收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与其舅谢氏率江西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姓子弟开始定居播州,明攻娄山,暗渡赤水,收复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州。

抗元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向邻境发动频繁战事,不断扩大蒙古汗国的领土。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西夏端平元年(1234)联宋灭金。灭金之后,蒙古与南宋开始了正面的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战略,使川渝一隅成首冲之地,战事频仍。
1235至1239年间,蒙军数犯四川杨价杨文父子曾三度率播军北上参与战事,屡战屡胜。淳祐二年(1242),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务,并张榜招贤献计。杨文条陈“保蜀三策”称:“比年北师如蹈无人之境者,由不能御敌于门户故也。曷移镇利阆间,经理三关,为久驻谋此上计也。今纵未能大举,择诸路要险,建城濠以为根,此中计也。下则保江自守,纵敌去来耳。”余玠伟其论,取中策(宋濂:《杨氏家传》)。接着余玠采纳播州隐士冉琎冉璞兄弟的具体计划,将“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冉氏兄弟遂以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为中心,沿江修筑山城10余座,“皆因山为垒,碁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宋史·余玠传》)。诸城互为犄角,彼此策应,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后来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庆元年(1259),蒙哥汗战死钓鱼城,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切,均与播州人的积极献策并亲历其事密不可分。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杨文神道碑》载:宝祐五年(1257),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因此,一般认为海龙屯始筑于1257年。但结合杨文早在淳祐二年即向余玠提议“建城濠以为根柢”看,海龙屯的修建似应早于1257年。杨应龙刻于1596年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记:“夫龙岩囤者,乃播南形胜之地也。吾先侯思处夷,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称海龙屯的修建,目的是防备周边的少数民族,而非为抗蒙,则其修建应较宝祐五年为早。这些疑问,都有待考古发现来解答。文献记载,宝祐六年(1258)正月,南宋朝廷先派吕逢年诣蜀,督办播州等地的关隘、屯栅事宜。四月,下诏思州田应己往播州共筑关隘防御。七月,“吕文德入播,诏京湖给银万两”(《宋史·理宗四》)。一场官民共筑关隘,以御蒙军的运动大规模展开。可以肯定的是,因山为城的防御理念很早便已在播州流行,是从掌播者到隐士的普遍共识,它直接影响了海龙屯、钓鱼城等山城防御体系的修建。这一发端于播州的防御理念及其产物,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明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加之末代土司杨应龙的种种不端,杨氏遂成为明朝伯灭对象,一场惨烈的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海龙屯上演。清魏源圣武记》中称:“明代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产平之。”这四次大的战争,尤以“平播之役”最为典型。
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屯外,20余万官军筑起长围,轮番攻占,昼夜不息;屯内,数万军民背水一战。据研究,一批俘虏的日本炮兵及日本火炮也参与了平播之役;而播军只有标枪、弩箭、滚木、石等武器;明军在武器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火器的使用也成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得以实现的重要技术保障。六月六日,明军攻破海龙屯,杨应龙自缢,杨氏对播州的统治随之灰飞烟灭。平播之役自二月二日出兵至六月六日结束,历时114天,双方共投入兵力达数十万之众,生擒播军1124人,斩首22687颗,虏获家属5539人,招降播民126211人,夺取马牛767头,明军大获全胜。

评价

四川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张悌在《平播全书叙》中赞扬“平播之役”说:“出师才百十四日,辟两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余年所未得志于西南夷盛事”,大有扬眉吐气之快。平播后,播地被一分为二,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唐末杨端取播于南诏而世守其土725年的历史然而止。“改土归流”,实质上是“易家入国”,“家”与“国”的情势因此骤然改变。
杨应龙的祖先们深平衡之道,能正确处理“家”“国”关系,因此能世有播土达20多代700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国家需要的时候,杨氏往往能挺身而出,积极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自杨端入播以来,“杨氏居播十三传,至始大”(《杨氏家传》),考古发现的杨粲墓确系已知的杨氏墓葬中的最宏伟者。粲曾作《家训》十条,第一条便是“尽臣节”。其子杨价曾对天发誓:“所不尽忠节以报上者,有如日。”粲孙杨文(1220-1265),曾数解蜀难,又进献“保蜀三策”,并筑“龙岩新城”,是海龙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据前引《杨文神道碑》,宝祐丁巳(1257),蒙军出大理,向东攻来,情势紧急,杨文上报,理宗御笔“杨文,国之藩篱,斡腹之防,正赖其力”,并遣吕文德进驻黄坪。吕、杨相会后,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根据《宋史》,播州各关隘的营建工程,至1258年,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朝廷派人促办,又拨给银两。因此,海龙屯一开始便是以维护国家利益的姿态出现的,只是它从未成为抗蒙的前线,却在300余年后成为“家”“国”对抗的战场。凭借天险与精妙的设计,海龙屯成为杨应龙退守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1600年农历四月十六,杨应龙仓皇退守海龙屯。四月十八,24万明军合围,环而攻之,50余日却攻不下。总督李化龙感叹道:“囤即险绝,岂真天造地设,人迹所必不能到者乎?”其间,李父病故,化龙上疏丁忧(按制度离职回乡守丧),神宗不准所请,并叮嘱李化龙“宜抑情遵命,视国如家”。“家”“国”关系的处理,关键时刻考验人的生存智慧。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六月初六,海龙屯被攻破,杨应龙自缢,“贼巢一空,我军尽扎囤上,千年狂寇,一朝荡平”,“从此四封千里尽入皇图,尺地一民尽归王化”(《平播全书)。有论者认为,平播之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44年后,明朝廷的大厦亦轰然而倒,江山从此易主。“家”与“国”的故事,被铭刻在海龙屯上的残垣断壁间,等待考古者去一一发掘。
屯破后的四百余年来,凭吊者络绎不绝。如今,海龙屯已由上、下屯“庶有稽考”的土司禁地,变成大众来去自如的游乐场。初夏里,红的、白的,漫山的杜鹃开的正艳,游人如织。而412年前的这个杜鹃花开放的季节,一场震动朝野的血战正在此上演。

结构

海龙屯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海龙屯遗址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三层防御体系,令整个城堡十分坚固。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海龙屯土司遗址雄踞于遵义市主城区2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大山深处,曾为杨氏土司的“夏宫”和战时军事中心,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现存主要是明万历年间(1595年至1600年左右)的遗存,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9平方公里,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防设施,行政及生活设施、手工业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水井遗址5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1]

军事作用

海龙屯遗址是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蕴藏着深邃的军事防御理念,它至今完整而真实地保存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海龙屯遗址因山取势,建于陡绝的险峰之上,《明史·李化龙传》称其“于诸险中为最”。它由外围的防御性工事如城墙、关隘、望台,以及城内的新、老王宫、“水牢”、“金银库”、军营、校场坝等组成,是集防御性工事“宫殿”于一体的中世纪土司城堡。遗址南北侧临渊而立的5000米城墙保存完整,其内侧的16处望台遗址、环屯马道等尚有迹可循。东西两侧的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后关、西关、万安诸关隘尚存雄伟之势。城内建筑已毁于万历年间的战火,但基础尚在。其石质基础或裸露地表,或掩于土下,格局清晰。
以海龙屯遗址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整个防御体系由16关2城3堡构成3条防线,每个独立的关以及城堡都控扼周围一定的空间,3条防线由外围到中心构成了层层耗歼,逐次阻敌,长达60余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一线由娄山关、三渡关、上渡关、老君关、乌江关、河渡关、黄滩关、崖门关、落濛关等组成打击敌人的警戒阵地,迫使敌人提前展开攻击队形;二线由养马城、养鸡城、海云屯、龙爪屯等组成中间拦阻阵地,使敌人炮火难以直接抵达核心阵地;三线是由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太平关以及万安关、城墙等设施构成的海龙囤核心阵地,是主力决战阵地,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海龙屯遗址是关堡相结合的山城体系;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它是将山体作为防御体系的组成要素,攻防结合、寓攻于防,层层设关,关关相卫,唇齿相依的防御体系。因此,海龙屯是山地军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充分反映了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完美交融。
为规范屯内管理,杨应龙曾于万历年间勒石警示,《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碑遗留至今,铭文对上下海龙屯作了严格的规定,从中可知屯内管理机构(总管厅)、常驻人口(竟有住囤医生)及主要来往人员(运送口粮邦户、工匠)等,信息十分丰富,是今日探知屯内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龙屯遗址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营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却在最后成为“家”“国”对抗的主战场。两千里疆土上,“家”与“国”的情势不期然转换:

景观

明史》称海龙囤“于诸险中为最”。如今寻访海龙囤,仍能想象当年奉命“平播”的将领面对艰险关隘的慨叹,“三十六步天梯”、“飞虎关”、“飞龙关”,只是听听名字便觉得背脊发凉。尤其“三十六步天梯”,是通向飞虎关的险道,共台阶三十六级,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更像攀登一块块粗大的岩石,阶梯表面向外极度倾斜,遇到潮湿的天气,难度翻倍,如果碰到雨雪,闯过飞虎关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囤难度,以御强敌,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2]

铁柱关

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坐落于海龙屯遗址东部山腰北侧的铁柱关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在铁柱关拱门左右角柱上,凿有对称圆孔4个,有专家认为这是铁柱关曾设有吊桥的遗存。

飞虎关

顺着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共有36个步梯的“天梯”,成为飞虎关“险、绝”的标志,而每一级“天梯”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这些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的古关隘,雄伟壮丽,每一道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扼。[3]

遗址分布

按遗址类别分:城墙遗址、建筑基址、关隘建筑遗址、殿宇建筑基址、古栈道遗迹、练兵场遗址、建筑材料来源地遗址、战斗遗址、后勤给养遗址。
外城遗址
养马城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囤村、大桥村两个养马组境内。始建于唐,元、明续建,遗址总面积约2000000平方米,现存城墙约5600米,城门6座,即小东门、东门、西门、张家城门、月儿城门、田家城门。城墙最高处为9米,最低处3米。养马城在修建形制上与海龙屯各关有很大区别,除月儿城门属闸门式的券拱顶城门,其余五个城门均为迭涩顶式。养马城属海龙囤外围军事设施,建筑规模较大,2003年12月,遵义市人民政府将养马城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校场坝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养马村民小组境内的养马城东南,是播州杨氏土司官兵习武驯马之地,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养鸡池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坐落在喇叭河河谷旁的山顶上,始建于宋朝,与养马城对峙,是杨氏土司的给养之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现存城墙西、南、北三面保存比较完整,东面城墙遗存少,城墙高在2.5—4米之间,城门坍塌。该地形居高临下,对俯视太平关一线,是扼守海龙屯的一处重要的军事防御阵地。养鸡池是播州土司所建造的海龙屯的外围军事城堡,是当时扼太平关入海龙囤的一处重要军事城堡。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养鹅池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距海龙屯约6公里,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养鸡鹅池存围墙50余米,墙高3—4米,保存较完整。原有城门两道,现北城门基本拆毁,仅存城门两侧基石;南城门保存较好,城门高4.5米,面阔2.2米,进深1.5米。养鹅池位于海龙囤的东南面,构成了海龙屯的外围军事设施。
三圆山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白沙村民小组境内、海龙屯后关以西,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进入海龙屯唯一的平缓地段,由三个大小不等的三个山丘组成,是“平播之战”主战场。
打眼岩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村太平村民小组境内,在白沙河的岩壁上遗存方形小孔32个,边长在0.15米至0.25米之间不等,小孔深0.15至0.20米不等。是海龙屯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水利防御设施工程。
内城遗址(总面积1590000平方米)
屯前遗址:位于汇川区海龙屯村白沙村民小组境内,是海龙屯军事防御体系建设系统的前沿阵地,包涵外城墙、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三十步天梯、古栈道、飞虎关、瞭望哨(台)、四角亭、内城墙等。
屯中遗址:位于汇川区海龙屯村白沙村民小组境内海龙屯遗址的中央,是海龙屯军事防御体系军事指挥中心,同时又是播州杨氏土司的政治、文化中心,包涵朝天关遗址、飞凤关遗址、明代建筑群遗址、宋代建筑群遗址、绣花楼遗址、采石场遗址、练兵场遗址、马道遗址、库房遗址和内城墙遗址。
屯后遗址:位于汇川区海龙屯村白沙村民小组境内海龙屯遗址的后山,是海龙屯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屯西防御阵地,包涵万安关遗址、西关遗址、后关遗址、土城遗址、月城遗址、金银库遗址、火药库遗址、城墙遗址。

遗址现状

海龙屯遗址各关隘、城垣基本保持较为完好,自然与人为因素对遗址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为破坏因素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1999年,海龙屯林场(集体性质)以当地有一村民负责承包绿化荒山在屯内的宋、明时期部分建筑基址、练兵场遗址、土城、月城遗址等种植了大量的杜仲林木,林木根系对遗址基址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致使一部分建筑基址、遗址垮塌。
农耕占压遗址、农耕作业、民宅占压遗址、农民随意在遗址上搬石取土等对文物造成破坏。
自然破坏因素
1、雷电对遗址造成一定的破坏(飞龙关于上世纪90年代曾遭雷劈而严重受损)。
2、风雨侵蚀、冲刷使文物建筑周边排水不畅。
3、石质构件表面生长青苔和植物根系对地下遗址和城墙造成破坏。

管理现状

海龙屯遗址现由汇川区海龙屯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机构级别为股级,与汇川区文物管理所、娄山关文物管理所、遵义市汇川区景区管理所合署办公。

遗址构成要素

土司文化

是指以海龙屯这一庞大的建筑体系使人们在视觉上直观地得到感受,感受它的屯堡面貌、建筑的造型、色彩、屯堡轮廓、古战场及播州宋、元、明时期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服饰、举此等等。

山野景观

是指以海龙屯为单元,在视觉上直观的感受大娄山山脉的地质构造特征和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特点和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就了龙岩山这一独特的地形,如何能使播州杨氏土司在此统治播州近400余年的文化内涵和军事地位。

村落文化景观

主要是指通过海龙屯在播州历史的和重要地位的影响力,通过村落建筑、图纸、文字、影像等资料让人们直观的了解播州农民的经济发展、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文化情趣、民居民俗特征等。

遗址特征

海龙屯遗址特征:地势三面临崖、一面通幽,易守难攻。建筑风格采用就地选材、依山而建的石结构建筑。总体布局建前六关隘、后三关隘、三重城墙围护、辅之设哨台加以戒备军事防御设施,中设政治、军事建设设施,外围设养马城、养鸡池、鸣庄、永安庄给养基地,延升之外再设云门屯、青蛇屯、老君关、罗蒙关等数十个关屯屯兵驻守,总体形成了科学的具有集军事防御、政治统治、生活给养的一个完整体系。现存各关隘城墙保持较为完好,其建筑基址从2012年发掘清理表现其是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庞大的建筑体系还保持原真性,这是中国同时期石结构不可比的,有其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遗址保护利用

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
保护发展战略:以《荆州宣言》为指导,立足海龙屯屯堡建设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把海龙屯规划建设在全面展示播州土司文化、屯堡文化,并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可研性、宣教性、可持续性”的城市考古遗址公园。
产业发展战略:以海龙屯核心保护区为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展示区,集考古演示、历史课堂、遗址展示、文物保护、文化产业为核心产业发展战略,带动遗址周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展,适当时候以海龙屯之东南建设与宋、元、明时期海龙屯建筑形式结构相式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总体培育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区。
社会环境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将遗址范围内的居民向遗址外规划一个集中区域进行转移安置(1、海龙屯遗址区(城内)的人口数:户数10户,人口:47人。2、海龙屯城外缓冲区(建设控制地带)的人口数户数:36户,人口:139人)。严格控制白沙水源头及白沙水河流各类污染,全面整治水土流失,切实加大对大气、水土、动植物及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确保海龙屯考古遗址公园总体环境的原真性。
协调发展战略
海龙屯屯内遗址1.59平方公里,屯外遗址面积近4.2平方公里,共计面积达5.79平方公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与遵义市总体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将人口转移与海龙屯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相结合。要利用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等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安置地点,分批次按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进行安置,重点先搬迁白沙村民小组内的居民,以利于解决遗址保护区内的人口压力,减少人为破坏。
将考古遗址公园与遵义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海龙屯考古遗址公园的历史内涵,在遗址区域内发展以遗址保护展示和播州土司文化专题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海龙屯杜鹃花、海龙屯自然风光等)事业,通过旅游带动遗址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促使土地向遗址保护、绿化建设方向发展览。改善遵义现有的旅游结构,弥补了遵义旅游现有以“红”“绿”为主的旅游结构。
要将考古遗址公园与大中专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特殊人群的教育相结合。要在遗址展示区内建立历史课堂和考古课堂,定期开展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考古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4]

不解之迷

海龙屯遗址上的众多关隘、城墙、屯道都由石块构成,这些石块轻则上百斤、重则数吨,没人统计过修建海龙屯耗费了多少石材,这些石材是怎么运上山,并征用了多少人力垒砌起来的。当地相传,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有根“赶山鞭”。每到晚上,杨应龙挥舞鞭子,驱赶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考古发现

海龙屯城堡核心区域海拔1300多米的,1999年与2012年,文物考古专家曾两次对海龙屯进行挖掘,出土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2012年4月23日,李飞率考古队入驻海龙屯遗址,900多天的时间,挖掘出上万件文物,李飞介绍,通过一段时间的挖掘整理研究,第一次系统看清整海龙屯的轮廓,包括城墙的走向,关口的设置等,对屯内建筑群的年代、性质、历史变迁都有了超越以往的认识。同时,对于海龙屯如何修建也从神话传说建立了基本的认知,修建屯的建筑材料来自山顶三个采石场,还有砖窑和瓦窑。[3]

保护开发

为更好地保护开发海龙屯,遵义市汇川区已投入近3亿元资金,搬迁核心区居民86户,征地1523亩,实施文物保护、水电改造、民居改造、园林绿化、安防监测、环境整治等项目29个。
申遗成功,在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相关问题还应严肃面对。
2015海龙屯文物本体修缮、群众搬迁、园林绿化、陈列展示、环境整治、水电升级、民居改造、标示标牌等28个项目正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其中争取到国家文物局资金投入达1.3亿元。[4]

申遗价值

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个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贵州新添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1]
据了解,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20余公里,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
作为国内已发现的历史悠久、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土司城堡,由于地处黔西北交通不便的绵延大山中,知道海龙屯的人不多,遗址未遭到破坏,海龙屯狭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以及王宫等至今仍保持着明代旧貌。
海龙屯城堡主体雄踞于巍峨的大娄山脉东支龙岩山主峰,海拔1324米,山高近400米,地势极为险要。早在宋末,杨氏就在这里筑堡抗击元军,以后沿用近400年,不断扩建,至明代晚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防御体系完备的山城,“飞鸟腾猿不能逾”。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海龙屯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利用天然陡坡和悬崖,加筑石构城墙而成,前有飞龙、朝天、飞凤三关,后有万安、西关、后关三关,城内新老“王宫”、住宅、库房、兵营、采石场、演武场等一应俱全。外城是从内城墙延伸至山前的一道基本围合的石构城墙,两侧建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关,其中飞虎关及关前的三十六步天梯尤其险绝。
海龙屯遗址被称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该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海龙屯所有关隘、台基和踏道都是用加工规整的石块营建而成,有些巨石重达数吨。该遗址一共耗费了多少石材,是怎么被运上山的,动用了多少人力等至今仍是个谜。
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专家曾将海龙屯与马丘比丘相比,认为海龙屯与印加帝国古城马丘比丘一样,都是建于高山之巅,都以石料为主要建材,都是某种已消失的特殊文化的见证,连废弃的时间也只相差几十年,但海龙屯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马丘比丘早已是南美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和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随着申遗成功,海龙屯或将成为“中国的马丘比丘”。[5]

获得荣誉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