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淋巴结----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合集】

 小波H 2023-11-20 发布于云南

1

思维导图图片版合集

图片

图片

2

思维导图文字图片版合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

文字版合集

淋巴结-合

● 01-淋巴结炎

● 概述

● 淋巴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

● 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 急性淋巴结炎:常见于颈部。急,伴发热,质有压痛,表面光滑,可滑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 慢性淋巴结炎:多见于腹股沟和腋窝区淋巴结。病程长,临床症状较,淋巴结质,可移动,无明显压痛。

● 超声观察要点: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皮髓质厚度以及血流信号的变化。

● 超声观察要点:淋巴结回声、皮髓质分界、淋巴门以及血流信号。淋巴结对比剂进入淋巴结的快慢,从周边还是淋巴结门进入,高增强还是弱增强及是否均匀

● 超声征象

● 急性淋巴结炎

● 淋巴结呈均匀性低回声,皮质增厚明显,边界清晰,无粘连,淋巴门结构存在。

● 合并化脓时可见淋巴结内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可见流动感,脓液黏稠时无回声区内可见散在点状、絮状稍强回声,探头加压可移动。

● 不能仅从大小上判断淋巴结是否发生炎性改变,应结合淋巴结纵横比进行判断。85%淋巴结L/S大于2,形态呈长椭圆形,均匀性肿大,通常淋巴结门可见,位置居中无偏移,仅8%淋巴结门消失,多发生在颈部

● 96%可见淋巴结门型血供均匀分布,血管无移位。

● 急性期血流丰富,从中央指向边缘,呈树枝状分布。合并化脓改变时,血供则稀少。4%可见混合型血供,即同时出现淋巴结门血供和边缘血供。

● 超声造影 急性淋巴结炎呈均匀等增强,伴坏死时可有无增强区。

● 慢性淋巴结炎

●  一般轻度增大,呈均匀性低回声,包膜清晰完整,淋巴结间无融合,门结构存在、无偏移。慢性淋巴结炎,需经多次反复检查,淋巴结大小形态无明显改变,方可确诊。

●  淋巴结内部一般无明显血流信号。

● 超声造影:慢性淋巴结炎时,可见对比剂从淋巴门进入淋巴结中心的髓质,逐渐扩展至包膜下的皮质部分。

● 超声鉴别诊断

● 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的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常有低热、盗汗、淋巴结压痛较轻、病程较长且无急性感染灶。血沉快,血象不高。一般淋巴结炎为均匀低回声,淋巴结结核为不均匀性回声。

● 淋巴结炎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淋巴结炎通常皮髓质分界清晰,无融合。转移癌的淋巴结常质地坚硬且无压痛,推之不移动。超声可见淋巴结常为圆形,高回声的淋巴结门,内部常可见液化坏死区,淋巴结之间可相互融合。

● 淋巴结炎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淋巴瘤表现为类圆形、膨隆状,短径增大明显皮质明显增厚且回声低,髓质消失、变形。肿大的淋巴结之间可相互融合。淋巴结内常可见液化、坏死、钙化。血流图像呈“乱麻状”。淋巴结炎一般起病急,受累淋巴结疼痛,淋巴结内部呈均匀性低回声,血流模式多为淋巴门型血供。

● 02-结核性淋巴结炎

● 概述

● 本病属于结核杆菌引起的淋巴结结核性肉芽肿,常伴干酪样坏死。

●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最为常见,占淋巴结结核的90%,也可见于支气管、肠系膜和腋窝等区域的淋巴结。

● 颈部淋巴结结核以颈后三角区浅淋巴结最多见,其次为颈部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颌下淋巴结。

● 首发局部症状多表现为淋巴结的无痛性肿大,质地较韧,可有压痛。

● 超声征象

● (1)I型 为急性炎症型,又称为结节型。颈部可见数个增大淋巴结,回声减低,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L/S大于0.5,淋巴结髓质回声变形、移位或消失,淋巴结门呈偏心。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呈淋巴结门型分布。

● (2)II型 为干酪坏死型,又称为浸润型,淋巴结体积增大或呈串珠样排列、融合成块。大部分淋巴结呈极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髓质回声消失,可见囊性无回声区,门结构偏移、狭窄或消失。CDFI显示淋巴结极低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 (3)III型 为寒性脓肿型,淋巴结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其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呈囊实性,边缘呈“虫蚀状”。病程若进展,病灶处淋巴结可穿破周围软组织形成窦道。超声可探及与皮肤相通的窦道口,显示其长度与宽度。CDFI显示淋巴结周边可见断续状环状血流信号。

● (4)IV型 为愈合钙化型,淋巴结体积较之前缩小,形态呈长圆形或者梭形,边缘模糊,内部回声较低,部分淋巴结内可见强回声钙化斑,CDFI显示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 03-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 概述

年轻女性患者多见

● 颈部淋巴结轻度增大,有轻微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发热。该病为自限性,大多数患者3个月内自愈。

●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颈后三角淋巴结异常。

● 超声征象

● 多发生于颈部单侧较多见,以颈后 三角多见。直径约2cm,L/T小于2,可表现为单发性,也可为同一区域多发受累。【淋巴结L/S指淋巴结直径、短径的比值。L(纵径)/T(横径)≥2】

● 椭圆形多见,形态饱满,常为不均匀低回声,与淋巴结内部片状凝固性坏死灶有关。

● 重者淋巴结圆钝肿胀,呈低至无回声,皮髓质结构显示不清。

● 淋巴结被膜一般清晰,彼此无明显粘连。部分淋巴结中心液化坏死,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 多为淋巴结门型血供,内部血管走行不规则,血流丰富,极低回声区为坏死区域,无明显血流信号。

● 淋巴结内部RI、PI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相似,有时难以鉴别,但低于恶性淋巴结。

● 超声鉴别诊断

● 1.结核性淋巴结炎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两者在二维均可见坏死区域极低回声,但结核性淋巴结肿大为无痛性,血流稀疏,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血流稍丰富,形态饱满)。

● 2.淋巴瘤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 参见“淋巴瘤”。

●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的淋巴结炎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鉴别诊断:传单引起的淋巴结炎以青少年多见,常有高热、咽痛、扁桃体炎、白细胞增多以及肝功能异常。单凭超声检查,两者常难以区分,因为两者皆为病毒性淋巴结炎,伴有淋巴结结构的异常和破坏。因此,必要时需行细胞学穿刺检查(图6-55、图6-56)。

● 04-淋巴瘤

● 概述

●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 超声观察要点 ① 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淋巴门 ;② 淋巴结血流分布及程度 ;③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

霍奇金淋巴瘤:

● 发病率较低,占所有淋巴瘤的10% ~ 20%,发病年龄集中在15 ~ 30岁和55岁以上两个高峰期。

● ① 原发于淋巴结者占90%,由近及远逐渐扩散 ;

● ② 最常发生于颈部和锁骨上窝淋巴结,其次是腋下、纵隔、主动脉旁、腹膜后和腹股沟淋巴结 ;

● 经典HL组织学分四型 :① 结节硬化型 ;②混合细胞型 ;③ 富于淋巴细胞型 ;④ 淋巴细胞减少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非多】

● 占所有淋巴瘤的80% ~ 90%

● ① 1/3原发于淋巴结器官和组织,如皮肤、涎腺 、甲状腺、呼吸道、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余2/3 原发于淋巴结

● ②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性较女性为

● ③ 易发生远处转移和结外侵犯。

● 临床表现

● 霍奇金淋巴瘤

● 1.淋巴结肿大:慢性、无痛性、进行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约占80%,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以相互粘连、融合成块。

● 2.淋巴结外器官受累:少数患者可浸润器官组织或因深部淋巴结肿大压迫,引起各种相应症状。

● 3.全身症状发热、癌痒、盗汗及消瘦是比较多见的全身症状。约4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为起病症状,约有30%的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发热。

● 4.其他5%~16%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饮酒后出现疼痛是诊断霍奇金淋巴瘤相对特异的表现。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共同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 1.全身性。故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其中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和骨髓是最易收到累及的部位,且常伴全身症状。

● 2.多样性 组织器官不同,受压迫或浸润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 3.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较女多,除惰性淋巴结外一般发展迅速

● 4.非霍奇金淋巴瘤对各器官的压迫和浸润较霍奇金淋巴瘤多见,常以高热或各器官、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 超声征象

● (一) 淋巴结大小、数量淋巴结明显肿大,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绝大多数为多发,肿大淋巴结可互相融合

● (二) 淋巴结形态和回声 肿大淋巴结形态饱满圆隆,呈圆形、圆形或融合成不规则形,S/L>0.5【也就是L/S<2】,包膜清晰或不清晰,淋巴结皮质增厚,呈均匀性低弱回声,甚至呈极低回声,酷似囊肿性病变,门髓质结构多消失,或表现为偏心分布、形态纤细如“树枝”状或“细条”状。

● (三) 淋巴结血供 淋巴结血流信号轻度增多或明显增多,可见小血管自淋巴门进入淋巴结内,分支达淋巴结的皮质区,甚至可达淋巴结包膜下,即为淋巴门型血供,血管分支扭曲,分布杂乱。

● (四) 淋巴结多普勒超声 淋巴结内血流呈高速低阻型,Vmax 10 ~ 19c/s,RI<0.6,与反应性改变相似。尤其是初发阶段,血流丰富达2~ 3级,经治疗后淋巴结在逐渐减小的同时血流信号亦减少。

● (五) 淋巴结周围组织 淋巴瘤阻滞毛细血管内淋巴液流动,导致瘤体周围组织淋巴水肿。

● 超声鉴别诊断

● 1.淋巴瘤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见“淋巴结炎”

● 2.淋巴瘤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 淋巴瘤于女性,为无痛性肿大,质地偏硬

● 二维图像表现为颈部多发类圆形极低回声,边界清晰,呈丰富淋巴结门型血供内部血管主干显著增粗,边缘光滑

● 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年轻患者,颈部淋巴结多短期肿大,内部血管分布不均匀,血流信号不等

● 3.淋巴瘤与淋巴结结核

● 淋巴结结核多呈串珠分布,颈后三角区最多见,内部回声多样,以边缘型血供为主,可形成寒性脓肿。

● 但淋巴结结核与恶性淋巴瘤在二维图像上常难以鉴别。

● 从临床表现上,性淋巴瘤常为全身多部位淋巴结均匀增大,淋巴结结核常常仅表现为颈部

● 恶性淋巴瘤血流非常丰富,充满整个淋巴结。

● 毗邻软组织水肿和淋巴结融合是淋巴结结核的常见特征,约50%结核性淋巴结伴淋巴结周围软组织水肿,60%融合。

● 4.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  淋巴瘤原发病灶,多为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病变血流模式以淋巴门型血供为主,其血管分支呈“树枝样”分布。

● 转移性淋巴结肿瘤有原发病灶,淋巴结肿大多位于原发癌引流区域,内部为低回声,且多为边缘型和混合型血流模式(图6-76、图6-77)。

● 05-淋巴结转移性肿瘤

● 超声征象

● (1) 淋巴结发生部位 不同部位原发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 (2) 大小形态 淋巴结体积增大,呈圆形、椭圆形,皮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也可向外隆起,髓质变形、偏心或消失,L/S <2,被膜圆滑或局部隆起。

● (3)数量 单发或多发,以多发为主

● (4)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对已确诊的转移性淋巴结边界不清晰者,常提示结外浸润

● (5) 淋巴结门: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或部分消失,原因是癌细胞的浸润取代了淋巴门。

● (6)内部回声 淋巴结内回声因原发癌不同而异,大多数呈不均匀低回声,可合并囊性变。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颈部淋巴结内可见簇状分布的点状钙化

● (7)彩色多普勒 转移性淋巴结的特征性血流模式为边缘型血供和混合型血供。淋巴门血管减少或消失,淋巴结内血管走行迂曲、杂乱。

● (8) 频谱多普勒 多显示高速高阻型血流。【前面有高速低阻】

● (9)超声造影:转移性淋巴结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对比剂主要分布在周边,走向紊乱。

● 超声鉴别诊断

● 1.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与结核性淋巴结炎鉴别:转移性淋巴结肿瘤多为原发灶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可合并囊性变和钙化,血流信号分布杂乱。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颈后三角区呈串珠样分布的肿大淋巴结,内部回声多样,以边缘型血供为主,可形成寒性脓肿。

● 2.淋巴结转移性肿瘤与淋巴瘤鉴别 参见“淋巴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